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吴门医派葛氏伤科

一、葛氏伤科创立

1952年初,苏城名医曹鸣高、葛云彬、奚凤霖等发起筹建中医诊所,此乃苏州市中医医院的前身。

中医诊所成立时,伤科名医葛云彬带领其部分弟子进入诊所创建伤科。1955年葛氏奉调北京,即由其学生方正修、顾大钧、李宗元等承接工作。中医院建院后又吸收葛氏之妻周玲英进伤科,共襄业务。所以直至今日,苏州市中医医院伤科具有葛氏伤科流派特色。譬如整复后用小夹板内垫马粪纸固定,以及内服药祛伤丸、跌打丸、一支蒿丸等葛氏家传成药,为苏州市中医医院所常用。葛云彬是吴门伤科翘楚,葛氏伤科创始人。而苏州市中医医院正是吴门葛氏伤科的主阵地、主力军。自葛云彬创立葛氏伤科起,吴门中医骨伤科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创始人葛云彬传略

葛云彬(1899—1959),江苏省江阴人,中国农工民主党党员(图6)。幼年因父早亡、家贫,仅攻读私塾2年。14岁从师于江苏常熟章鸿海学医。章氏伤科乃清末及民国初年苏南地区著名的伤科学派,尤其擅长整骨技术。葛云彬随师从业5年余,由于勤奋好学,深受业师青睐,章鸿海将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葛云彬满师后即独立开业行医,先后在江苏金坛、武进等地行业,后至上海、江苏常州及苏州等地设立诊所。由于葛云彬医术精湛,治疗骨伤科疾患常常手到病除,有立竿见影之功效,故所到之处均深受群众欢迎。自1930年起,葛云彬定居苏州,开业行医。

图6 葛云彬

葛云彬为人慷慨、豪爽,又广于结交,对医疗技术潜心钻研,精益求精,在江浙沪一带名声大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他不仅成为苏州市一流名医,在全国中医伤科同道中亦负有盛名。当国民党政府企图扼杀中医之时,葛云彬曾联合苏州中医界名流与同道,共同发起创建了“苏州中医同业公会”。其宗旨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联合中医界全体成员为发扬中医、振兴中医而奋斗。“苏州中医同业公会”成立后,曾兴办过“中医师进修学习班”“中医学员学习班”等。事实证明,当时“苏州中医同业公会”所培育的人才现均已成为苏州市中医界的中坚力量。与此同时,葛云彬还和当时苏州名老中医10人结成“同舟社”,每月定期集会,相互切磋探讨中医学术,相互勉励,为振兴中医事业而努力奋斗。当年“同舟社”的成员及其传人后来均成为江苏现代中医各派名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葛云彬响应党和人民政府号召,于1950年参加成立苏州市中医门诊部的筹备工作,葛云彬担任骨伤科主任一职。1955年10月,因工作需要葛云彬奉中央卫生部调令入京,在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任西苑医院骨伤科主任、外科副主任等职。1959年因工作成绩卓著被邀请出席“全国群英会”。

葛云彬在中医骨伤科学术方面,主要是从事疑难的骨折和关节脱位的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中医骨伤科传统治疗骨折与关节脱位,主要是依靠“手摸心会”,凭医生的临床经验来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与此同时西医治疗骨折与脱位已采用X线和麻醉配合手术等治疗方法。葛云彬早在20世纪30年代便与西医学界同道相处甚密,共同切磋医术。葛云彬领悟到如果能将先进的医疗设备与技巧和中医的传统医术特长相结合,取长补短,将对中医骨伤科技术水平的提高更有所裨益。于是,葛云彬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专门购置了全套X线设备,并聘请西医麻醉师,结合自己临床悉心研究各种疑难骨折和脱位的治疗方法,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研究,逐渐创出了一整套治疗关节内骨折的独特治疗手法和外固定器材。同时葛云彬对陈旧性关节脱位也创出了一套治疗方法。所有这些成就很为当时西医学界同道所赏识。

葛云彬毕生从事骨伤科的医疗、研究和教学工作,他将吴门医派的经络气血学说作为指导理论,贯穿于伤科多方面的临床治疗。对于骨折、脱位治疗,葛云彬通过大量临床实践和研究,如对手法整复骨折脱位,提出治疗关节内骨折的理论依据是“凡骨折片有脱出来的路,就有回去的路”的“原路往返”理论。这是采用中医手法闭合治疗各种关节内骨折和脱位的一条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对于疑难的关节内骨折,创立了旋转复位手法技术,并在外固定治疗方面采用压垫加黄板纸及木夹板局部固定疗法,有利于早期的功能锻炼和舒筋活血。在祛瘀生新、筋骨同治的原则下,达到提前愈合和缩短疗程的效果。在国内首创用竹片撬拨法治疗开放性骨干骨折,采用牵压法治疗脊柱压缩骨折。

在治疗骨关节陈旧性脱位的研究方面,葛云彬认为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的首要问题是“解脱”,也就是在治疗陈旧性脱位一开始首先运用“解脱”手法,将脱出在关节囊外之骨的周围粘连组织彻底解除,使之完全松动,然后再运用复位手法使脱位之骨“归位”。葛云彬积多年临床实践经验创建了一整套治疗全身各大关节陈旧性脱位的治疗方法。1957年,“全园第一届医药卫生成果展览会”上所展出的“上复位法治疗肩关节陈旧性脱位”的成果就是葛云彬在研究治疗陈旧性关节脱位方面的成就之一。

1972年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参加“全国科技大会成果展览会”所展出的“中医手法治疗肘关节内五种骨折”成果,1982年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的“纸板加后垫治疗腕舟骨骨折”所获的部级重大科技成果奖,以及1981年卫生部发布“治疗肱骨外髁翻转骨折经验总结”的全国中医药重大科技成果奖,均是运用葛云彬所独创的治疗骨折的方法所获得的。

