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2 写作问题:普遍的“语言癌”现象

“语言癌”是指在写作或言谈中存在的不合逻辑、冗词赘句、词不达意等现象,包含过度使用“基本上”“其实”“我们”“然后”等不必要的词语,它的涵盖范围超越我们常说的“语病”。“语病”是指语言文字里存在措词不当或不合逻辑的毛病,造成语句意义模糊。

在维基百科的词条中有一个“语言癌”的例子:“店员迅速将商品下架”变成“我们店这个部分的相关店员,未来将会尽量迅速地对有关商品这个地方进行一个下架的动作”。原本简明扼要的句子,因为不直接说清楚或是基于其他考量而将句子拉长,显得冗赘而有点失焦,让人一头雾水。

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语言里充满了赘字、虚字、跳跃等语法错误,还有很多新的外来语等现象(如“佛系”从日本来,是指怎么样都行、看淡一切、无欲无求的一种生活态度)。有趣的是,在这样看似错误百出的语言世界里,我们几乎不会误解对方的意思,显然“正确性”不是语言沟通的必要条件。如果能达到沟通目的,语法、逻辑不通或是没有修辞美感,其影响并不大。这样冗赘、跳跃的情形在说话(口语表达)时可以,但在写作(文字表达)时则会产生沟通困难。

“说话”依赖听觉,说与听两者之间的沟通是通过语言来完成。通过语言沟通时,往往脸部表情、肢体动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协助说与听的双方对于意义的理解。例如,接近中午时分,甲看看手表后,对乙说:“十二点,学生餐厅。”我们约略可以猜测甲和乙可能相约在十二点钟于学生餐厅共进午餐。但是,“十二点,学生餐厅”这个句子若以“文字”形式出现在文章中,在缺乏语境的情况下,可以理解为“十二点钟于学生餐厅共进午餐”,也可以理解为“十二点钟我们于学生餐厅前碰面”,或是“十二点钟于学生餐厅有大型表演活动”等。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字和语言在表达沟通上的路径不同,它们需求的方式自然也不同。人类的语言可繁可简,没有绝对正确的标准,有的是相对正确的用法。因此,“语言癌”似乎是社会中必然出现的时代产物。

自我检视:避免“语言癌”

检视语言或文字是否有“语言癌”情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一是语法(包含词法、句法、文法);二是修辞(让语言文字更形象化、更鲜明的装饰方法);三是逻辑(思路脉络)。如果要从语言学、章法结构学等理论来分析“语言癌”的问题,它已经是更细致的学术研究范畴了。

以下一段文字,请看看它存在哪些毛病。

信息科学是现在很热门也是影响孩子未来素养的关键。它不只是我们传统认知的一门学科,老师教、背一背、成绩考高分就行,也不只是大家认为的写程序、玩机器人。它还是谈运算思维、逻辑观念、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方法。

仔细分析上述段落,可以将其分成三个句子,所以,它应该要有三个句号(不会使用标点符号,也是许多人写作的一大问题,尤其“一逗到底”的现象很普遍)。我们依序来分析它们的“语言癌”问题。

(1)信息科学是现在很热门也是影响孩子未来素养的关键。

此句建议修改为:

信息科学是现在很热门的议题,也是影响孩子未来素养的关键。

编号(1)的句子中,我们看到两层意思(也可以说有两个小分句),第一个是“很热门的”,第二个是“影响未来素养的关键”。可是,“很热门的”什么?这里好像有话未说完的感觉,后面似乎要再有所补充;此外,“很热门的”是不是要和“影响孩子未来素养的”一起共享名词“关键”呢?如果是,它们应该是以下图示的层级关系。

不过,若它们真的是共享一个名词“关键”,那么,“很热门的关键”也是一句读起来略显怪异的语句。再来看下一句。

(2)它不单只是我们传统认知的一门学科,老师教、背一背、成绩考高分就行,不单只是大家认为的写程序、玩机器人。

此句建议修改为:

它不单只是我们传统认知的一门学科,老师教一教、学生背一背,并且考高分即可;它也不单是一门大家认为的写程序、玩机器人的课程。

编号(2)的句子,语意逻辑没有问题,只是“老师教、背一背、成绩考高分就行”这三个用顿号区隔的部分,它们的主语并不相同,严格说来,并不适合用顿号隔开。“老师教”的主语是“老师”,但是“背一背、成绩考高分就行”的主语应该是“学生”,既然主语不同,就不应该使用顿号来隔开。顿号是用于相似概念的区隔。例如:我的兴趣有“打篮球、弹吉他、玩电动”,这是属于同一个人的三种不同兴趣,此时,用顿号就很适合。

