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英帝国是怎么崛起的

英国这个国家冷酷、务实,不讲情面。英国原本是一个没什么值得说道的小岛国,而且还分成好几个部分,互相打成一团。然而就是在这种条件下,英国克服各种先天不足,后来居上,成为雄踞世界头号强国三百年的国家。

如果说一个人在逆境中最该学谁,那无疑要学英国,因为英国一直不怎么顺利,但是一直坚持折腾,直到击倒所有对手。

有人说,因为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边陲岛国成为现代文明的引领者,这话听上去好像很正确,然而实际并非如此。

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60年代开始的,当时是清朝的乾隆年间。那个时候英国在地球村里是什么位置呢?边陲小国?实际上当时的英国并非边陲小国了——在这近两百年前,也就是1588年,英国已经击败了西班牙无敌舰队。

工业革命的一百多年前,也就是1652年,英国发动英荷战争,打败了当时的世界头号强国,有着“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

工业革命的数年前,也就是1763年,七年战争已经结束,以英国为首的阵营打败了以法国为首的阵营,北美大半的土地归了英国。英国此时已经是欧洲头号强权,全球遍布殖民地,这哪是边陲小国能做到的事啊?

英国并不是在工业革命的助力下登上世界头号强国的,工业革命以前它就已经是欧洲头号强国了。也就是说,当时的头号强国英国国内爆发了工业革命,一举甩开全世界,领先一百年,同时也强化了这种霸权地位。那么问题来了,崛起的原因既然不是工业革命,那是什么呢?我们今天就来讨论这个话题。

如果说英国在崛起前有什么特质能一眼看出它将来会成为头号帝国,那就是英国是个狠角色。

15世纪末16世纪初被认为是世界近代史的开端,因为那些年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西班牙人发现了美洲,一举成为世界头号强国那些年,英国人在忙什么?他们在忙着“玫瑰战争”和战后重建工作。

“玫瑰战争”这个词听着很浪漫,事实上是非常暴力的事情。故事的起因是英国王室的两个支系为了王位打了起来,其中一支家徽是白玫瑰,另一支是红玫瑰,所以后来大家给这场战争起了个名字叫“玫瑰战争”,类似我国古代的夺嫡之争。

“玫瑰战争”打得非常惨烈,双方完全没把对方当自己人,杀起来一点都不手软——西方当时是有“潜规则”的,也就是贵族被俘一般不会被处决,因为贵族就是那些人,互相联姻,互相倚仗,低头不见抬头见,等仗打完了还要继续过日子,所以贵族被逮到后一般会被用钱赎回去。但是英国人比较狠,逮到就处死,双方下手太狠,以至于两方贵族基本同归于尽——双方在对方地盘上实行“三光政策”,一场战争下来,贵族死了一大半,普通老百姓也被屠杀了很多。这股狠劲让欧洲人开了眼界,纷纷表示英国可怕。

“玫瑰战争”断断续续打了三十年,参战双方互有胜负,但总体是一件两败俱伤的事,最后双方筋疲力尽,实在是打不动了,就决定联姻,于是双方的男女继承人就结婚了。

这次“玫瑰战争”打得太凶残,上层的贵族伤亡太惨重,大批工商业主进入上层,为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埋下了诱因。

既然两家都是王族,那继承人结婚不是乱伦吗?这在当时的欧洲人看来从来不是问题,事实上欧洲贵族内部长期通婚,大贵族内部基本都有血缘关系,而且叔叔娶侄女什么的非常常见。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内部经常通过兄妹结婚来维持血缘的正统性,当然了,也遭到了乱伦的“反噬”——哈布斯堡家族很多人得了佝偻病,站都站不直。

英国王室的两个支系结婚以后,开创的就是所谓的都铎王朝。

我们经常说的那个为英国崛起奠基的伊丽莎白一世,全名就叫“伊丽莎白·都铎”。

为了表达两个家族的融合,英国的国花定为玫瑰。

至于现在的伊丽莎白二世,其实跟上边说的伊丽莎白一世关系不大,中间王朝迭代过几次。这五百年中经历过斯图亚特王朝和温莎王朝,现在那个伊丽莎白二世,就叫“伊丽莎白·温莎”。经过这几百年的折腾,现在的女王已经没啥权力了。