葛云彬不仅在手法研究方面有所成就,而且在运用中药治疗骨伤科疾患方面亦有深入研究。在治疗软组织疾患方面,他注重手法和药物并用,对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等疾病的治疗有着独特的疗效。在运用药物治疗方面,葛云彬特别重视对中药炮制的研究和剂型改革。例如对“雪上一支蒿”的炮制方法,将用几种不同方法所炮制成的药物通过动物实验观察药物的毒理作用,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葛云彬数十年间共创40余种治疗骨伤科疾患的经验方。其中著名的“一支蒿丸”“大七厘散”“整骨索金丹”等为临床有效良方。

葛云彬学术成果先后多次获得国家科技成果一级嘉誉,最终造就吴门医派葛氏伤科,有力地推动了中医骨伤科事业的发展,并传承至今。葛氏伤科以其独特的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完美结合的方式承担着为生命和健康保驾护航的重任。

葛云彬毕生对骨伤科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被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主任委员邱贵兴院士誉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骨科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13位骨科专家之一(与方先之、陈景云、屠开元、陶甫等齐名)。1959年12月29日,葛云彬在京因罹患癌症不幸逝世,讣告刊载于《人民日报》。周恩来总理亲自指示把葛云彬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三、葛云彬治疗腰腿痛经验总结

葛云彬从事中医骨伤临床工作数十载,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在运用传统中医药治疗腰伤疾患方面见解独特,提出骨折脱位的手法复位应遵循“原路往返”的途径,此对吴门中医骨伤科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至今对临床仍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腰腿痛疾患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多为椎间盘组织退变与内外力作用下,后纵韧带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刺激压迫神经根,神经根充血水肿,周围炎性介质集聚,出现以腰痛、坐骨神经痛等为主要症状的证候群。古代文献并无确切记载,据其临床表现可归结为“踝厥”“痹证”“腿股风”“腰痛连膝”等范畴。据国内外文献不完全统计,腰腿痛多见于青壮年,女性少发,多有扭伤、外伤或受凉劳累病史,其发病率可达90%,因此对腰腿痛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自古医家治疗多从扶正祛邪、调气血、畅经络等多因素综合论治,各有侧重。《素问·脉要精微论篇》曰:“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详细描写了本病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素问·刺腰痛篇》中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筋缩急。”描述了患者因剧烈咳嗽、腹压增加,腰腿痛症状加重的情形。清代程国彭在《医学心悟》中也写到“腰痛拘急,牵引腿足,脉浮弦者,风也”,对腰腿痛典型症状做了生动刻画,并予“独活汤主之”主之。各代医家所写著作汗牛充栋,对腰腿痛的治疗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将葛云彬治疗腰腿痛独特学术经验总结如下,以飨读者。

(一)病因病机

肾气亏虚,髓海不足,筋骨懈惰,脊柱受力失调,则发生腰背痛,故腰为病位所在,现代医学可见于脊柱退行性疾病、腰肌劳损、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其中医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历代医者百家争鸣,众说纷纭,有云外感六淫而发病,有云素体亏虚、病久入脏,认识不一。明代王肯堂在《证治准绳·腰痛》中提出“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唐容川《血证论》云:“血能积之,亦能化为痰水。”《诸病源候论·腰脚疼痛候》云:“肾气不足,受风邪之所为也。劳伤则肾虚,虚则受于风冷,风冷与真气交争,腰脚痛。”以上种种说明风寒湿邪外袭、经脉痹阻、肝肾亏虚、气血不足是其主要病因。葛云彬结合临床,注重辨证施治,认为腰腿痛的发生不外乎虚、实、内、外四端,病理因素多为瘀、湿、痰三者,总的病机为阴阳气血失调,不通则痛,不荣则痛。风、寒、湿三气夹杂而至,或外伤跌仆,痰湿瘀痹阻经脉,气血不畅,不通则痛;久病劳累伤正,气血不能濡养经脉,不荣则痛。针对腰腿痛患者,“痰”“湿”“瘀”三种病理因素共荣共源,痰瘀随气机升降流通,积聚于腰府;湿为阴邪,其性重着黏滞,其性趋下,易伤阳气,易袭阴位,故易留滞于腰及下肢,痹阻经络,相互搏结,阻滞气机,妨碍气血运行,最终因虚致实、因实致虚,多成为虚虚实实夹杂之证。故葛云彬临证确立了扶正祛邪、标本兼治为本病根本大法,补其虚、化其瘀、祛其湿为治疗原则。现代相关医学研究表明,腰腿痛的产生,是在椎间盘退变基础上,神经根受到外在的机械压迫,局部缺血缺氧水肿,微血管循环障碍,炎性介质堆积、疼痛因子刺激而致。

(二)三型辨证

腰腿痛临床最突出的症状是疼痛,而葛云彬认为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血瘀和经脉痹阻。血瘀者多有外伤、跌仆或慢性劳损病史,可表现为局部刺痛、痛处拒按、固定不移、夜间痛甚,离经之血瘀积体内,久不能除,气滞不畅,血脉凝滞则致疼痛。经脉痹阻者可出现明显下肢麻木不适伴放射痛,筋脉拘急,转侧仰俯不能,其中较为常见的为寒湿和湿热。寒为阴邪,主收引凝滞;湿邪重浊黏滞,易于耗伤气机,损伤阳气;热邪升散,耗气伤津。《内经》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风、寒、湿等外邪常常夹杂而至,乘虚侵入,经脉痹阻,局部气血运行不畅,肌肉筋脉拘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临证之时,葛云彬尤重辨明外感内伤、标本虚实,根据疾病特点,将其分为三型进行辨证论治。

