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制造一个理想的孩子

首先是当时的一件稀罕物,电子琴。

我至今还清清楚楚地记得那台琴长什么样子,颜色质地,甚至连那黑色的帆布包都历历在目。那是一台浅金色的琴,被我用水彩笔在琴键上写下一个个音符。当它初来我家时,我兴奋极了,抱着电子琴就叮叮咚咚地一顿乱敲。殊不知这琴还有个附赠的产品—一位极其严厉的音乐老师。

那是个男老师,瘦瘦高高的,留着当时流行的成龙头,穿着黑色皮夹克,看起来不像是什么正经人。他带着我一点点学,被我的不配合伤透了脑筋。我可以有两万种为难他的方式,有八万个拒绝上课的理由,最终这老师敌不过我的非暴力不合作,从某一天起,不来了。

电子琴这事就这么被放弃了。之后我一度责怪我的父母,为什么当时不再坚持一下,哪怕学到点皮毛,我后来也不至于总在特长一栏里冥思苦想半天,勉为其难地写下“唱歌跳舞”这样无趣的答案。要知道对于新疆的孩子们来说,歌舞哪里是什么值得炫耀的特长,那简直就是与生俱来的本能,不值一提。再者说,如果我学琴能坚持下来,多少也能压制住后来的日子里,爸妈在培养我这件事情上,变本加厉的探索与尝试。

下一项挑战,是画画。孩子们,如果你读到了这里,就尽量少地在童年时期,展现出对某种艺术门类的兴趣吧,爸妈简直天生一副火眼金睛,生怕错过了孩子在某个领域里闪现出的所谓天赋。哪怕是突然有一天在爸爸的稿纸上信笔涂鸦,也绝不要被他们看见,不然,那就是他们抓住的一根根稻草,终有一天要把你压垮。

对,我确是在电子琴之后,在某一张可恨的纸上随便画了那么几笔。完了,他们仿佛看见了毕加索伦勃朗达芬奇,匆忙再苦苦寻到一位老师,让我每周日背着画板苦行几站地去老师家学画画。就像我清晰地记得那电子琴的嘴脸,我也忘不了那军绿色画板千斤的重量。

张杏雨老师是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那时还不反对老师在家开小灶,那个年代还没有双休日一说,唯独能玩儿的星期天,我都要告别院儿里的小伙伴,步行前往团结路上,张老师的家里学画画。好在画画这件事情上,爸妈和老师还算没白费努力,强压出了那么一点成果。我画的几幅儿童画在自治区的绘画大赛拿过奖,中日儿童绘画比赛上获过名次,其中有一幅画还被送到华盛顿(对,是真的华盛顿)的世界儿童画展里展出。我对那幅画的记忆太深了,画的是在爸爸的老家伊宁,我们坐着大篷马车的场景,那是我在伊宁最美的回忆。现在去伊宁,我都要去喀赞其那边坐上马车颠一颠,找回一些童年的幸福。记忆这东西有多神奇,三十多岁了,只要右手一撑,一屁股稳稳地坐上去,儿时那份简单轻松的快乐就迅速占领心房。

那幅画就叫:大篷车。 mvwvErSjGW0N/W2pP87hWdo8qu8/puFs34ixTXUbyuwlk1f3j+znoYfgDTuDd8Q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