回到五百年前,英国女王的权力大了去了,而且正是因为伊丽莎白一世的坚持,让英国在那时候抢先拿到一张大航海时代的入场券。多说一句,英国这五百年里,权力整体的运转方式就是从国王那里跑到了资产阶级那里。

当时欧洲是西班牙的欧洲,西班牙这个国家勇猛、彪悍,而且宗教狂热,爱传教,好勇斗狠,尤其爱钱。

西班牙率先向美洲殖民,在美洲发现了大量黄金白银,然后把黄金白银运回国内,买军舰,买火枪,买各种东西。

当时西班牙王室连马桶都是金的,海上有无敌舰队,陆上有西班牙大方阵,说打谁就打谁,一言不合就拔刀,是世界上第一个日不落帝国。

伊丽莎白一世上位以后面对的是一个乱局,王室欠了300万英镑外债,当时这是一笔不得了的巨债;当时英国国内宗教冲突也很厉害,英国国内有两个基督教派别——新教和天主教。

新教的人看天主教的人很不顺眼,天主教的人也看不惯新教的人,英国的宗教战争基本没停过。苏格兰和爱尔兰的天主教徒每隔几年就搞一次起义。

历史上,英格兰多次对爱尔兰和苏格兰发起过战争,甚至在1840年,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爱尔兰人最重要的食物土豆得了病,英格兰人也是见死不救,既不救土豆也不救人,爱尔兰饿死了几百万人。

爱尔兰一直都是天主教的地盘,英格兰人信新教,别看现在英国主张宗教自由,五百年前并不是这样。如果你不改信新教,会让英格兰人非常为难,双方因为宗教这事也打了无数的仗,死了数不清的人。所以爱尔兰人对英格兰人一直没一点儿好感。

不只是爱尔兰,苏格兰对英格兰也没什么好感,在英法百年战争中,苏格兰和法国是盟友关系,一起打英格兰。

或者你会觉得苏格兰胳膊肘往外拐,实际上苏格兰和英格兰以前并不和。

而发现新大陆后,爱尔兰人觉得英伦三岛不适合人类居住,大规模迁往海外,形成了一股独特的文化现象。

美国肯尼迪家族,就是从爱尔兰跑到美国的,而且是天主教徒。

英国新教到底和天主教是什么关系?其实不复杂,以前英国也是天主教的,天主教只有一个教皇,要求一夫一妻,并且离婚要到教皇那里审批,但是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想离婚审批时却被拒绝了,于是他宣布自己是教皇,可以随时离婚。从那以后英国国教就不是天主教了,是他自己新创建的教,也就是大家所知的圣公会。但在爱尔兰人和苏格兰人的眼里,这个国王又不是他们的国王,教自然也不是他们的教了,所以就有了宗教隔阂。

国王自己当教皇这事看着是件很舒坦的事,其实遗患无穷。你突然宣布自己是教皇,那我是不是也可以宣布自己是教皇?所以英国一下子出来好几个宗教,其中比较麻烦的是清教徒。在清教徒眼里,认为上帝眷恋谁,就会让谁有钱。在这个逻辑下,清教徒很爱赚钱,很多有钱却没地位的资产阶级都愿意加入这个教。

清教徒给国王造成了很大的麻烦,当时欧洲的流行观念是“君权神授”,国王是上帝派到人世间管理大众的,现在清教徒自己要跟上帝直接联系,不需要国王和主教了,国王在他们那里自然一文不值。所以国王就要虐待他们,他们就得离开英国去新大陆混。

新教是从天主教那里分裂出来的,天主教只有一个教皇,但是新教没这么一说,随便一个人都可以创立一个教,只要有人信你那一套你就是教主。

伊丽莎白一世上台前,天主教与新教的冲突愈演愈烈,她一上台就面对这么多麻烦,这位顽固而意志坚定的女人却一点也没退缩,不但着手解决这些麻烦,而且还把手伸过英吉利海峡,去给西班牙人找麻烦。