1. 气滞血瘀证 急性腰部损伤一般多有外伤或扭伤史,早期以邪实为主,跌仆闪挫、负重等,复感外邪,邪气客于经脉,致气血不畅、腰失濡养,临床表现为腰部刺痛,痛有定处,疼痛拒按,俯仰转侧不能,或向下肢窜痛,时轻时重,甚者可见下肢麻木、胀痛、起身困难,屈伸行走不便,舌暗红隐紫,苔薄,脉弦细。葛云彬临证常使用身痛逐瘀汤加减治之。其中桃仁、红花、当归相伍活血化瘀,威灵仙、羌活、地龙相伍行气通络止痛,狗脊、杜仲相伍补肝肾,强筋骨。若患者刺痛较甚者,可酌加香附、虫、延胡索行气活血止痛。

2. 风湿痹阻证 患者久居寒湿之地或长期受寒湿侵袭,久坐、久站、憋气闪挫等,气机闭阻、风湿凝滞于腰部经络,腰部疼痛如折,不能翻身,双下肢沉重酸楚,屈伸不利,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葛云彬临证常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之。其中桂枝、麻黄、防风相伍辛温发散、祛风散寒;威灵仙、广地龙通行全身十二正经而活血止痛;生白术、知母、附子相伍温阳祛湿,阴阳并调。若患者疼痛较重者,可酌加制川草乌、全蝎、蜈蚣等搜剔通络。

3. 肾精亏虚证 患者先天禀赋不足,年老体弱,致肝肾不足,肾精亏损或腰腿痛久治不愈,背偻弯曲,腰痛以酸软隐痛不适为主,常伴有腰膝乏力,过劳则甚,休息则减,头晕耳鸣,舌淡苔少,脉沉细。葛云彬临证常使用右归丸加减治之。其中附子、肉桂、鹿角胶相伍温阳散寒,补火助元;熟地、山药、山茱萸等填精益髓、补阴助阳;杜仲、狗脊、枸杞子等补肝肾,强筋骨,阴阳并补。若年老以脊柱退行性病变为主,肝肾亏虚则易致肾髓不足、筋骨懈惰而出现腰痛,多以此法治疗获效。

(三)用药特色

1. 善用峻毒之品 —— 雪上一支蒿 葛云彬医术精湛,学贯中西,临证数十载,尤其对于峻毒之品——雪上一支蒿的使用具有丰富的经验,并依据中医理论和西医药理学研究成果创立了一支蒿方,应用于临床,屡获奇效。雪上一支蒿是著名的有毒中草药,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短柄乌头的块根,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主要成分为乌头碱和乌头次碱,为云南道地药材,广泛用于治疗风湿病、骨质增生、跌打损伤等引起的关节疼痛等。目前药典记载其用法为研磨或调酒内服,每次量不超过0.02g,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几乎相近,因此虽按照上述用法而出现药物中毒或肝肾损伤者屡见不鲜。

葛云彬善用雪上一支蒿,其通过临床观察发现患者若疼痛屡治不效,酌加适量一支蒿,往往效如桴鼓。葛云彬对于此药应用的灵感来源于先贤张仲景的乌头汤,其认为乌头汤中乌头毒性较剧、用量偏大却能够做成吸收快、奏效速的汤剂,其关键在于煎煮的时间和蜂蜜的使用。蜂蜜味甘性缓,虽为汤剂,实乃缓缓吸收之意;此外高温长时间煎煮可以大大减少乌头的毒性,破坏其有效成分。在此基础上葛云彬发现雪上一支蒿类似于乌头,其毒副作用多为乌头碱所致,若通过一定条件煎煮后其毒性可大大减低,而能够充分发挥药效。具体方法为:雪上一支蒿3~8g、蜂蜜6勺(约60ml)、清水600ml(以没过药物为准),三者混合加热煎煮1小时后,再加其他药物和水浓煎至150ml左右,分两次温服。虽雪上一支蒿煎煮剂量较大,但副作用较小,临床应用安全有效。尽管如此,葛云彬临床应用还强调需要向病家交代清楚,且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禀赋、居住环境及时间季节等多方面因素,能够做到三因制宜、心中有数。

2. 重视脾肾 统筹治疗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以此为据,葛云彬尤重从脾胃的角度及一切影响脾胃的因素治疗:一方面现代人脑力劳动增加,久坐伤肉,思虑伤脾,脾治中央失调;另一方面脾胃主四肢,为后天之本。腰腿痛患者往往病程较长,服药周期较久,而活血化瘀及虫类等药物易败坏脾胃之气,故用药之初,不忘固护胃气,则脾脏得运、筋脉得濡、疼痛自消,同时也起到未病先防、已病防治、标本兼治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葛云彬临证在治疗腰腿痛患者中多喜用、重用白术益气强脾健土,尤利腰府之气,腰府之气利,则气通于膀胱。膀胱气通则开,所感受的水湿之邪尽从膀胱外泄,故白术可通过利气以达到利水的目的。此外葛云彬认为肾虚为本,虚邪贼风为标,“久病多虚”,因此葛云彬在腰腿痛三期辨证中多加用牛膝、杜仲、狗脊之品以补肝肾、强腰府,肾精充盛、正气得旺则可驱邪外出,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重视活血及虫类药使用 葛云彬临证在腰痛的治疗中喜用、善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葛云彬认为急性发作期,可选用小剂量的活血药,养血和血,温通血脉;病情缓解后,可加重活血化瘀药物的剂量与作用;腰痛日久,反复发作者,可以活血化瘀为主配合搜风通络的药物。中医经典认为“血不利则为水”,而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腰椎间盘突出症导致的腰腿痛主要是由于髓核组织压迫,神经根充血水肿,局部炎性反应剧烈而致。

“久病多瘀”,当归、红花相配,可以补血化瘀,活血而不伤血。新伤所致的瘀肿疼痛,可以适当地加用大黄以通腑逐瘀,引瘀血下行。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活血化瘀药能够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改善微循环,消除神经性水肿和肌肉痉挛,起到止痛的效果。此外不管是哪种证型腰痛疾病迁延,日久不愈,久痛必入络,气血不和,痰湿每能凝滞经络,痛必难除,所谓“草木不能建功,故必借虫蚁入络搜剔络内久踞之邪”,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具有独特的生物活性,多喜动,其性多为辛平或甘温,可祛邪搜络、祛痰除瘀。故葛云彬对于腰腿痛久治不愈、疼痛较剧者,擅用虫、全蝎、乌梢蛇等虫药以化痰祛瘀、通经活络,疗效甚佳。

