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心电图参数及正常值

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是利用心电图机将测量电极放置在人体的一定部位,把每一心动周期的心脏电活动变化描记成连续的曲线图形。心电图能反映心肌的电生理特性即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

(一)心电图各波段的组成和命名

正常的心电活动始于窦房结,在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激动在此延搁0.05~0.07s),然后沿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顺序传导,直至兴奋心室肌。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的传导,引起一系列的电位变化形成心电图上的相应波和段(图1-2-1)。

图1-2-1 正常的心电活动

一般每个心动周期包括四波(P波、QRS波、T波、U波)、三段(PR段、ST段、TP段)、两间期(PR间期、QT间期)和一J点(即QRS波群终末与ST段起始的交接点)。

心电图常用心电图记录纸来记录,是一种1mm×1mm的方格坐标纸。每个大方格(横、纵各5个小方格)长、宽各为5mm。心电图横向坐标的距离代表时间,一般走纸速度为25mm/s,则每1小格代表0.04s,每1大格代表0.2s,每秒钟走纸5个大格;心电图纵向坐标的距离代表电压,一般标准电压设置为1mV(毫伏)=10mm(即10小格),则每1小格电压是0.1mV(图1-2-2)。

图1-2-2 心电图各波、段及间期示意图

1.P波 为心房除极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过程中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2.PR段 主要反映心房复极过程及电激动过程在房室交界区,以及其后的希氏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所产生的微弱电位变化,一般呈零电位而显示为等电位线(基线)。

3.PR间期 反映激动从窦房结发出经心房、房室交界、希氏束、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网传到心室肌所需要的时间,即自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

4.QRS波群 左、右心室除极波的总称,反映左、右心室除极过程中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QRS波群的命名原则是:QRS波群中第一个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前向下的波,称为Q波;R波之后向下的波,称为S波;S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上的波,称为R′波;R′波之后再出现的向下的波,称为S′波;如整个QRS波群完全向下者,称为QS波。心电图上QRS波群形态可为单相(如R、QS型)、双相(如QR、qR、rS、Rs型)或三相(如qRs、rRs′型)。大、小写字母的表示,是根据各波振幅的大小(通常以0.5mV为界)而定(图1-2-3)。

图1-2-3 $1波群的各种形态及命名

5.ST段 反映心室除极结束到心室复极开始,心电图指从J点到T波起始的时间。

6.T波 为心室复极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7.QT间期 QRS波群起点至T波终点,代表心室除极与复极的全过程。

8.U波 出现在T波之后的低频低振幅波,代表心室复极结束后的电机械现象,产生机制未完全明了。推测它是心室乳头肌或心室中浦肯野纤维的复极波。

(二)心电图各波段的正常范围及异常变化的意义

1.P波 反映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图1-2-4)。

(1)形态: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但双峰期间距<0.04s。

(2)方向: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置,Ⅰ、Ⅱ、aVF和V 1 ~V 6 导联直立,其余导联(Ⅲ、aVL、V 1 、V 2 )可以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

图1-2-4 P波

(3)时限:成人≤0.11s,儿童≤0.08s。

(4)振幅: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5)异常表现

1)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或心房下部。

2)P波时间>0.11s,且切迹双峰间距≥0.04s,表示左心房增大。

3)P波振幅在肢体导联≥0.25mV,提示右心房增大。

4)P波消失:非窦性心律,可能是房性或室性心律。

5)P波低平一般无病理意义。

2.PR间期 又称房室传导时间 ,代表从心房开始激动到心室开始激动的一段时间。

(1)时限:成人PR间期为0.12~0.20s(心率在60~100次/min)。PR间期随心率及年龄而异,年龄小或心率快时PR间期较短,反之则较长。

(2)异常表现

1)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称为PR间期延长,多见于一度房室传导阻滞,也可见于房室结慢径下传。

