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吴门医派简介

苏州是我国的一个外向型经济高度发展的现代化城市,也是一个驰名中外的历史文化名城,自公元前514年伍子胥建立阖闾大城起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发展历史。以“苏州”为中心辐射到周边的地域,有着“吴中”“东吴”“吴门”等之称,历来是人文荟萃、物产富饶的地方。“吴门地域”主要是指江苏省苏南地区以及浙江省杭嘉湖地区范围内的广大区域。虽然历经朝代变更,但是其文化的底蕴一直都在沉淀加深。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文明悠久,由于各地地理环境以及地域性的生活资源的差异,不同的习俗和利用方式等,导致了地域性的文化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的差异。正因为如此,在其发生发展的历程中涌现出诸多特色鲜明的学说和流派。发源于江南吴地的系统文化成就与传承统一称为吴门之派。而明末以后在此地域逐渐派生、兴起的医学学派称之为“吴门医派”。

吴门医派起源于元末明初,发展于明代,鼎盛于清代,是吴中医学的精华所在,在国内久负盛名。吴门医派以苏州地区为主,影响力辐射到江南一带的广泛地域,是我国中医流派中重要的流派之一,体现了博采众家之所长,又勇于独立创新的学术思想。因其名医名著荟萃、完整系统的继承性创新理论体系以及历代医家的传承有序,素有“吴门医学甲天下”的盛誉。纵观中医学发展史,学术流派层出不穷,但很少有流派像吴门医派这样,对社会和医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吴门医派主要特点有三:

一为名医众多。从起始至今,苏州(吴中)历代都出现过出类拔萃的名医,有史记载的医家有1200余人,其中家族式的传承很多,亦有皇家御医、中医官等达百人之多,如吴医渊源人物:戴思恭、王仲光、韩奕等;温病学说人物:王履、吴有性、叶桂等;吴中世医:葛氏世医、郑氏妇科、韩氏世医、裴氏儿科、闵氏伤科、金氏儿科、尤氏针灸等;苏州儒医:薛生白、徐灵胎、章太炎等;吴门御医:周广、盛寅、钱瑛等。

二为名著荟萃。吴中历代医家都坚持注重整理临证医案并著书立说,为后世留下了大量珍贵的书籍资料,体现了吴中医家的传承睿智和整合中医药资料的思想。历经朝代更迭、传承至今的能够供现代人学习的保留完善的中医学著作依然很丰富。据不完全统计,历代吴医古籍530多种,其内容包涵了中医学的多个方面,影响力纵贯着过去、现在乃至未来。正因为吴中历代医家的这种著书、重视传承的做法,使得如今的每一位中医药人依然能读经典、悟妙道,这正是当今中医药人应该感恩先贤的地方。现如今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设于苏州市中医医院)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依托苏州市中医医院图书馆近万册的医学著作,在编写图书目录的基础上,整理和传承吴门医派优秀的著作。

三为学术创新。①温病学说:首先,温病学派将温病从伤寒中独立出来,纠正了前人的错误,补充了前人在理论上的空白,使温病的治疗摆脱了《伤寒论》的束缚,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理论创新。其次吴有性创造性地提出“戾气”通过口鼻侵犯人体,使人感染瘟疫,科学地预见了传染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从“口鼻而入”,奠定了中医传染病学的基础。再者,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是叶桂提出的卫气营血辨证,补充了传统的“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的内容,为中医诊断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这些吴中医家的贡献,温病学说从病因病机到辨证施治有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贡献。温病学说于相当长的时期内,在抗感染治疗学方面居世界科技领先的地位。己亥(2019年)岁末,我国爆发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以下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新型冠状病毒在全球范围内流行肆虐。目前新冠肺炎已被我国列为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乙类传染病,人群普遍易感。迄今为止,对于新冠肺炎的治疗,临床上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疫苗也处在临床试验阶段。2020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时强调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而曹雪涛院士在《自然免疫学评论》( Nature Reviews Immunology )上发表的一篇关于新冠肺炎述评文章中引述钟南山院士的观点称,中医药治疗新冠肺炎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在抗击新冠疫情的中医药治疗中,以温病学说为指导理论的中医药辨证治疗,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苏州本地确诊的80余例新冠肺炎患者中,经吴门医派温病理论指导的中医药分期辨治方法诊治的患者有60余例,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②络病理论:络脉是中医基础理论的组成部分,对络脉病变的描述初见于《内经》,后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对络脉有了更为详尽的论述,而清代医家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提出了“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等千古名论,引领着络病的临床诊治。叶桂将通络药物应用于具体病案中,提出了诸多的通络治法。后人在叶桂等人的研究基础上,继承和发展了现代络病理论,将络病理论与人体的免疫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系统等紧密的联合在一起,全面地从人体的微结构来认识络病发生与发展,为多种的疑难病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③胃阴学说理论:叶桂在《临证指南医案》有云“纳食主胃,运化主脾,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自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认为脾胃虽同属中土,但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将脾胃分而论之,这是胃阴学说的关键点。并由此提出甘凉柔润、滋养胃阴的学术观点,改进了李东垣刚燥温升、健运脾阳理论的偏颇。

综上所述,在吴门医派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吴门文化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吸引了优秀的医学学术思想在吴门地区相交融,“甲天下”的吴门医派出现在这片地域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必然。吴门医派理论内容极其丰富,通过吴中历代医家有序的传承和不断的努力,最终使得这一中国古代著名的医学流派得以传承至今。同时,吴门医派在其他传统医学上也有涉猎,例如在仲景学说的研究、杂病证治的探讨方面,还有苏派外、妇、儿、针灸等方面,亦提出了大量蕴含着吴门医派特点的治法、理论。由此可见吴门医派并非中医内科一门,而是广概中医临床各科,包含外、妇、儿、针灸、伤科等各个学科。吴门医派长期以来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造福广大患病的人群,为百姓的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吴门医派的学术成就至今仍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是中医学不可磨灭的瑰宝。

(戴宇祥、马奇翰) fh2/C2W/jVSHmpF9xtONkGiC6ltwUkXkLAPIxoU8w16aQfksqpheUdu8CbhPzUR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