(四)典型病例

患者,男,56岁。

初诊

腰痛牵及右下肢1年余,加重2周。既往有扭伤史。患者1年前扭伤后出现腰腿痛,予以卧床休息,口服镇痛药物后病情缓解。近2周来患者自觉腰痛加重,活动后尤甚,不能行走。查体:腰椎生理弧度变直,活动明显受限,强迫体位,L 4 ~S 1 棘突及棘旁压痛、叩击痛(+),右下肢放射痛(+),梨状肌局部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30°(+),右下肢背伸肌力较对侧弱,皮肤感觉及腱反射轻度减弱,病理征未引出,马鞍区轻度麻木,JOA评分10分。查腰椎CT提示椎管狭窄,L 4 /L 5 椎间盘向右侧突出(巨大型),硬膜囊明显受压。四诊摘要:患者腰腿痛明显,伴有下肢重滞麻木胀痛,舌暗红,苔薄白,脉浮弦紧。西医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破裂型)。中医诊断:腰痛(风寒湿痹证)。患者及家属因经济问题,要求接受中医药保守治疗,遂嘱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予葛云彬经验方雪上一支蒿方口服以达祛风散寒除痹、除湿通络止痛之效。处方:

雪上一支蒿5g(先煎),桂枝10g,白芍15g,知母15g,生白术45g,附子10g,防风10g,麻黄5g,地龙12g,威灵仙20g,蜈蚣1条,全蝎3g。

14剂。与蜂蜜水同煎(具体煎法同上),每日1剂,分两次服用。

二诊

患者服用上方2周后复诊,腰腿痛较前明显好转,能够站立和短时间下地行走,偶觉腰部轻度乏力酸胀,舌暗红,苔薄白,脉濡细。查体示:L 4 ~S 1 棘突及棘旁压痛、叩击痛(±),右下肢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60°(±),右下肢背伸肌力及腱反射基本正常,皮肤感觉仍较弱,二便正常,JOA评分18分。自述服用过程中未出现口麻眩晕心慌等不适。患者邪去之六七,虚实夹杂,本虚标实。

上方去麻黄、蜈蚣、全蝎峻猛之剂,加用川断、杜仲、熟地、枸杞子、鹿角霜以固腰府、强筋骨、生精益髓,继续服用2周。

三诊

2周复诊患者腰腿痛基本消失,能够正常下地行走,查体基本正常,生活质量明显提高,JOA评分26分。患者为固定治疗,要求继续中药固定治疗,予以独活寄生汤加减调服善后。处方:

独活10g,桑寄生、杜仲、怀牛膝、细辛、茯苓、肉桂、川芎、党参、甘草、当归、干地黄各9g,鹿角霜30g,生白术45g,山药30g。

半年后电话随访,患者参加工作,腰腿痛未作。

(五)总结

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饮食不节,起居不调,防病不力,遇病拖延等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前来就诊时,往往腰腿痛病情已趋复杂、严重,给诊断治疗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同时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腰腿痛患者一般病程较长,外感腰痛经久不愈,可转为内伤腰痛,由实转虚,或者内伤腰痛复感外邪,虚实夹杂,故在活血化瘀之时不忘补肾,以壮先天之府,补肾之余不忘活血,以通利经脉。葛云彬认为临证治疗中需要做到活血与补血相济、活血而不伤血,补中有散、散中有收、补泻相济,标本同治,攻补兼施。腰腿痛的诊治,临证变化万千,有常有变,医者切忌先入为主,草率用药,不可偏执于一方一药,即使短期疗效确切,然亦仍不能尽愈诸证,只有具备整体观念,知常达变,辨证论治,灵活加减,才能发挥中医药的巨大威力。

四、葛云彬整复肩关节脱臼经验简介

(一)复位手法

葛云彬擅用手法治疗伤疾。他提出的肩关节脱臼的复位手法如下。

1. 下脱的复位手法

(1)用梯一座。

(2)令患者将患肢窝置于棉花包裹的横档上面。

(3)一助手立于患者背后,抱住患者上身以固定之。

(4)另一助手立于患者前面,双手拿住患臂用力向下方牵引。

(5)医生双手拇指置于患肢腋下,用手按肱骨头隆起部位,即可听到复位之声。

(6)令患者离梯子后,医生迅速用一手握住患者前臂,一手扶住肩部做内收、内旋运动,并将患侧手背尽量超过健侧颈部,使肘关节与体部成正中线。

2. 前脱的复位手法

(1)、(2)、(3)、(4)同上。

(5)医生双手拇指用力压迫前方隆起部位,使肱骨头向后下方,即可听到复位之声。

(6)令患者离梯子之后,将上臂复旋,并将上肢做轻度内收,使上肢与体侧平行。

3. 后脱的复位手法

(1)、(2)、(3)、(4)同上。

(5)医生双手拇指用力压迫隆起部位,使肱骨头向前下方,即可听到复位之声。

(6)令患者离梯子之后,将患肢慢慢做轻内收。

以上复位后,均给予绷扎固定。固定的姿势,一般多使患肢肘关节弯曲约呈70°,将脱位关节紧贴胸骨上端,上臂紧贴于体侧,绷带固定1周,以后做轻微运动,逐渐使手臂抬平,2周后可做举高活动。

