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骑马远游边关

王守仁出生前后,正是大明王朝的多事之秋。

此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建国百年,社会矛盾丛生,内忧外患不断。皇帝昏庸,不理朝政,整天沉迷于声色犬马。朝政荒废,地方官腐败更是有恃无恐。结果弄得民不聊生,哀鸿遍野。各地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王守仁看见军队连年征战,不无感慨地对父亲说:天下纷然扰乱这么长时间,就像一个人久病快死亡了。

同时,北方少数民族部落也不断侵扰中原。此前的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六月,瓦剌太师也先侵犯大明边境,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不顾群臣劝阻,亲率大军出征,因组织指挥不当,在土木堡遭到瓦剌军突袭。明军仓促应战导致兵败,兵部尚书邝野、户部尚书王佐等六十六名大臣战死,明军二十余万人中,伤者居半,死者三分之一,损失二十万匹马,衣甲器械辎重损失无数。

当时京师精锐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万。于谦力排众议请郕王朱祁钰调两京、河南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各府的运粮军驰援。瓦剌大军逼近北京城,势不可当。于谦等为应急,立郕王朱祁钰为皇帝,是为明景帝。明景帝朱祁钰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时为兵部侍郎的于谦极力反对,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此后于谦披甲执锐,亲自领兵二十二万,列阵于九门外。在于谦的指挥下,北京保卫战连连告捷,最终将入侵的瓦剌军队全部击退。

王守仁每每听闻师长们讲此事时,心中沉痛之余,也十分钦佩力挽狂澜的于谦。他认为,于谦是天下读书人的榜样。在京城的于谦祠前,王守仁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

赤手挽银河,公自大名垂宇宙;

青山埋忠骨,我来何处吊英贤?

王守仁此后更加看重军事,苦研兵法,只盼望有朝一日能征战沙场,护国安民。

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王守仁十四岁,开始学习弓马之术,研读《六韬》《三略》等兵法书籍。出于对北方边境安全的关心,也出于对于谦等的向往,王守仁十五岁时一身侠客装束,单枪匹马前往长城一带实地察看。

他先是来到了“居庸三关”,即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这些关隘地势险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是防御外敌入侵的重镇。

居庸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成为防守要道。此后历经汉、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关都派重兵把守。到了明朝,朱元璋花费巨资和大量人力,在居庸关修建了一系列军事防御工事,以确保北平府的安全。

作为扼守京师的咽喉,居庸关依山起势,巍峨雄壮。王守仁纵马登上烽火台,只见天际雁群嘶鸣而过,群山松涛起伏,关塞绵延万里。正所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王守仁不由得心思浩茫,浮想联翩。眼前仿佛出现了金戈铁马、喊杀震天的战场画面,脑中涌来无数慷慨激昂的边塞诗句。

当时蒙古各部在被称为“小王子”的达延汗主导之下,力量逐渐壮大,时时与明朝发生边境战争。就在王守仁十五岁这一年,蒙古小王子侵入甘州,明朝将领多有战死。想到明朝边患未除,想到历史上那些在边塞战争中积极建功的英雄,少年王守仁浑身热血沸腾。

他在居庸关、山海关考察了一个多月之久,登长城、访乡贤、凭吊古战场、思考御边策,慨然有经略四方之志,要保大明王朝四方边境安宁。其间,他对夷狄情况进行了调查了解,详细观察居庸关一带的地理地貌、山川形势、道路交通以及各要塞关隘的兵备防御等情况,脑中思考着防御之策。

待王守仁下山时,抬头间,正好看见迎面过来两个骑马的鞑靼人,有说有笑。王守仁当下搭弓射箭,但闻嗖嗖两声,对方双双中箭。他连喊带射,呼啸着向二人冲去。两个鞑靼人惊恐莫名,转身仓皇而逃。

王守仁大感痛快,便不再追赶,而是信马由缰,缓缓向家的方向骑行。一个十五岁的少年独自跑到塞外,打跑了两个蒙古人,这可是件讲出去很长脸、很荣耀的事情。这让少年王守仁的英雄豪气油然而生。

当晚,王守仁就做了个梦,梦见自己去拜谒纪念东汉名将马援的伏波将军庙。

伏波将军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东汉光武帝时期的名将。马援最初在北方以畜牧为业,王莽建立新朝时出仕为官。后来他追随光武帝,因讨伐羌族有功,被封为伏波将军。此后马援又屡立战功,先后平定交趾叛乱,征讨匈奴和乌桓,讨伐南方武陵玉溪蛮族暴动等。老年时,再次出兵匈奴,最终病死疆场。

