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以史为鉴,更上层楼
(代序言)

今天我捷足先登,读到了《吴门医派骨伤科发展史略》的书稿。是书由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原主任、苏州市吴门医派研究院临床研究部主任姜宏教授担任主编,即将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付梓问世。

我很高兴地翻阅着这本能让人耳目一新的书稿。感觉以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为代表的吴门医派骨伤流派的发展历程很有底蕴,很有特色,读后令人深受启发。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吴门医派骨伤流派萌芽于元末明初,最具代表性的是明代苏州名医薛己,著有《正体类要》流传于世,开创了中医骨伤科的内治法,对当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书写一个中医骨伤科团队几代人百余年的发展与奋斗的历程,凝聚了许多中医骨伤科人的心血智慧、实践经验,这样的历史性场景式描述,在全国中医骨伤科界并不多见。

首先,是书基于事实,致敬先辈。书所列举的事件与人物是实实在在的,实属筚路蓝缕,奋斗创业。作为吴门医派骨伤科主阵地的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建科于1956年,以葛云彬、顾大钧、陈益群以及龚正丰等为代表的吴门中医骨伤大家,他们治疗骨折脱位的葛氏整骨手法,不仅对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发展起到了里程碑式的推动作用,而且也为吴门医派骨伤流派创构了极为丰富的学术内涵和理论体系。作为后来者居上的姜宏博士,更是秉承先辈理念,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及时总结了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发展历程,旨在守望历史,告诉后人,不断创新。

其次,医道多曲途,功夫在诗外。“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科学技术的进步,总是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科学的进步,有时竟在“否定之否定规律”之中不断前行。世界是多元化的,历史是多维度的,学科是多交叉的。对此,我们也必须重温历史,回顾历程,打开视野,放眼世界,提倡学术探索,坚持学术守望。从历史与发展、科学与哲学这两个层面,来考量中医骨伤科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没有弯路,哪来直道。作为吴门医派骨伤流派主力军的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人从困难中,走出了一条光辉大道。1941年5月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指出:“我们走过了许多弯路,但是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是书也给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发展以较大的启迪。

第三,创新是前进之本。宇宙是无穷无尽的,科学虽在日新月异地不断进步,但我们的认知也仍然十分有限。是书虽然书写骨伤科的发展历程,但书中也有很多创新之处在闪亮。我一直关注姜宏团队的研究动向,他们一直在致力于探索如何用中西医结合保守治疗有手术指征的破裂型、游离型或巨大型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姜宏团队对中医药促进突出椎间盘重吸收有着深入的研究与创新性的工作。姜宏创新逆行,他不随波逐流和执着的学术精神,提高了吴门医派骨伤流派与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在全国的知名度。

在我眼中,姜宏是一位进取心很强的骨伤科医生。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就熟悉姜宏,那时他正在上海师从施杞教授攻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学位。他的品学兼优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么多年来,每次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姜宏一遇到我,总是虚心好学,向我请教一些临床难点问题。我对他的这种认真学习精神,倍加赞赏。直至2019年1月,他特地推荐他的两名博士研究生俞鹏飞、俞振翰来南宁拜我为师,学习我的韦氏手法技术,我欣然同意收为我的徒弟,并举行了隆重的拜师仪式。在拜师仪式上,姜宏还即兴作诗,予以热烈祝贺。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我真诚地希望,在中国骨伤科学术界,既要与时俱进,以顺应时代潮流与世界潮流,更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遵循中医药的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和“坚持中西医并重”的指示,标新立异,拿出有特色的“中国治疗方案”。中学西,西学中,中西并重,跨界合作,共创中国新医学,敢在某些领域发出不同声音,如能这样,中国的骨伤科界,必将迎来又一个科学的春天。

本书是姜宏团队对以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为代表的吴门医派骨伤科的发展历程所进行的一次较为系统的梳理,它的些许发展脉络,也为广大读者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给临床骨伤科医师提供了一部有实用价值的参考书籍。

乐以为序。

国医大师、广西中医药大学原校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原副会长

2020年6月13日 U8hdn+DjcK1IbIOlF3eTBa/UUV2KmY08Fquz2Hcj3/z1Hfc8YUxsJOlI0WzWBhy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