注:①陈旧性脱臼一般在1~2个月尚能整复。②本症与肩关节部肱骨头骨折略有相似,必须详细诊断,如有骨擦音、触痛点,则应按骨折治疗之。

(二)常用方药

1. 损伤紫金丹 川断10kg,西相归10kg,煎成膏滋8 kg,加入广木香4.5kg,川乌2.5kg,三七2kg,麝香15g研成细粉,调和至发生黏性为止,待干后,作成丸药。成人每次服4.5~9.6g,每日9~30g(儿童减半,妊娠及月经期间禁用)。损伤紫金丹歌诀:参制雪上一支蒿,当归续断要熬膏,麝香木香参三七,跌打损伤皆有效。

2. 肩关节习惯性脱臼方 当归9g,川断9g,杜仲6g,黄芪30g,钩藤9g,忍冬藤9g,川芎6g,五加皮9g,川芎9g,蒸首乌12g,甘草1.5g。水煎服,5~7剂。主治:肩关节习惯性脱臼,能滋经养络,祛瘀生新。禁忌:妊娠、月经期。肩关节习惯性脱臼方歌诀:肩部脱臼用川芎,川断归羌与忍冬,钩藤加皮蒸首乌,甘草黄芪加杜仲。

(三)典型验案

1 凌某,男,50岁。

患者至阁楼上取物时,不慎由梯子上跌下。当时意识不清约10分钟。

局部所见:右肩部肿胀,患部不能向胸部靠拢。前臂向后方外展呈翼状。

X线所见:肱骨头向前移,脱于锁骨下外方。

治疗经过:患者来求治时,精神情况尚好。给以上梯子整复后,外贴治伤膏,再用领袖带和十字交叉带固定。内服损伤紫金丹。患者3日后来复诊时,肿胀稍退,情况良好。7日后来复诊时,已活动如常。

2 周某,女,50岁。

患者在屋上晒东西时不慎而跌下,当时意识不清约一刻钟。清醒后,觉患臂不能动弹。

局部所见:右肩部呈尖形,用手按之,下为空虚。触诊于腋窝,可摸到肱骨头。

诊断:右肩关节下脱臼。

治疗经过:患者跌伤后,即由其家属送来求治。当时患者面色难看,令其休养1小时后,给以上梯子整复。外贴治伤膏,内服损伤紫金丹。再用领袖带和十字交叉绷带固定。患者于3日后来复诊时,检查良好。7日后来复诊时已痊愈,活动自如。

附注:上面所说的“手法”在双手拿住患肢用力向下方牵引时,需随时注意将患臂稍作旋转(灵活运用),以利迅速入臼。

附:葛云彬用梯上拔伸法整复陈旧性肩关节脱臼经验简介

整复肩关节脱臼之目的,是在于将脱出之肱骨头送回肩胛骨之关节盂内,因肩胛骨关节盂甚为浅平,故整复时极为容易,无多大之困难。但是由于受伤时未能获得治疗,或虽经试行复位,又因技术经验之限制,遂形成陈旧性肩关节脱位。

在1958年《健康报》上曾登载过葛云彬在河北省中医整骨术交大会上,当场整复已达3个月之一例陈旧性肩关节脱臼。此后医药杂志上关于该疾病报道较少。从过去到现在,无论中西医骨科在临床上处理陈旧性脱臼,尚未有妥善的方法,一般认为凡脱臼超过2~3周后,主张进行切开整复,同时亦认为陈旧性脱位即使勉强进行复位,亦极易发生骨折或神经血管严重的损伤。因此怎样发挥和运用中医整骨手法来治疗陈旧性肩关节脱臼,在这一点上还是值得研究的。

陈旧性肩关节脱臼,主要由于未动之关节及脱出之肱骨头的周围筋膜已形成粘连,以致气血凝滞,血不养筋,筋络缩短,肌肉萎缩,关节强硬,而丧失活动功能,故施行手术整复是比较复杂的。

葛云彬和周玲英运用梯上拔伸法及结合热敷和整骨八法,来整复陈旧性肩关节脱臼,不需开刀手术复位,打破了陈旧的常规和观点,这是一个相当宝贵的经验。

例如运用“按摩”手法,其主要目的是分开筋膜之粘连,并逐渐延长缩短之筋络,以达到气血畅通、肌肉松弛、能使脱出之肱骨头松动、关节活动幅度增大的目的,这种手法早在中医学书籍上就有记载,对治疗陈旧性肩关节脱臼,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由于整复陈旧性肩关节脱臼比较困难,故在整复时必须要经过周密的考虑,要以高度的耐心和说服力取得患者和医师的合作,否则在整复过程中因患者情绪急躁,很可能发生肱骨头骨折,或筋膜、肌肉的严重损伤,不能达到整复目的,反使病情严重恶化。

准备:医者一人、助手二人、木梯一座。

首先用热毛巾、热敷患肩10余次,并做“按摩”手法,然后医者以手握住其患臂施行旋转活动,做内收、外展、高举、前屈、后伸之动作,活动范围由小到大,不使患者有明显疼痛,并时时安慰患者,不使患者精神紧张,直至脱出之肱骨骨头微有活动。然后将备好之木梯斜靠在墙上,在较患者微高之梯登上(置一棉垫,以绷带包扎好,但梯登要圆形的),只能使患者两足尖着地,梯下放一小凳,患者立于小凳上,将患侧腋窝跨置于棉垫包扎好的梯登上,使患臂下垂。用一助手双手压住患侧之肩胛骨处,并扶其躯干,另一助手双手紧紧握住患手之前臂,拔伸患臂向下,做旋转动作(内收及外展);医者掌握其患臂,两手拇指按住患侧肩峰处,两手四指合抱插入患侧腋窝处,钩托脱出之肱骨头,向关节盂内送入。医者和两助手必须配合得当,同时用力,但必须缓慢,不可急躁或用暴力,需持续拔伸,不可放松,否则很易发生肱骨上端骨折,最后听到响声,即已成功,然后托住患肩,使患者离梯,但必须将患臂之肘关节紧贴于胸前,手置对肩,以防发生再脱,并以三角巾和绷带固定。

