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8.《资治通鉴》: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

〔中国〕司马光 著

【作者简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今山西夏县人,宋仁宗宝元年间进士,为官清廉正直。在当时,前人编写的史书已浩如烟海,人们即使花费一生的精力也难以掌握大概,为了解决现实社会问题,给君主提供历史借鉴,司马光以“叙国家之盛衰,著生民之休戚”为宗旨,立志写一部简明通史。因“鉴于微,有资于治道”而被宋神宗赐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我国史学上第一部编年通史,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全书共294卷,记载了长达1362年的历史,是中国史学史上涵盖时间最长的编年史巨著。

《资治通鉴》的编写是一项非常严肃认真的工作,首先由司马光写出提纲,包括总纲与每章的细纲,助手们根据大纲选择素材,按年月日列目,遵循“宁失于繁,勿失于略”的原则,然后逐条考辨整理之后写成长编,最后由司马光本人亲自删削、定稿并写出结论。

《资治通鉴》前后共耗时19年,作者花费一生的主要精力才完成这部史学名著。

【内容精要】

司马光以“资治”为宗旨,通鉴便“专取关国家盛衰,系民生休戚,善可为续,恶可为戒者”,其内容主要是政治通史,书中尤其重视为君之道,用大量篇幅记载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贤明政治,详细描述乱国之君丧权辱国、涂炭生灵的经过,其史论也都是在论述“国之治乱,尽在人君”的观点。

在第17卷《汉武帝宝元元年》中,他说:“由是观之,继治世君其道同,继救世君其谴变”,其大意是:总而言之,如果继承统一管理不错的国家,君主心里只需消化借鉴前人治国之道,如果继承统治一个民不聊生的国家,君主必须改弦更张,才能扭转乾坤,将百姓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这里道出了作者关于君主必须因时制宜地来治理国家的雄才伟略和朴素的辨证施治的观点。

关于知人善任的问题,作者在第138卷《齐武帝永明十一年》中写道:“人君之于其国,譬如一身,视远如视迩,在境如在廷,举贤才以任百官,修政事以利百姓,则封域之内无不能其所矣!”告诫君主:贤人和国家的关系,如同躯体的各个部分,看远处犹如看近处,在边疆犹如在朝廷,只有推荐有贤能的人充任各种官职,修明政治为百姓谋求福利,那么自己的疆界内的百姓各得其所,社会变得稳定有序。

关于军事问题,在《资治通鉴》中这是作者格外关注的一项内容,不仅生动地描述了重大战役的经过,而且还论述战争的因果和兵法,明清之际的大学者顾炎武曾评道:“《资治通鉴》承左氏而作,其中所载兵法甚详,凡一国之臣,盗贱之佐,苟有一策,亦具录之……”在第70卷《魏文帝黄初六年》中,作者借鉴蜀国的参军马谡向诸葛亮的谏言,说明了用兵之道:“夫用兵者,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而已!”强调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才是三军统帅所追求的目标。

关于经济问题,作者详述有关田制、赋税的内容,以大量篇幅记载商鞅变法,唐朝的租庸调制和两税法等重大经济事件,并随时借历史事实来论证现实问题。在第15卷《汉文帝前十三年》中,作者写道:“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强调在我国这样的社会,必须重视农业的发展,否则必定引起社会秩序的混乱。

【学术评价】

《资治通鉴》成书900余年来,始终为世人赞扬推崇,与司马迁的《史记》并为华夏文化遗产之双璧,海内外蜚声扬名。该书共刊刻70余版,实为我国历代各类史书刊刻出版之罕见,足见其影响之深远。为研究这部体大精深的著作,自宋神宗以来,历代出现不少专著,形成专门的通鉴学。我国著名史学家翦伯赞曾评论道:“……内容思想之博大精深,录事之求实考信,通古今之变,兼收并蓄,拾遗补缺,而成为学史、研史者不可不读之书,又以其考评前世之兴衰得失,通鉴于后人,有资于治国,而成为领导国家者不可不读之书,普通大众不可不读之书……”

《资治通鉴》略古详今,重点着眼于探讨君主执政过程中的得失与国家兴衰的道理,虽然花费了大量的篇幅记载有关的政治事件,但对于军事、经济等其他方面也多有涉及,仅就其选择、收录我国古代政治史料来看,通过作者的剪裁消化、归纳运用,终成一部完整的政治通史体系,流传至今,对于警戒后世,仍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资治通鉴》几乎相伴一代伟人毛泽东一生,他非常迷这部史学名著,前后共读了17余遍,直至某些章节的书页变得残破不堪,仍爱不释手,且经常告诉周围的人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屡次向各级领导大力推荐这部史学名著。 zaILQUwKLZmSRFRVm2C7xUHxzbUET3msuj9ZfA7ka48Gaea8QzZIPHN7eoTC+Pw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