马援曾说:“大丈夫立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援的豪迈、勇气和胆识令少年王守仁推崇备至,梦里竟然赋诗一首: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题文尚不磨。

醒来以后,他将这首诗记了下来,成为他励志为国家从戎建功的精神动力。

少年王守仁留心时政,关心国家大事,不仅在言谈中表达志向,在行动上更是有惊人之举。当时,由于连年饥荒,两湖(今湖南、湖北)、河南、陕西三地交界地区发生以号称“刘千斤”的刘通、号称“石和尚”的石龙为首的流民暴动。他们以黄旗为帜,建国号为“汉”,以“德胜”为年号,一时震动京师。

年方十五的王守仁知道这件事以后,突发奇想:这不正是我辈挺身而出、大显身手的时机吗?于是,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洋洋洒洒地写了个奏折,结合他对居庸关的守地考察,阐述了他的御敌构想和克敌制胜的用兵谋略。

父亲王华知道后惊出一身冷汗,大骂了他一顿:“你小子,知道兵凶战危吗?知道兵者乃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吗?”王华命王守仁立即停止这一疯狂举动。

王守仁对父亲说:“我要像终军一样,上书皇上,请领一万兵马,征讨刘千斤、石和尚等草寇,让国家安定和平。”

父亲王华听罢,怒斥道:“你疯了吗?一介书生妄言兵事,你不是找死吗!”又说:“你懂什么,治安缉盗要有具体办法,不是说几句话就能见效的。还是先把学问做扎实了,再来建功立业吧!”

好在当时的皇帝看都没看王守仁的奏折,扔在了一边。王华心里很为王守仁担心,斥责他太狂,早晚要遭灾惹祸。王守仁也不敢再言及此事,专心读书。

王守仁所言的“终军故事”是何典故呢?

终军,字子云,西汉济南人,是汉武帝时期的名臣,博闻多识,文采飞扬,官至谏议大夫。终军年少时博学善辩,名闻于郡中。当地太守奇其才,欲与交结,终军却不以为然拜揖太守而去。当他十八岁时,前往长安上书言事,汉武帝读过他的奏折后大为惊异,拜为谒者给事中,受命巡行郡国。

后来,他主动请缨出使南越,说:“我希望得到一根长绳子,一定捆住南越王,把他弄到朝廷来。”他想劝说南越王归顺汉朝。结果他到南越后,一番说辞晓以大义,南越王表示愿意归顺,但是南越的大臣吕嘉却极力反对。吕嘉发兵攻打南越王和汉使,终军也被杀害,死时才二十多岁。后来,世人都称终军为“终童”。

可见,少年王守仁对终军的事迹很是向往,也决心效仿。 qFDRkam4jM/6NXan7FcK1hKfB4QR43GBAfhLBCkpvh4V352G0BrubH80+sN9BU+G



施巧计教训恶继母

王守仁的母亲郑氏在王守仁十三岁时就因病去世了。王守仁在居丧期间思念母亲,常常悲伤哭泣。是啊,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自己,给予自己生命,又辛苦养育十多年,深恩未报母亲就去了,王守仁怎能不悲从中来!

办完了郑氏的丧事后,身为状元郎的王华又迎娶了一个年轻的女子赵氏。成亲那一天,王家府第热闹非凡。王守仁对突如其来的喜庆气氛十分难过,心里很不舒服。第二天,父亲王华就把这个年轻貌美的女子领到王守仁的面前,说这是他的新母亲。

王守仁的态度十分冷漠。在他心里,母亲永远只有一个,谁也代替不了。更让他难以忍受的是,这个年轻的继母经常打骂他,拿他出气。

挨了打骂的王守仁心中委屈,又不敢告诉父亲。他到街上转悠,正好看到有个人叫卖猫头鹰。看着猫头鹰,王守仁不觉计上心来,当即买了下来。

然后,王守仁找到一个有名的巫婆,向她讲述了自己被继母虐待的遭遇。那巫婆听了,很是同情。然后,王守仁便让她帮助自己。巫婆见这孩子十分机灵,笑着问他如何帮忙。王守仁便上前附耳细说如此这般。

王守仁回到家后,提着装有猫头鹰的袋子躲在继母门外。趁她走出房间,王守仁溜了进去,把猫头鹰塞到了她的被窝里。然后,他再蹑手蹑脚回到书房,扮出一副用功读书的模样。

继母回到卧室,拉开被子准备睡觉。突然,只听得“啊”的一声惨叫,她看到昏暗的灯光下,一个黑乎乎的影子从被子里钻了出来,迅即飞腾而起,发出了凄厉尖锐的怪叫。原来是一只大鸟,张开翅膀一个劲儿地在卧室里来回盘旋。