运用梯上拔伸法整复陈旧肩关节脱臼,其优点如下。

(1)陈旧性肩关节脱臼的整复,直接固定患者躯干是不可能的,因在整复时运用拔伸的力量,是由小到大而增强,如患者固定不稳,使助手在拔伸时,不能达到用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用力不当时,会发生骨折等合并症。所以运用梯上拔伸法来得稳当、安全,更可达到一次复位成功。

(2)由于固定的力量强大,因而在拔伸时起了一定的作用,使患者失去对抗力,当脱出之骨头逐渐脱离粘连(新生的软组织)而滑至胛骨之关节盂内时,医者将脱出之肱骨头推入关节盂内,无须用大的力量,即可达到复位成功。

(3)患侧腋窝置于梯登上,只使患者两足尖着地,主要是由于患者身体侧立紧靠木梯,使其重心不稳,有力不能使用,将对抗力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便于复位成功。

以下介绍数则本院运用葛氏伤科特色治疗的验案。

案1

励某,女,23岁。吴江同里,农民。

患者于1956年2月18日前来门诊。自诉于1956年1月5日,从梯子不慎跌下致伤,右肩关节先着地,当即发生肿胀疼痛,伤处不能活动,曾在同里伤科拍片。今已有43日。伤处疼痛,不能高举活动,故前来检查诊治。

检查:右肩关节部呈尖方形和倾斜,患处及上臂部肌肉萎缩,活动功能丧失,在患侧腋窝处能明显摸到脱出之肱骨头,患臂之五指触觉比较迟钝,而且麻木疼痛,患臂不能靠近胸胁。

X线片诊断:右肩关节陈旧性前下方脱臼,无骨折现象。

治疗经过:用上述之梯上拔伸法,给予整复并外敷及内服伤丸药,以三角巾和绷带固定。2周后,换外敷药及内服伤丸药。再过2周后,拆除固定,进行锻炼活动,做内收、外展、前屈、后伸及高举之动作。过3周后,关节活动功能有显著好转,并能做一般轻便劳动,过后回家自行锻炼活动,不需前来就诊。

案2

王某,女,50岁。横泾镇青山大队第五小队,渔民。

患者于1961年9月9日前来门诊,自诉于1961年8月14日行走滑跌致伤,右肩肘部先着地,支撑所致,当即发生疼痛和肿胀,肩部发肿,患臂不高举活动。曾在当地伤科拍片。至今已有25日,患肩部仍然不能高举活动,患肩局部肿痛未消,故前来检查诊治。

检查:右肩关节肿势未消,局部肌肉呈青紫色,上臂之肌肉有轻度萎缩,右肩腋窝处能摸到脱出之肱骨头,关节活动功能受到障碍,患臂不能紧靠胸胁,并感疼痛。

X线片诊断:为右肩关节向前下方脱臼,并合并肱骨头骨折移位(陈旧性)。

治疗方法同上,6周后关节强直程度有显著好转,能做一般日常轻微工作,嘱其回家自行锻炼活动,不需前来就诊。

五、葛云彬整复脊椎骨折经验简介

脊椎骨折据统计资料的报道,约占全身骨折的6%。此类创伤和脊髓的关系非常密切,往往在输送患者时搬运不得法,致使破折的脊椎压坏了脊髓,因而造成终身瘫痪。因此,对于脊椎骨折的患者,应列入急症处理。

(一)搬运脊椎骨折患者经验

对于搬运这种患者的方法,不但每个伤科医生应该通晓,而且每一个医务工作者,尤其是救护人员也都应该了解。正确的搬运方法是:使患者俯卧在担架上,患者的两手背接触于自己的前额部。从外表上看起来,患者的背部和臀部比较隆起,而腰部比较下沉;在解剖上前纵韧带成为制止带,由于前纵韧带紧张,压迫骨折使其相对固定。

假使要把患者从担架上搬下来,或把患者改变为仰卧位置时,应该先放一适当厚的枕头在骨折部上,然后将患者与枕头同时托住而搬下,或同时由俯卧改变为仰卧。

在搬运患者时最容易犯的错误是:把患者仰卧于担架上,头部用枕头垫高,两手放在担架外缘而下垂。这种位置,会使骨折部位和角度的变形增加。

当患者由担架上搬下来的时候,如果一个助手由患者后面,两手插进患者腋窝下而抱着;另一个助手在患者对面,两手握住患者膝关节上方而提着。这种位置,会开展脱位,增加压迫骨折和引起瘫痪。因此,在担架上搬下患者时,应绝对避免用这种有害的方法。

(二)脊椎骨折诊断

脊椎骨折多由间接暴力所致,常由高处跌下,或因脊柱猛力弯曲而引起。骨折最容易发生在脊柱活动段与不活动段接壤处(即第十胸椎至第五腰椎)。如系直接暴力撞击于脊柱,则往往容易引起椎弓根处裂断,或椎间关节脱位。此病通常见到的有:压缩性骨折(屈曲骨折),粉碎性骨折,骨折兼脱臼。一般症状表现为:患部肿胀疼痛,并有隆起现象,不能仰俯和回转。重者可引起下肢麻痹(下痿),大小便不能自解。用手摸诊,可发现患部脊椎骨稍有隆起,并有过敏性之触痛。

(三)整复手法

(1)使患者俯卧。

(2)一助手立于床头,两手置于患者腋窝下做反牵引。

(3)另有两助手各握住患者小腿部用力牵引。

(4)医生用双手大拇指或用手掌根按捺伤骨隆起之部,使之平正复位。

脊椎骨折整复后,应给予绷扎固定。因为骨折之后,血管随骨断裂,一部分血液循环即行中止,瘀血凝滞,肿胀疼痛。因此,只有在整复后再给予绷扎固定,才能使患部勿再惊动,使功能容易恢复。