2)PR间期<0.12s,称为PR间期缩短,可见于预激综合征、房室交界性心律或短PR综合征。

3.QRS波群 反映的是左 、右心室除极电位和时间的变化。

(1)时限: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限为0.06~0.11s。R峰时间:在V 1 导联<0.035s,在V 5 导联<0.05s。

(2)形态和振幅:正常的QRS波群主要显示的R波和S波。

1)胸导联:V 1 、V 2 导联多呈rS型,R/S<1,V 1 导联的R波<1.0mV。V 5 、V 6 导联以R波为主(可呈qR、qRs、Rs或R型),R/S>1,V 5 、V 6 导联的R波<2.5mV。在V 3 、V 4 导联,R波和S波的振幅大体相似。V 1 ~V 5 导联R波逐渐增高,S波逐渐变小。

2)肢体导联:QRS波群的主波方向应与P波的方向一致。aVR导联的QRS波群主波向下,aVR的R波<0.5mV。aVL和aVF导联QRS波群形态多变,aVL的R波<1.1mV,aVF的R波<2.0mV。Ⅱ导联常表现为QRS波群主波向上,Ⅰ、Ⅲ导联上QRS波群形态则随QRS平均电轴而变化。

(3)Q波:正常Q波深度应小于同导联R波的1/4,时限<0.04s。

(4)QRS波群:Ⅰ导联R波为主,Ⅱ导联R波总是大于S波,Ⅲ导联QRS波群形态多变。V 1 、V 2 以负向波为主,V 5 、V 6 以R波为主,从V 2 至V 5 、V 6 导联,R波振幅逐渐升高,S波振幅逐渐降低(图1-2-5)。

图1-2-5 正常人胸导联R波和S波振幅变化规律示意图

(5)异常表现

1)QRS波群与R峰时间的延长,见于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

2)aVR的R波>0.5mV常提示右心室肥大,aVF的R波>2.0mV常提示左心室肥大。

3)超出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病理性Q波,多见于心肌梗死。

4)QRS波群电压增高,常见于心室肥厚、心脏转位等。

5)QRS波群电压降低,临床多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全身水肿、心肌梗死、心肌病、气胸等,也可见于少数正常人。

6)QRS波群时限增宽,多见于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室性传导阻滞、预激综合征、心室起搏、电解质紊乱、或使用心肌抑制药物的影响,如洋地黄、奎尼丁及普鲁卡因酰胺中毒等。

4.J点 QRS波群的终点与ST段起始的结合点称为J点,代表着心室除极结束及复极开始,常随ST段偏移发生移位。

5.ST段 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称ST段,代表心室除极结束到心室复极开始。

(1)时限:ST段时间正常<0.15s。

(2)正常偏移:正常ST段多为等电位线,可有轻度偏移。多以J点后80ms处为测量点,任何导联ST段压低应<0.05mV,V 1 ~V 3 导联≤0.3mV,其余导联均不应超过0.1mV。

(3)异常偏移(图1-2-6)。

图1-2-6 ST段异常偏移

1)ST段压低超过正常范围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也可见于低血钾、洋地黄作用、预激综合征等。

2)ST段抬高超过正常范围且弓背向上,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变异性心绞痛、室壁瘤;若弓背向下抬高,见于急性心包炎。

6.T波 为心室复极波,反映心室晚期快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1)形态:正常T波是一个不对称的宽大而光滑的波,前支较长,后支较短。

(2)方向:左胸导联的T波的方向与QRS波的主波方向一致。正常情况下,V 1 、aVR导联T波倒置,Ⅰ、Ⅱ、V 2 ~V 6 导联T波直立,aVL、Ⅲ及aVF导联T波可直立、双向或倒置。

(3)振幅:在以R波为主的导联中,T波的振幅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振幅的1/10,胸导联的T波振幅可高达1.2~1.5mV。