再来,“不单只是我们传统认知的一门学科……不单只是大家认为的写程序、玩机器人。”此处,有两个“不单”,它们的句法相同,因此,要表达的应该是相似的概念,前者“一门学科”是名词,后面就应该也是以一个名词做结尾,所以原本的“写程序、玩机器人”会使句子在语言逻辑上有不完整之感,如果改成“写程序、玩机器人的课程”,就能对应前一句的“一门学科”,并且“课程”与“学科”是相同概念范围的词语,若能如此修正句子就合乎语言逻辑(语法),表意也更为清楚。

(3)它还是谈运算思维、逻辑观念、解决日常生活问题的方法。

编号(3)的句子是这段话中没有任何问题的文句。

从根本上治疗“语言癌”:多读与多思

和文字相比,语言的变化性更为巨大。在之前的讨论中,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语言中会有新的元素加入或旧的语汇消亡,所以,有些人认为口语的“语言癌”不是病。

但是,写作有没有“癌”呢?这个问题得从语文能力与文学能力的区别来思考。大多数人都经历过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语文课,我们大部分的课堂经验是阅读经典文本,在文学的大海里泅泳,从东方到西方,从朱自清的《背影》、曹雪芹的《红楼梦》,到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对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学习是多数人对语文课的回忆。

许多时候,我们认为文学是文字最深邃、最艺术化的呈现,所以,文学作品成了经典的同义词。这点从我们过去的教育里可以看得出来,教文学成了语文课现场的共同语言。但是,我们发现,读了许多文学作品后,我们不见得有良好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学习任何语言都该拥有的基本能力,而这个基本能力就是“听、说、读、写”。

听、说、读、写的能力不等同于文学能力,就像我们熟背古典诗词也不一定可以看得懂电器使用说明书,沉浸在优美的文字里也不能保证我们可以理解税单或其他保险契约上的文字。文学教育可以是阅读思辨、审美评价的教育,不过,它未必可以提供现代社会公民所需要的语文能力。语文能力是一种基本的能力,这种能力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之必需。

听、说、读、写是可见的具体能力之呈现,在听、说、读、写的背后,其实还有着看不见却十分重要的思辨能力。思辨的面向、深浅,一定程度上会反映在你的表达能力(口语与写作)及理解能力(阅读和聆听)上。

所以,不论是语文教育或是文学教育,更该注意的是学生思辨能力的养成。语文教育有它的内在逻辑,从基础的文字学起,到对文字组成的文本(文学)进行阅读思辨,最后是文化内涵的养成。从具体而抽象,从记忆、理解到评价,从单一到全面,这一系列的能力养成最后都能转化成深植于心且永久长存的素养。对文本的诠释,可以有不同的观点与视角,是可以讨论的,文本解读也因此没有绝对的正确,有的是两相比较权衡后的相对正确。因此,传统语文教学将文本的诠释及理解固定化,产生制式的标准答案,对于思辨能力的训练是不利的。

事实上,在语用学的认知里,语言或文本有它的语境。一般而言,我们称“语境”为语言环境或者是上下文脉络。不论是语言环境还是上下文脉络,对于思考都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语言必须搭配环境背景,才能真正呈现它所要表达的意思。例如:爸爸在电话里说了一个词——医院,我们可以想象它所能代表的许多不同的意义,如“我要去医院”“有亲人正在医院里”……若能搭配说话时的环境,我们或许就可以明白爸爸所要表达的真正意思,例如:“我正在医院里等候看诊。”这就是比较明确的表述方式。

语言与文字在传达信息上的需求不同,语言简单短促可以沟通即可;文字则需要详细且有逻辑。这正是口头表达与写作的差异之所在。而思辨是什么?思辨是人类接受、理解及辨析信息的过程。大脑对于任何事物或事件的初步理解,取决于大脑中关于该事物或事件的内在规则及模组。例如:下图的道路交通标志不用作特别说明,大多数的人都可以理解。图片中的两个数字120及50,分别说明此路段的最高限速是120公里,最低限速是50公里。这就是在一定的社会语境里,大家共有的认知。

除了社会文化背景的因素之外,思辨理解的关键是对语言知识的基础原则有所认知。例如:中文里习惯以人称代词(你、我、他……)作为句子的开头;而英文中的句子通常会以事件作为开头;学习日文的人知道,在日文里,动词被放在句子的后面。这些都属于语言知识。拥有语言知识加上语境的建立,我们就能逐渐提升阅读理解的水平,并妥善地进行自我表达与信息传递。 3l/ijTXOmhkP5Fc5tXE6OS3A6lb17QTm3U14yvuukbmWLJ8sagDYbPDCFSNEhPg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