(四)绷扎固定法

(1)保持原有牵引位置,外敷止痛消肿膏(附方)于患部。

(2)患部着肉衬以适量之棉花。

(3)用卷布围绕腰背部二三重。

(4)将预先剪好的硬纸夹衬足棉花后,覆于患部,继用卷布围绕而做固定。

在使用手法之前,最好先给患者局部麻醉,以减少其痛苦。我们常用的是氯乙烷,必要时局部注射普鲁卡因。

整复固定后,应嘱患者好好卧床休养,内服接骨紫金丹(附方),借以续筋接骨、祛瘀生新、通经活络、强壮定痛。若患者下肢瘫痪、大小便不能自解者,应使其内服神效治痿汤(附方),以止痛、活血、利尿、通便,恢复下肢功能。

在患者服药治疗期间医生应每日或隔日观察患者情况;并嘱侍者随时报告病情,以便及时处理。病轻者治疗2~3周后,即可起床做一般性活动;1个月后,可以拆掉绷扎物,并做轻度弯曲活动。病重者治疗6~8周后,也可拆掉绷扎物,起床活动(个别情况例外)。

(五)常用方药

1. 外用止痛消肿膏处方 ①主治:肿胀疼痛。②成分:白芷、细辛、独活、羌活、山柰、五加皮、甘松、大茴香、小茴香、陈皮各50g,大黄300g。③制法及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调和,抹纱布上外敷。④歌诀:止痛消肿大小茴,细辛白芷山柰随,独活羌活五加皮,陈皮大黄甘松凑。

2. 接骨紫金丹处方 ①主治:一切骨碎损断,服之能续。②成分:地龙50g,龙骨100g,麝香1.5g,自然铜150g,川乌50g(姜制),滑石200g(水飞醋炒),虫100g,赤石脂100g(醋炒),乳香65g,没药65g,鹿角霜100g。③制法:共研细末,用鹿角膏烊化,捣和为丸,如弹子大,朱砂为衣。④服法:用温开水或黄酒送服。⑤用量:每服3g,每日2次,儿童减半。⑥歌诀:接骨然铜地鳖虫,地龙龙骨麝香同,石脂鹿胶川乌引,滑石调和乳没功。⑦禁忌证:月经期,妊娠期。

3. 神效治痿汤 ①主治:脊椎骨折或脱臼后,合并脊髓损伤,引起下肢麻木,大小便不能自解。②成分:初期:当归9g,柴胡6g,黄芩9g,川羌9g,独活6g,防风9g,木瓜9g,牛膝9g,红花3g,厚朴9g,木通9g,大黄9g,甘草1.5g。中期:当归9g,白芍9g,熟地50g,砂仁4.5g,忍冬9g,升麻2.1g,川羌9g,独活6g,防风9g,木瓜9g,牛膝6g,甘草1.5g。后期:熟地50g,怀山药12g,山茱萸12g,白茯苓12g,牡丹皮9g,泽泻9g,潞党参2.1g,忍冬9g,木瓜9g,牛膝6g,当归9g,川芎6g,桑寄生12g。③服法:水煎服。④用量:3~5剂。⑤禁忌证:孕妇禁服。⑥处方来源:此方系河南洛阳正骨医院正骨专家高云峰祖传秘方,临床使用疗效显著。

(六)典型验案

1 徐某,男,48岁,洛阳人。

该患者不慎跌倒时,被大车由背部碾压受伤。当时意识不清,两腿失去知觉。

诊断:经检查为后背部第十二胸椎骨折,合并下肢瘫痪。

治疗经过:患者受伤后,隔了1日方来就诊。当时脉搏细弱,腹胀,下肢麻木,知觉消失。于是随即给予注射强心剂。第二日服用汤药1剂后,大小便已经解出,但还不爽,下肢已经稍有知觉。随即予正骨复位,贴上接骨膏药后,固定骨折部。又投以汤药两剂。服用后大小便通利,下肢知觉恢复。

2 马某,男,38岁,洛阳人。

该患者由树上跌下后,不省人事,下肢发生瘫痪。

诊断:经检查为后背部第一、第二腰椎骨折,合并下肢瘫痪。

治疗过程:患者受伤后,隔了2日才来就诊。其大小便不能排出,下肢瘫痪,知觉消失至脐下三指完全不能动弹。压迫下腹后,排尿约2000ml,红褐色。服药1剂后,下肢稍有知觉,且大便能解出,但小便不能自主排出。随即给予正骨复位,贴上接骨膏药,固定骨折部。又服用汤药1剂后,下肢知觉恢复,二便通利。

3 兰某,男,29岁,浙江嘉兴人。

患者于1957年6月22号从屋上跌下。当时曾至嘉兴人民医院X线示:后背部第十一至第十二胸椎骨折,合并小碎骨,合并左背部第十一至十二浮肋骨折,由友人介绍并送至苏州来诊治。

治疗过程:该患者来诊时,离受伤已经4日。经检查两下肢并无瘫痪现象,小便通利。但大便已经4日未解,体温高至39.1℃,脉搏细数。当时随即予以手法正骨复位,并用棉花、硬纸夹板、绷带围绕胸背部固定;再注射青霉素以助消炎退热,内服接骨紫金丹。第二日患者体温显著下降至37.8℃,5日不通大便已经可以自解,疼痛大大缓解,继续注射青霉素,并内服接骨药。第三日体温趋于正常,患者要求回家休养,予以配接骨药20日量,嘱绝对卧床休息,勿惊动患部,以免造成不良后果。1957年7月27日,患者一人前来复诊,并云服完20日伤药后,已能起床并做一般性活动,经我处检查,骨折愈合良好。

附:颈椎骨折的处理

由于颈椎骨具有高度的活动幅度,一旦遭到外界暴力而发生创伤时,必然会引起骨折兼脱臼,或单纯脱臼,而不会引起压缩性骨折。如果颈椎发生骨折、脱位时,则脊髓损伤之可能性极大。因为颈椎部位处的脊髓腔不宽大,上下颈椎一旦发生脱臼或骨折时,极易压迫脊髓,而引起各种程度之神经麻痹现象。治疗颈椎骨折之主要原则是:应该争取早期复位。