(4)异常表现

1)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束支传导阻滞等。

2)巨T倒置常见于肥厚型心肌病、非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颅内出血)等。

3)T波显著增高,常见于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超急期)与高血钾等。

7.QT间期 代表心室除极开始至心室复极结束的总时间。

(1)时限:心率60~100次/min时,正常值为0.32~0.44s。

(2)异常表现

1)QT间期延长有重要意义,常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害、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低血钙、低血钾及胺碘酮、奎尼丁等药物影响。QT间期显著延长伴T波异常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如长QT综合征)。

2)QT间期缩短见于高血压、洋地黄作用、应用肾上腺素等。

8.U波 代表心室复极结束后的电机械现象。

(1)正常U波直立,振幅为0.05~0.2mV,时限0.12s左右。

(2)异常表现

1)U波明显增高见于低血钾,也可见于服用奎尼丁、洋地黄、肾上腺素等药物之后。

2)U波倒置见于冠心病、高血压心脏病或运动测验时。

附:
(一)心电图速读11步法

(1)首先明确律和率,再看传导和间期。

(2)三查旁路预激征,四测高低ST。

(3)五审丢R病理Q,六观T波形变异。

(4)七辨室大左或右,八诊房大Ⅱ、V 1 、P。

(5)九品轴向左、中、右,可看aVF和Ⅰ。

(6)排除他因第十步,联系临床莫忘记。

(二)心电图速记口诀

1.窦性心律 ⅡP立,aVR P倒,PR间期>0.12s。

2.心律失常 PP、RR与PR,三个规律要理好,宽度、频率最重要,宽、窄、快、慢是法则,自上而下是正道。

3.PR间期

(1)3小格的0.12s,这个数字太重要!PR短于0.12s,很可能就是预激征,旁路传导走了近道。

(2)交界心律要考虑,房室结小要想到。4小格的0.20s,这个数字要记牢!PR>0.20s,房室阻滞是一度,清楚测量Ⅱ导联。

4.QRS波群

(1)0.12s是个重要指标,把QRS分为“宽条”和“窄条”。

(2)正常室上性的心律,就是窄于0.12s的窄条;正常QRS波群,就是窄于0.12s的窄条。

(3)窄条、窄条,心功还好!从容诊治,不必心急火燎。

(4)宽于0.12s,QRS波群叫宽条。室性的心律是宽条。危险性大须重视,见宽色变,胆小点好。宽条是警报,越少见越好。

(5)连续室早是室速,偶见宽条辨室早。

(6)室扑与室颤,就是大齿线与小齿线。

(7)高频、易变扑、颤波,心脏泵血骤减少,抢救须要争分秒。

(8)宽于0.12s的宽条,室上性心律也可见到:束支传导阻滞、室内差异性传导、预激综合征等,室上性宽条真不少。

(9)需要仔细鉴别:室性的、室上性的宽条。

5.ST段

(1)正常ST段,不是水平呈曲线,与T不应成锐角,上、下浮动在等电位线。

(2)降低不能超半格,抬高1格是上限;特殊抬高达3格,仅限V 1 ~V 3

(3)ST段抬高:ST段若抬高,弓背向上最不好,室壁瘤时常可见,心梗首先要想到。

(4)弓背向下须鉴别,心动过速、心包炎,正常变异也不少。

(5)ST段下降:ST段下降超过两导联,水平或下斜型改变,心肌缺血、低血钾,难能可贵早发现。

6.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

(1)典型的临床表现:ST、T、Q动态演变,心肌酶学改变,三项有二可诊断。

(2)典型心梗图演变,至少表现两导联。

(3)底窄、对称、波顶尖,报警T波最先见。

(4)同时伴有ST低,持续短暂难看见。

(5)内膜缺血T高耸,外膜缺血T深尖。

(6)T波易变随病情,难能可贵早发现。

(7)此期称为超急期,发病还未过半天。

(8)心肌缺血渐加重,损伤图形便可见。

(9)ST段弓背抬,超过1格可诊断。

(禹 媛 徐红秀) gL9vMdKJV3H+FbENY8HaOaxzDQh8MqdX2+KblWROOw9QmVTRxMkmbaY20yJ2NYG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