继母惊恐万分,大声叫喊:“来人啊……救命啊……”

一帮仆从闻讯赶来,他们慌忙打开窗户,大鸟这才扑腾着从敞开的窗户飞了出去。继母吓得不轻,晚上也无法入睡。浙江有忌野鸟入室的风俗,况且猫头鹰被当地人认为是“恶声之鸟”,见者不祥,它藏于被中,令人特别惊恐。

继母心怦怦地跳个不停,生怕有什么灾难降临。

王守仁听到房中的惊叫之声,装作不明所以,问继母原因。继母赵氏不知道这是王守仁的恶作剧,便将猫头鹰入室伏于被中之事说给他听。

王守仁对继母说:“我听古人说,猫头鹰乃恶声之鸟,此事大为不祥。”

继母吓坏了,忙问:“那怎么办?”

王守仁说:“这事得找个巫婆来问问,看看这只猫头鹰为什么会出现在咱家。”

于是,第二天清早,王守仁就一路小跑出了门,到了巫婆那里:“快快,好戏开始了,该你上场了。”早就准备好了的巫婆忍住笑,装作一脸严肃地来到了王府。巫婆入门便说:“府中有一股怪气。”她见到赵氏,又说道:“夫人气色不佳,也许将有大灾。”

赵氏更加惊恐,将被中出现猫头鹰的怪事相告,巫婆道:“老妇问问神灵,就知道原因了。”巫婆点燃香烛,请赵氏下拜。然后,巫婆便作起法来。她先在地面升起几堆火,然后赤着脚,披散着头发,摇动两个铃铛,围绕着火堆蹦来跳去。跳着跳着,突然,巫婆身体猛一哆嗦,两眼发直,发出一个中年女人的声音来:“我乃状元公王华原配、王守仁的生母郑氏是也,你这个小狐狸精,居然虐待我的儿子,不要以为你做的事情我不知道,我化身为猫头鹰,已经全都看到了。你等着,再过不久我就会回来取你性命……”

继母听了巫婆的话,吓得随即扑通一声跪在地上连连求饶,并承诺以后不再虐待王守仁,让他继续读书……

见事已办妥,巫婆便睁开眼睛,恢复原声道:“刚才见到先夫人郑氏,神情十分恼怒,托怪鸟啄你生魂,幸夫人愿意改过,方才离去。”

继母急忙拿出银子,让王守仁送巫婆离府。王守仁忍住笑,送那巫婆出门。巫婆出了门,对王守仁说:“怎么样,效果还不错吧?”

此后,王守仁再没有受过虐待,读书游戏,十分自在快活。 SVGQbxgwOrPDk4gR4Y+QWuuE8VWCPmMPDwb8K3TQlwVdpuPKafg6ZrOx9svbNkpb



新郎在新婚之夜失踪

在父亲王华看来,十多岁的王守仁总有点心猿意马。他一会儿玩射箭,一会儿学骑马,一会儿搞军事游戏。刚把兵书放下,又对道教典籍看得入迷,还时常像煞有介事地静坐修道,说是在练习吐纳。

王华见了直叹气,天知道这小子到底想做什么,他只担心王守仁像猴子掰苞谷一样,东一下西一下,最后一事无成。

王守仁在七八岁时,曾接触过道教养生术。十三岁时,他重新热衷于道教,但这一次不仅仅是养生术,还有渊深博大的道家学说。这次回归道教,实因生母不幸辞世,在为母亲守孝期间,王守仁悲恸不已,变得多愁善感。后来,他时常感叹说,人生在世,生命无常,来去匆匆,聚散无定,倒不如学习道教长生术,做个逍遥自在的不死神仙。

不过很快,他又被英雄豪杰的传奇事迹吸引了,慨然生出“经略四方”的志向,把道家典籍扔到了一边。不过,这个时候,他对那些道家经典已经倒背如流了。

弘治元年(1488年),王守仁十七岁,已经成为一名玉树临风的青年才俊,有道是“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他马上就要成亲了。

王守仁要娶的媳妇是出身名门望族的大家闺秀。他未来的岳父叫诸介庵,浙江余姚人,是父亲王华的至交,时任江西布政司参议,相当于现在省政府里的民政厅厅长。

这门亲事还是诸介庵主动提起的。当初,诸介庵到王家做客,看到了王守仁,非常喜欢。虽然当时王守仁不会说话,还喜欢调皮捣蛋,但这些缺点在诸介庵眼中却成了优点,他非常看好王守仁,认为王守仁将来一定能成大器,于是果断地和王华定下了“娃娃亲”。