颈椎复位的复位手法如下。

(1)使患者坐于矮凳上。

(2)一助手立于患者前面,用两手按住患者肩部,固定其躯干,勿使移位。

(3)另一助手立于患者侧面,一手托起患者下颌部,一手按住枕骨部,用力向上提起牵引。

(4)医生立于患者背后,用双手拇指按捺颈椎部伤骨高突之处,使之平正复位。

复位后,外敷止痛消肿膏,再用棉花、硬纸夹板和绷带固定。并嘱患者卧床休养,再服接骨紫金丹。每周检查1次,1个月后可拆去绷扎物。

六、葛云彬传人简介

1. 周玲英 (1903—1981) 葛云彬之妻,江苏江阴人。自幼随父经商并学习文化。1921年,其父去世,同年与葛氏结为夫妇,随夫学习中医骨伤科医疗技术,1950年正式挂牌行医,设立“周玲英伤科诊所”。由于治伤疗效高,求诊者门庭若市。1956年与苏州市中医同道创设人民路联合诊所,被推举为该所所长。1956年苏州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建科后,兼任骨伤科负责人。1959年,被调入苏州市东风区医院任骨伤科主任,并任苏州市中华医学会理事。由于周玲英骨伤科技术高超,1964年苏州市委和卫生局特意选派4名西医大夫,拜周玲英为师,学习中医骨伤科医疗技术和葛氏正骨流派特长。

2. 葛国梁 (1935—) 葛云彬之长子,曾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骨伤科主任、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骨伤科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40余年。20世纪80年代并担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北京针灸骨伤学院骨伤系负责人。葛国梁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四肢各种关节炎及软组织损伤、股骨头坏死、骨科各种疑难杂病。共发表论文16篇,著作及编著骨伤科教材9部。荣获全国第一届科技大会医学重大科技成果特级奖;1981年荣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1986年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

3. 李祖模 (1930—) 北京人。1955年山东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至河北医学院附属医院外科任教,1956—1958年参加中医研究院全国中医研究班学习,于1957年拜葛云彬为师,并曾先后向杜自明、刘道信、萨仁山、刘寿山、叶希贤、李墨林、高云峰、郑怀贤、魏指薪、丁伯玉等名家讨教,并获亲自指导。李祖模任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骨科主任、研究员、主任医师,还兼任中国传统医学手法研究会理事长、东南亚手法医学协会理事长、北京中医学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术研究促进会理事、北京中医学会骨伤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李祖模治疗骨折、脱位、骨错缝有独特的手法和较高的疗效,对损伤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手法的原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中国手法医学防治学具有创新的手法和观点,在国内医学手法规范化研究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在中医治疗软组织疾患(包括损伤)方面,如对肩周炎的病因及中医分型,肩关节囊的容积测量法,测量中国人肩关节生理容积的数据,肩周炎碘水造影的新方法、造影的测量和观察的各项指标,对肩周炎用两种手法治疗结果的生理病理对比等,有创新和系统的研究;总结和发展了中医对某些骨病的认识,并提高了临床疗效。如对骨关节炎的中医分型以及中药治疗规律;中医治疗骨结核、慢性骨髓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均有独特的疗效;对运用中药来拮抗治疗恶性骨肿瘤化疗的毒性作用,以及提高治疗恶性骨肿瘤的疗效,具有较丰富的经验;对某些先天性骨关节畸形,采用中医非手术疗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如3~6岁的儿童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不仅闭合复位可获得成功,而且固定方法简单、稳定,并能促进小儿髋臼的发育,股骨头坏死率低,甚至可望恢复正常。完成的主要科研成果有肱骨外髁翻转骨折(部级鉴定)、肩锁固定带治疗肩锁关节脱位(部级鉴定)、手法闭合复位可变角外展固定架治疗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省级鉴定)。主要著作有《简明中医外科学》《中医学讲义》,制作了《筋骨检查法》《推拿按摩正筋及各部位治疗的基本操作方法》《常见典型骨折、关节脱位及骨的基本整复手法和步骤》等幻灯片,并发表了各种学术论文近40篇。

4. 其他弟子 葛云彬还有嫡传弟子顾大钧、李宗元以及葛淑芬、葛安良和葛建良。

附:在京寻找葛云彬相关资料之记行

2017年9月26日,姜宏专程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骨伤科,找到陈兆军教授。陈兆军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前中国中医研究院)葛国梁(共带过2名研究生)的第一个研究生。陈兆军和姜宏10多年前就相识,每每在学术会议上见到。

2011年,姜宏和陈兆军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全国重点专科会议时,碰头交流。彼此谈到了葛云彬、葛国梁等前辈。2017年9月26日,当姜宏说明此次来意,是为了寻根收集葛云彬的临证经验与资料时。陈兆军忆及,尽管他是葛国梁的大弟子,但由于当时葛国梁那阶段没有课题、没有经费,他做的是时任中国中医研究院(今中国中医科学院)党委书记沈志祥的课题。其间虽跟葛国梁临证抄方,但目前手头没有葛云彬的临证经验或医案资料等。

姜宏其后又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骨伤科找博士同学崔全起,他说葛云彬虽在此短暂工作过,但医院和科室均没有保存其相关资料。建议去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寻找。于是,姜宏又来到中国中医科学院,从20世纪50年代那些散在的文献资料中,收集整理成如上一些琐碎信息。此外,成文时亦参考了顾尧森、葛淑芬的相关学术文章。

(姜宏、孙书龙、戴宇祥、吴黎明、俞志高、刘锦涛) PTMxBm5cKVL2uI2DrPm5Js1qyWrvfUCIk006tfMC41fzdjfADtPTegU3MaSVgZO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