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55.《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的开山之作

〔法国〕保尔·萨特 著

【作者简介】

萨特(1905~1980),是法国哲学家、作家,存在主义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出身于巴黎一个海军军官家庭。曾在柏林法兰西学院进修哲学,研究了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的著作,逐渐形成自己的哲学体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萨特从军作战,1940年被俘,恢复自由后积极参加抵抗运动,成为巴黎左翼知识分子的领导人。20世纪50年代,因积极维护世界和平,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70年代以后,他仍然坚持参加各种社会政治活动,并保持其激进的政治立场。

萨特的哲学思想大体经历了现象学的存在主义、人学的存在主义和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三个阶段。主要哲学著作有《想象力》、《自我的超越》、《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等。同时,他还有许多存在主义的文学作品,对存在主义在西方社会的普遍流行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内容精要】

萨特对哲学发生兴趣,是在1923年读柏格森的《给意识的直接材料》之后,他认为“哲学真了不起,可以教人认识真理!”虽然萨特的思想一生都在变化,但他始终以“人”作为他的思考焦点。因此萨特把他的存在主义称作“人学”。

在萨特看来,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之所以比物高贵,正是因为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自由地选择自己的本质。因此萨特提出来:存在先于本质。弄清楚“存在”、“虚无”、“自由”和“他人”的关系,就基本理出了《存在与虚无》的精神脉络。

《存在与虚无》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论述虚无问题;第二部分论述为自身的存在;第三部分论述为他人;第四部分论述有、做和存在。

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两种。一块石头是一块石头,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就石头来说,它是其所是,这件事物的存在总与它本身相合,这就是“自在的存在”。“自为的存在”实际是指人的存在。

在萨特看来,今天的我和昨天的未来的我不一样,我的意识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人正因为有意识,所以人的本质就不固定。人一生下来,他没有本质,而只好做为存在体存在世界上,本质是后天的,是通过人的意识自由选择的,意识选择是纯粹个人化的事情,每个人的选择都不相同,因此,人的本质也不相同。“存在先于本质”的意思就是这个。

但是人总不能忍受人的体质的不固定性,这种情境造成人的不安全感受,所以,人要努力寻找使自己由“自为的存在”变为“自在的存在”,变得像那磐石一般有不可动摇的坚实性。然而这可能吗?萨特沮丧地看到,由于人有意识,这可恶的意识,使人总处于摇摆之境。只要人活着,他就找不到他的坚实性。人的存在的极端不稳定性和偶然性是他命中注定,是悖论。

于是,人面对着虚无。没有他自己时,世界对他是一片虚无。有了他自己,这个自己却是本质空缺的自己,所以他面对的仍然是虚无的感觉。不过人类特有的尊严在这里诞生了。萨特自豪地说:正是这种虚无才是行动意志的基础。于是,“自由”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萨特对自由简直是着了魔,这是一种无限的自由,一种绝对的自由。他说:“人命运是自由的,意味着人要做上帝。”“一旦自由在一个人的灵魂里爆发了,神明对这个人就无能为力了。”这些响亮的口号不难想像在战后,一片价值废墟之上,是如何振聋发聩了。

人生而自由,是不应该受到奴役的,德国法西斯是倒行逆施,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人类对于上帝的信仰,所以,小知识分子由衷地感谢萨特为他们提供一种非传统的思想。存在主义号召人们面对恐怖与荒谬的现实而又能看到人的尊严并保持自己的特性,对他们来讲,这是一条十分理想的自救之途。

“他人即地狱”是萨特流传深广的思想。个体有了自由,但必须面对他人。我们两个人不能成为一个人,其根源就在于我们的意识多样性。

你想的和我想的不一样,这使我常常觉得恐慌,因为我看见我所设定的世界突然间从我的手指尖逃脱了,逃向另一个人的设计之中,这个人不断地注视着我,因为我也是这个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他也企图设计我,于是我被迫要变成他者的存在,我原始的堕落就是因为他者的存在造成的。

【学术评价】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杰作,它与《辩证理性批判》一书一起,共同支撑起萨特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

《存在与虚无》包容了萨特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在书中,萨特认为自由是人存在的基础,人可以自由地决定自己的存在,选择自己的本质。正因为他始终把“人”作为思考的焦点,他把自己的哲学称为人学。这就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独特所在。这部著作不仅观点新颖,而且全书洋洋洒洒,文采飞扬,充分显露出法国哲学与众不同的艺术气息。

《存在与虚无》的发表标志着萨特独特的哲学大厦的建成,他本人最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已包容在这部洋洋洒洒,既天才横溢又有些冗长的著作中。这部书提出的新颖观点使萨特的存在主义学说与海德格尔、尼采、基尔凯郭尔迥然有别。这是一部具有原创价值的著作,与1960年发表的《辩证理性批判》一起组成萨特哲学体系的两大柱石。

“在我们这个世纪的思想家中,他大概是被人们引述得最多,而又被人们了解得最少的人。”L·J·宾克莱在他的《理想的冲突》中如是评价萨特。这话在中国也符合实际情况,曾几何时,萨特及其存在主义风靡一时,有人为它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有人则因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但是,所有这些人,有几个读过萨特的著作呢?不用说整部的《存在与虚无》,就连《存在与虚无》的只言片语,恐怕也只是从第二手资料中窥得一鳞半爪。即便如此,也已算是不错的了。然而更多的人则是从道听途说或人云亦云中去了解萨特的思想的。 /6T8+ckeRV3Yuf+vU1eurZAjx1Jqy3BYi0LPRbJmzYvKF++1X5SM533QBoamFB6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