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中国海洋地缘环境:东海、南海和印度洋

海洋地缘指的是能够促成或者阻碍中国成为一个海洋国家的地缘政治环境。很显然,对中国来说,主要是东海、南海和印度洋。在所有这几个领域,中国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先来看南海问题。南海问题是个历史问题,近年来凸显出来,主要是因为美国高调宣布要“重返亚洲”。2010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越南宣布美国对南海问题的关切,提出南海问题和美国的国家利益的相关性。这一宣布很快就把南海的历史问题转变成为现实问题。紧接着,在冷战期间互为敌人的越南和美国也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了准盟友,美国航母访问越南。尽管美越两国强调的是双边关系,但显然是针对中国的。这是继奥巴马政府宣布要“重返亚洲”之后最引人注目的直接而具体的举动了。更早些时候,美国也有诸多外交和经济方面的举动,但并没有引出人们多大的关注。因为航母这个举动涉及军事安全问题,才真正触动了中国人的神经。从宣布“重返亚洲”开始,围绕着中国,美国战略开始明朗化。第一是针对南海问题,美国开始调整在亚洲的战略。例如在澳大利亚派驻兵力和同中国的周边国家发展战略关系。第二是经济战略,开始实行类似冷战期间的战略性贸易。

中国各方面对这些表现出高度的关切,并不令人惊讶。对中国来说,南海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一些人说南海是中国的国家利益,或者更进一步,是核心国家利益,因为其涉及中国的主权问题。但实际上,南海不仅仅是主权的问题,更是中国的生命线。一旦失去南海,中国的海洋地缘可能不再存在,会不可避免地要成为一个内陆国家。那么,为什么可以这么说?

这里首先涉及的是中国的东海问题。中国的东边已经有牢固的美、日、韩同盟。这个联盟以美国为统领,且已经高度制度化。日本民主党上台执政后,当时的首相鸠山曾试图追求和美国较为平等的关系,不过以失败告终。鸠山政权的失败说明任何一届日本政府都很难改变这个制度现状。同样,也不会有人希望韩国政府能够改变这个局面。“天安号”事件之后,美、日、韩联盟有强化的趋向。2011年以来,中日关系因为钓鱼岛问题而迅速恶化。尽管这并不是说美国会完全站在日本一方而不顾中美关系,但美日联盟的存在的确表明中国要解决甚至控制东海问题的难度。同时,尽管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关系也因为“独岛”(在日本称“竹岛”)的关系而呈现紧张状态,但这也并不意味着美、日、韩联盟会解体。这只是说,美国在维持这个联盟上的一些具体困难。就国际关系的本质来说,中国作为大国的存在这一事实表明了美、日、韩联盟存在下去的理由。

那么,美、日、韩联盟的存在对中国到底意味着什么?其一,中国很难通过东边成为海洋国家。其二,日、韩等国可以利用联盟来增进本身的利益而损害中国的利益。例如日本可以在东海问题上增加其谈判能力。日本决定把钓鱼岛等具有争议性的水域进行“国有化”就是试图利用目前联盟有利于日本这样一个局面。日本意图将钓鱼岛“国有化”之后,日本和美国的关系也表明日本在这方面的企图。其三,联盟也可以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安全威胁。美国在小布什政府期间已经完成了亚洲“小北约”的布置。近年来,随着美国开始在澳大利亚驻军,这个“小北约”战略渐趋成熟。对“小北约”的性质需要持续的观察,但有两点已经很明显:首先,至少到今天为止,美国主要是想通过这个“小北约”对中国构成“威慑”,即防止中国的作为对美国利益可能构成的致命威胁。其次,对美国的“敌人”来说,这个“小北约”不是建设性的,而是摧毁性的,也就是美国要通过这一战略来大大提升对其界定的“敌国”的打击和摧毁能力。

