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守住记忆,面向未来
(代前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

众所周知,记录历史,主要有两种写法,一种是着重记录历史发展的轨迹沉钩,一种是偏爱叙述人物事件的具体情节。两种写法,各有所长,各有偏废。而两擅其长,既有全局宏观,又有细节微观,当然最为合理翔实,若是这样,难度系数很大。无论如何,是书达不到这样一个水平。但有一点,是书力争从实事求是这一角度出发,来完成撰写。

犹记1982年,我和惠礽华同志,作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中医学院的科班毕业生,被分配至苏州市中医医院伤骨科工作。记得当时称之为伤骨科,还不叫骨伤科。时至今日,除去我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上海学习工作7年之外,我与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一起共同走过了30多个春秋。

我在骨伤科工作期间,遇到我人生中的两位贵人,他们是陈益群、龚正丰两位科主任。我在做住院医生头两年,几乎天天随他们左右,学习吴门医派骨伤特色,练就中西骨伤技能,钻研临证经验方药。那阵子,每日整骨手法和理筋手法,让每个指尖都长出硬结的茧。往后这么多年来,我一直有幸在他俩的领导下工作、提高和发展;同时在不断领悟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真谛。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2002年4月我当选为医院党委委员;2003年4月,我从龚正丰主任手中接过科室管理的接力棒。在医院党政领导和龚正丰主任的大力支持下,我带领和依靠科室全体同志,克服困难,砥砺前行,勇攀高峰,在2011年创建成为卫生部国家重点临床专科。

这一路走来,让我见证了科室不同发展时期的峰回路转、波峰曲折、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我从中也是人生百味,酸甜苦辣皆尝,并逐渐有了以院为家、以科为家的胸怀与情操。实话实说,我当年曾两次被分配留在上海工作,两度拥有上海户籍,上海是我的第二故乡,那里有让我在人生中得以不断奋进的多位贵人——施杞教授及郑效文、杨志良、石印玉教授。

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是吴门医派伤科流派的主阵地、主力军。吴门医派理论体系及葛氏伤科是吴门医派骨伤流派的底蕴,葛氏伤科依托苏州市中医医院不断传承发展壮大。顾大钧、李宗元及葛建良、葛安良,他们均是葛云彬的嫡传弟子。沿着历史的足迹,寻找尘封的往事。单丝不成线,孤木难成林。他们是我们的一部分,过去是现在的一部分。

历史是有记忆的。只要你留下的痕迹足够深,只要你踏下的脚印足够坚定……葛云彬的“原路往返”骨折复位理论,顾大钧的“伸伸伸——整骨牵引法”“指迷茯苓丸治肩痛”和“四君四物加减治伤”,陈益群的骨伤“有限手术”“脊柱超长过伸塑形夹板治疗胸腰椎骨折”和“超关节铰链活络夹板治疗关节内骨折”,龚正丰的“逆损伤机制”“踝关节骨折整骨手法”“攻下法妙治胸腰伤蓄瘀”等理论与创新,层出不穷,不胜枚举,这些均是我们科室的传家宝。值得一提的是,除以葛氏伤科为主要代表之外,楚氏伤科、闵氏伤科等亦是吴门骨伤的组成部分。

从当初我对骨伤科凝望,迷惘而好奇,到好奇而求索,求索而深思,深思而探真,直至探真而感怀,并立志为之奋斗终身,弹指挥间竟然数十年。到如今,在人生阅历渐丰之际,直感叹:浦江渡,运河边。形胜地,沧桑处。览遗踪,胜读医史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悠悠往事随潮去。回首我在创业创新的道路上,经过失败和失望,走过困难和困惑,历经努力和给力,取得成绩和成就,仍要思考和思索……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注重研究中医骨伤科发展史,就是为了更好地注重对中医骨伤科现状的研究,而注重对中医骨伤科现状的研究,就是为了更好地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们科室发展的奋斗历程,或许是一首歌、一则笑话、一个故事、一个病例、一台手术、一条理论或一张合影……但无论如何,其背后均书写着我们吴门医派骨伤科人平凡或不平凡的多元的叙事——我们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

唐代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非常有哲理。诗云:“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以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为代表的吴门医派骨伤流派,那些普通而又平凡的一位位医生,也是撑起整个吴门医派骨伤流派大厦的一块块基石。他们记录了骨伤科发展历程中的点点滴滴。历史没有远去,不能让历史成为一团模糊。历史是一面镜子,它照亮现实,也照亮未来。

联想到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尾曲:“长江有意化作泪,长江有情起歌声。历史的天空,闪烁几颗星,人间有一股英雄气,在驰骋纵横。”在我们吴门医派骨伤科发展的历史天空,同样也闪烁着无数颗璀璨的星星。她必将沉淀为时代的精神、发展的丰碑、前进的力量。

我以为,书写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发展历程,正是书写吴门医派骨伤流派的重要途径。骨伤科建科60余年,正好一甲子,那里有吴门医派骨伤流派的精华。但看待历史,总是见仁见智,众说纷纭。作为科室发展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我仅从本应宏观叙事的一个侧面,凭借自己的些许记忆、执著与思考,在科室多位同仁的帮助下,坐井观天,挂一漏万,似议非议,有论无论。书中难免有不少错误之处,还恳请大家批评指正,并希望后来者在第二版中给予更正,以对得起流派发展的真实历史,进而书写出更灿烂的明天。

是书或许有百千遗憾,但更有万千动力。“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工作着是美好的!奋斗着是幸福的!

要守住历史的记忆。完成本书稿时,我重温在2006年10月当科室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重点临床专科验收时,我写的那首小诗——

波峰坎坷、艰辛努力的风雨人生,我们曾经度过,

曲折辉煌、生生不息的发展历程,我们曾经走过,

同一个学科同一首歌,同唱继承创新的歌,

同一个团队同一个梦,共圆国家重点的梦。

这就是我们的大家庭!

这就是我们的骨伤科!

这就是我们的吴医人!

姜宏
2020年6月8日识于无锡
2020年7月24日修于苏州 NbNRdYit937zyX9BQcpaPpOW9f2IMuuXcKp07V08YOWM+A5oWNppL26Y1/e+i0K4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