英国人和西班牙人之间的矛盾其实非常简单,一是宗教,二是钱。

欧洲在早年有过无数的宗教战争,宗教之间的矛盾没法调和,伊丽莎白死后没多久,就打过一场混战,持续了三十年,几乎波及整个欧洲。战争的结果是德意志地区死了40%以上的人口,无数家庭被屠灭,日耳曼地区的年轻人基本死绝了,包括西班牙、法国在内的好几个国家差点打破产。最后打不动了,签了一个《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决定不打了。

回到伊丽莎白一世那个年代,西班牙是坚定的天主教国家,见不得异教徒,看见异教徒就想让他皈依。

其次他们之间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钱。西班牙人发现美洲后,不希望其他国家过来分一杯羹,但英国人看见西班牙人在美洲发了财,便蠢蠢欲动。很快的,两个英国商人(霍金斯和德雷克,这两个人在英国广为人知,德雷克现在在英国还有雕像),去非洲买了黑奴去美洲贩卖,果然赚得盆满钵满。伊丽莎白一世听说这事之后非常生气,强烈要求入股,从那以后,出现两件不得不说的具有创造性的事情,一是皇室入股海外贸易,二是大西洋三角贸易。

三角贸易在各个阶段买卖的东西不大一样,大概流程就是商队从英国出发,带着英国特产,比如酒什么的,去非洲换黑奴,然后带着黑奴去美洲,换成金银、糖、烟草带回来,利润非常高。

英国人这种行为让西班牙人非常不爽,因为在西班牙人眼里,美洲的钱只能西班牙赚,西班牙不给,你不能抢。所以西班牙方面的反应是如果逮到走私船,全部击沉。英国方面也不示弱,授权武装商船可以在大洋上随意打劫西班牙运送金银的船,这下有着长期婚姻关系的英国和西班牙关系越来越差。

除此之外,当时还是西班牙地盘的荷兰也造反了,当初西班牙要殖民他们,他们是没有意见的。西班牙说要不纳点税?荷兰人断然拒绝了。主权可以拿走,但是要钱没有,西班牙说不给钱我殖民你干吗?所以就打起来了。当时英国穷得很,仍是坚持向荷兰提供钱和军队,西班牙是知道的,所以也暗地里支持爱尔兰人闹事——爱尔兰人也多是天主教徒。

英格兰和爱尔兰双方来回摩擦了十几年,到了1587年,英格兰国内的天主教徒叛乱被镇压,苏格兰女王天主教徒玛丽也被伊丽莎白一世处决了,西班牙人忍无可忍,决定亲自去解放爱尔兰,顺便修理下英格兰。

我们熟知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1588年出发的,这个年份大家可能没感觉,但我们应该知道一本书叫《万历十五年》,明朝万历十五年就是1587年,就是无敌舰队出发的前一年,那年海瑞死了。

无敌舰队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战舰摆成一列,互相轰,那是后来的事。那时西班牙大炮的炮身很重,打一炮经常打不准对面的战船,巨大的后坐力往往让大炮大幅度地后退,经常把木质船体给撞坏了,所以大炮在当时还是配角。

当时的战术是本方的战舰和对方接舷,双方先是互相用火铳对射,射完了跳到对方船上搏杀。大家看过《加勒比海盗》吧,那里边就有类似的情节。

当时西班牙的目标是要去爱尔兰登陆的,浩浩荡荡的舰队就出发了,路上被英国远程大炮打了几下,整体影响不大,不过随后碰上了飓风,然后整个舰队灰飞烟灭了。

不过这次战役并没有改变英国和西班牙双方的实力对比,英国作为一个乱成一团的穷国,一举干掉了西班牙舰队并没有让其成为海上巨兽。西班牙第二年就恢复了无敌舰队的编制,又开始在大洋上威武起来了。而且在1597年,也就是十年后,西班牙准备再组织一次无敌舰队远征,不过还没出发,国王死了,就没远征成。

事实上,无敌舰队的全军覆没并没有改变什么,西班牙背靠美洲殖民地,有的是财富,所以接下来的日子照旧。

英国人支持荷兰人闹事,西班牙人则一直支持爱尔兰游击队,英国人让商船装上大炮去海外打劫西班牙运金船,并且签发一种叫“私掠许可证”的玩意儿。西班牙人又不是不会签发,也授权商船看到英国船可以自行决定是否开火,双方各自努力相互伤害。