就是说,对中国而言,东海的重要性取决于中美两国关系的性质。如果美国要围堵中国,那么东海很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这么多年来,无论中国还是美、日联盟都看重所谓的“第一岛链”和“第二岛链”的原因。不过,尽管大家都担心这个问题,但对“岛链”的性质,人们的看法并不深刻。很多问题都可以提出来。例如,美国真的要在传统地缘政治意义上围堵中国吗?从冷战的构架内,答案可能是肯定的。但问题在于在今天的全球化状态下,美国的这种传统围堵方式会有效吗?中国并非以前的苏联,现在中美两国都处于同一个世界体系之内。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如何围堵中国?再如,中国是可以被围堵的吗?“岛链”只有当中国有了类似于西方传统的扩张主义的时候对中国才具有意义,也就是说中国要走出太平洋去扩张。但显然,中国既没有这样的想法,更没有必要这样做。中国冲破这两个“岛链”只具有象征性的战略意义,而无实质性的战略意义。中国要和日本作战吗?要和美国作战吗?如果没有这样的扩张计划,那么“岛链”的存在对中国并不具有实质性的伤害。或者说,“岛链”的存在只是赋予美国及其盟友对中国构成“威慑”。也同样重要的是要意识到,中国的自我军事防卫能力也在与日俱增。随着中国自我防卫能力的提高,要冲破这些“岛链”并不困难。同时,中国的攻击能力实际上也可以对这些“岛链”构成威慑。

在中国的西南面有印度洋。那么,中国有可能通过印度洋而成为海洋国家吗?也很难。顾名思义,印度洋是印度必争的势力范围,中国和印度洋没有直接的通道。一些人主张通过缅甸来打通这个海洋通道,但这也说明,中国几乎也没有希望通过印度洋成为海洋国家。因为这里存在太多的不确定因素。其一,中国和缅甸的关系。缅甸作为一个主权国家,也在理性地寻求国家利益的最大化,游走在中国、印度和美国之间。近年来,美国在尽力改善和缅甸的关系,这是符合缅甸和美国双方的利益的。其二,印度和中国的关系。印度也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并且充满着民族主义情绪。其国内强硬派一直视中国为竞争对手和潜在“敌人”。印度不会容许印度洋成为中国崛起成海洋国家的通道。其三,印、美关系。一旦美国视中国为对手,那么印度很容易倒向美国。美国和印度近年来的关系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而且多边军事合作和协调也已经开始,例如美国、日本和印度的军事合作。印度被西方视为民主国家这一事实表明,美国的国内政治有利于美国和印度的合作,至少合作过程中美国国内阻力会相对较小。

因此,对中国来说,成为海洋国家的希望在于南海。南海在很多方面远较东海和印度洋重要。所以说,南海是未来中国的生命线。现在美国谈南海航道的“安全与稳定”的问题,好像话语权在美国这一边。实际上,这应当是中国的话语。无论是作为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还是作为一个高度依赖资源进口的大国,南海航道的安全与否决定了中国的经济是否能够正常运作的问题。邓小平当年在南海问题上提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是为了给国内的经济建设提供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而在今天的国际环境里,这个提法又有了新的甚至是更为重要的含义。很显然,对经济体系运作的威胁可以直接威胁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具有深刻的社会和政治含义。

尽管近年来的南海局势并不像一些悲观的人们所说的已经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但如果我们不能直面现实,未来局势必然会恶化。如何应付挑战?这就首先要提问:今天这个局势是怎么来的?只有理解了是怎么来的,才能找到如何控制和解决问题的理性方法。很显然,今天的局势并不是突然从天上掉下来的,是以往历史的结果。实际上,对长期观察南海局势的人来说,出现近年来的局势毫不意外,是理性预期之中的。

谁都明白南海问题的历史复杂性。现在各国都在寻找有利于自身的历史根据。但客观地说,要从历史根据来解决问题可能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使命。目前和今后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里,南海问题的主要特点是其只能控制和管理,而不能解决。正因为如此,邓小平当年才提出“搁置(主权)争议、共同开发”的现实主义的设想。在这个设想指导下,中国在南海问题上和其他相关国家在双边层面就“共同开发”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成效不大。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等相关国家似乎并没有很大的动力或者动机和中国搞合作。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有关方面忘记了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国家没有动力和动机?但原因似乎也很显然,中国对这些国家还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无论是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结果,这些国家认为没有必要把这个问题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实际上,中国在这个领域的“不作为”为这些国家创造了主动“作为”的外在条件。很多年里,这些国家在南海问题上都取得了他们所认为的“国家利益”。这也就是为什么一旦南海问题爆发出来,中国方面认为是这些国家的“挑衅”而致,而自己只是在反应而已。