现在,王守仁已经十七岁,可以成婚了。既然是父辈定下的亲事,孝顺的王守仁自然不会违逆,于是,他亲自到千里之外的南昌迎娶诸氏。

诸介庵对这个远道而来的女婿招待得也格外热情用心。但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一刻千金的新婚之夜,王守仁居然昏头昏脑地走出了诸家,在南昌城的街道上漫无目的地游荡起来。

或许是命运使然,王守仁不知不觉地走到了一处道观,抬头看见了“铁柱宫”三个大字。铁柱宫在江西南昌很有名气,许多达官贵人常来光顾。不过,在那个宁静的深夜里,王守仁可算是唯一的来客。

王守仁独自走了进去。大殿的神案前有两盏晦暗不明的灯,殿中一块蒲团上坐着一位白发垂肩、骨骼清奇的老道士,正闭目养神。王守仁对道家功夫略知一二,猜他大概正在修行导引之术。

王守仁轻轻走上前去,安静地坐在道士面前。也许是听到了一些轻微的呼吸声,老道士缓缓睁开眼睛。

他看了王守仁一会儿,不觉有些吃惊。眼前是一位举止文雅的十七八岁少年,眉宇之间透着一股英气。只是这年轻人的脸色不太好,呈现一种不太健康的青黑色。道士关切地对王守仁说:“年轻人,你的身体可不太好啊。”

王守仁点头拱手道:“是的。我从小身体就不好,常犯风寒,脸色不佳,所以一直修习导引之术。”

那道士长长地“哦”了一声。王守仁躬身行礼道:“敢问老神仙何方人氏?”

道士笑着回答:“‘老神仙’三个字可不敢当。贫道祖籍四川,因访友问道来到此地。”

王守仁仔细打量,见那道士鹤发童颜,目光有神,便问:“老神仙高寿啊?”

道士回答:“惭愧,老朽九十有六。”

王守仁闻言一惊,九十六岁的老人还如此硬朗,世间少有啊!可见道家所谓长生之术并非妄言。

他又问:“请问老神仙仙名?”

道士叹息着答道:“贫道从小就在外面漂泊修行,姓名早已忘记。有好事者见我经常静坐,无所作为,所以称我为‘无为道者’。”

王守仁起身走近老道士,恭敬地施礼道:“您是世外高人,必有养生妙法,敢请赐教一二。”

道士笑笑说:“以老朽看来,养生之要,无过养静。岂不闻老子清静,庄周逍遥?只要你能够领略到清静妙处,就能够进入虚无逍遥之境。”

王守仁读过“老庄”,知道这位老道士的意思。按道家养生法,无非是修习静坐之道,行呼吸导引之术,进入坐忘虚静的状态。只要心静神空,就能进入逍遥境界,得以益寿延年。这就是身心安顿、性命双修的养生秘诀。

两人闭目静坐,直到东方发白,也毫无倦意。

这时,老道士问道:“年轻人,你的静坐功夫还不错。听口音你好像不是本地人,来此何干啊?”

王守仁听闻如梦中惊醒,不觉“啊呀”一声,此时总算想起来南昌是为了完婚,昨夜正值洞房花烛夜,那新婚娇妻只怕还在等着自己呢!他忙从地上站起来,匆匆和老道士道别。

老道士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年轻人多保重身体,也许将来我们还会再见,那时,也许是在一个你我都意想不到的地方。”

王守仁对老道士这番玄奥之言一时难以理解,随口问道:“我们何时再见?”

老道士高深莫测地笑笑,伸出两根手指说:“珍重珍重,二十年后吧,当再见于海上也。”看样子,老道士早就知道他是王守仁。那么这番铁柱宫巧遇就不是偶然了,是专为等候王守仁——等候他干什么呢?难道是两人前生有什么约定?

王守仁无暇多想,赶忙拜别道士,一路跑回岳父家。

可想而知,诸介庵与他的家人自然是一夜无眠。新郎忽然失踪让诸介庵简直抓了狂,绕着梁柱一个劲儿地踱来踱去。忽然看到王守仁喘着粗气出现在门前,诸介庵惊喜交加,王守仁则不停地向岳父道歉。

诸介庵也顾不上追问他去了哪里,只是让他赶紧去见新娘子,与新婚妻子共进早餐。

后来,这件事越传越广,成为王守仁传奇人生中的又一桩趣闻。从中可以看出,王守仁对一件事只要痴迷起来,就会倾注极大的热情和精力。这种使人震惊的热情、执着和痴迷,让他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足以成为人中翘楚。 SVGQbxgwOrPDk4gR4Y+QWuuE8VWCPmMPDwb8K3TQlwVdpuPKafg6ZrOx9svbNkp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