伊丽莎白一世上台时国库有300万英镑欠款,执政过程中想尽办法筹集资金,甚至卖官鬻爵,一度还得差不多了,不过考虑到英国政府持续镇压本国天主教叛乱,又在海外支持反对西班牙的战争,财务情况能好就见鬼了。等伊丽莎白一世1603年病死的时候,王室又欠了300万英镑巨款。300万英镑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英国在海外的所有武装掠夺船一年能给政府赚20万英镑,可见300万英镑也是一笔巨款。

说到这里,就得解释下欧洲跟我国古代最不一样的地方了,欧洲采取的叫“国债制”,国王也可以像中国古代国王一样随意征税,但中国古代是自上而下的,也就是全天下都是皇帝的地盘,皇帝有命令基层就会执行。欧洲不一样,它采取的是封建制,国王下边是封臣,封臣支持国王,国王才有权威,如果不支持,那国王说出来的话什么也不是。国王的权力小得多,弄不好手底下的人就不拥护了,所以抗税事件经常发生,欧洲一般不会随便加税。

那欧洲的国家打仗没钱怎么办呢?借债,就跟买房似的,打仗前先找银行家借钱,把一个地方的税收抵押了,如果打完仗得到财富,可以提前还;如果没打赢,银行家就用税收的流水慢慢还,就跟我们还月供似的。

在欧洲的上千年间,国王们和银行家不断互动,进化出一堆复杂的策略,比如国王一般不会赖债,你要是敢这么做,下次别人打你,你没钱举兵抵抗你就死定了。

也有极个别的国王非常不靠谱,比如西班牙国王和法国国王都赖过账。那也可以,下次你打仗急需要钱的时候急死你,就算借到了,利息也高得离谱。一来一回,国王们慢慢就学乖了,越来越默契,比如俄国后来和法国打起来,但俄国欠法国银行家的钱照还,非常和谐,一码归一码。

随着时间的推移,欧洲银行团不断地兼并破产,最后能支持国家战争的银行只剩下17个,而且相互之间再结成攻守同盟,一起抵制信用差的国家的国王,或者一起支持信誉差的国王的敌人,反正不会就这样放过你,这一点在《权力的游戏》里都有交代。兰尼斯特家的家族格言就是“兰尼斯特欠债必还”。在欧洲,信用就是立命之本。

欧洲这种制度非常有创见性,它就是近代国家信用的原型。

欧洲一直是分裂的,银行家也是“流动作案”,杀债主这事国王也干过,不过成本越来越高,比如西班牙欠了荷兰银行家无数的钱,真让它灭了荷兰杀了银行家可能钱真不用还了,不过仗打了八十年,荷兰最后还是贸易独立了。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银行家不是拿自己的钱去放贷,他也是从大家那里筹集,比如以5%年利率筹集资本,以20%利率放贷。那你肯定纳闷了,怎么那么高的利率?其实也正常,有些贷款是收不回来的,得对冲风险。英国人很快就反应过来了,所以在1694年,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中央银行,从全国人民那里吸收储蓄,然后借给国家打仗,国家打完仗还回去,这种措施非常有力地支撑了英国后续跌跌撞撞地向前爬。

伊丽莎白一世死了,她的时代也落幕了,拜英国人的宣传能力所赐,现在的伊丽莎白一世被神话了。不过真正深入那个时期的细节去看,伊丽莎白一世的年代非常复杂,从不同角度看能看出完全不同的景色。

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期间,英国经历了很多考验,和西班牙旷日持久的战争,爱尔兰接二连三地出问题,埃塞克斯伯爵叛乱,农业歉收,而且为了筹款用尽各种办法。不过从那时候起,英国人坚定了成为强国的决心。以后的两百年中,英国人从来不怕挑战,不怕麻烦,从来都是一边解决国内解决不完的问题,一边把手伸到全世界折腾,直到成为世界性强国。

正如伊丽莎白一世时期的莎士比亚在名作《约翰王》里说的:“就算全世界都是我们的敌人,向我们三面进攻,我们也要彻底击溃他们。”这段话可以理解成那个时代英国人的宣言。 E/jCl7GTipalOVIPLoeXwASbMXVHGz7exubfCYRfbJBrXyzapA5UyZX9VtgSW9w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