这种局面的产生可能和中国对这些国家的外交方法论有关。其实,较之中国,有关国家可以说是小国。小国家就其本能来说最担心的就是单独面对一个大国,不管这个大国有多么的善意。因此,这些国家就转向了多边主义。对它们来说,需要多边来制约中国的行为。这就是很多年来,这些小国家一直想努力把南海问题放置于东盟多边构架内的原因。近年来,在美国的支持下,这些小国家加大了这方面的努力。尽管中国并没有考虑接受这方面的多边主义,但仔细分析起来,这样做也是符合中国的利益的。虽然多边并不见得能够解决问题,但多边对所有相关国家都是一个制约。或者说,如果多边对中国有约束,那么对其他相关国家也会产生约束力。东盟其他和中国没有这方面纠纷的国家当然希望中国和相关国家能够通过双边关系来求得问题的解决,但在双边解决不了的情况下,多边关系就成为维持和平局面的有效机制。中国并不想把这个问题多边化,认为多边化反而会使得问题复杂化。中国的顾虑并非没有道理,但问题在于在双边关系的构架下,这个方面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

除了多边化,有关国家也在努力使得南海问题“国际化”。一些国家,尤其是越南和马来西亚,早在几年前已经把有争议的区域提交给国际法庭,希望通过国际组织的介入来求得问题的解决。菲律宾在前些时候也这样做了。和其他大国一样,中国当然也不希望走这条路。

在双边解决不了,而中国又不接受“多边”和“国际化”的情况下,怎么办?这就恶化了这些年来人们所观察到的“大国政治化”的局面,即美国的介入。无论是“多边化”还是“国际化”都和美国有关,但一旦问题不能在这两个层面得到解决,那么更大的压力又转向了“大国政治化”。一旦“大国政治化”深化,就给南海局势注入了无穷的变量。无论是双边关系、多边关系还是国际化,如果能够解决问题,东南亚国家都是可以接受的。尽管并不是所有东盟国家都和中国有着南海方面的纠纷,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等都是东盟成员国,东盟其他国家有道义和责任来关心。但“大国政治化”则不然。很多东南亚国家和中美两国都有很深厚的关系,中美和平共处是这些国家的最大利益,但一旦中美两国发生冲突,一些国家就会面临靠向哪一边的问题,正如在冷战时期所发生的那样。就是说,在南海问题上,“大国政治化”并不是东南亚国家的最大利益。

东南亚国家对美国“重返亚洲”是表示欢迎的,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重返亚洲”是东南亚国家“游说”美国的结果。这不仅因为美国本来在本区域有很大的影响力,而且本区域的地缘政治稳定需要美国力量的存在。对很多东南亚国家来说,美国是一个经过了“考验”的大国。尽管中国在崛起,但中国还远远没有满足人们心目中的大国定义和形象。无论是大国的责任还是大国的能力,中国还需要经过很多努力和考验。

不过,美国“重返东南亚”并不表明南海问题注定要“大国政治化”。越南等国要求美国介入南海问题并不是新鲜事。在美国宣布“重返亚洲”之前的很多年里,这些国家早就开始努力游说美国了,只是当时美国没有下决心罢了。那么,为什么现在美国决定接受“劝说”了呢?这是中美两国互动的产物。“南海之争”仅仅是中美关系的一个缩影,在中美两国其他很多方面的双边关系中,都存在着类似情形的互动。

可以说,中国海洋地缘政治的核心是如何处理中美关系。美国卷入南海事务,中国当然感到不安和愤怒。但应当理解的是,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情绪没有任何附加值,只有理性才能追求国家利益,把国家利益最大化。不管人们是否喜欢或者接受,中国在东南亚面临严酷的现实。对此,中国不能有任何幻想,理性是唯一的选择。不管与南海问题相关的国家如何行为,如果没有美国明确站在哪一边,问题不会超出控制和管理的范围。现在既然美国要卷入,如何处理中美关系仍然是管理和控制南海问题的关键。很显然,中国需要突破双边甚至多边主义,而需要在整个国际权力局面中来处理这个问题。这里,中国的关键问题是其国际责任。中国的大国责任这篇“文章”做好了,越来越多的国家就会接受中国,南海问题也就自然不会浮上台面。

和陆地地缘政治不同,和美国关系处理好了,中国的海洋地缘政治环境就会稳定。那么,如何处理中美关系呢?应该认识到,多年来,主导中美关系变化的一直是美国,中国大多处于被动,只能做出“救火式”的反应。中国需要形成一个处理对美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宏观战略,而宏观战略的形成要求对中美关系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中国如果不能从国际权力大格局中来认识中美关系的本质,而仅仅从中美双边关系来理解,就会不得要领。 4fz7uDRUVOjFGe48M3sMgLMSyU7uh4SnUCL/DER1Z5tvNuhu0iyqqfzi8yhB5Zm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