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日常与护理

婴儿发育及保健

婴儿从出生时只能四肢活动,到1周岁时能独立走路,动作发育十分迅速。为了婴儿的健康成长,父母亲有必要掌握婴儿的生长发育规律。

随着婴儿年龄的增长,动作也按照自身的规律逐渐发展。婴儿的动作发育是从上到下依次进行的,如先是头部可以自由活动,用手抓东西,然后坐、爬、站立直到走路。正面的动作发展快于反面的动作,例如先学会用手抓东西,以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先会从坐位扶着栏杆立起来,然后才会从站立位置坐下来;先学会向前走,以后才会倒退着走。手的动作发育是由近到远,离躯干近的肌肉先发育,然后才有肢体远端肌肉的发育,如先能抬肩,然后再用手抓取东西。动作也是逐渐由不协调到协调而发育的。这些动作发育的规律是每个婴儿都遵循的,几乎没有例外,在训练婴儿动作发育时也应遵循这些规律。

不同年龄的婴儿,动作发育有一定的顺序,各年龄阶段的婴儿应该出现的典型动作是:1个月手脚活动,抱起能竖立片刻;2个月俯卧时稍能抬头;3个月俯卧时下颌及双肩离开桌面,两前臂能支撑前胸;4个月头竖直稳定,抬头90°;5个月能从俯卧翻身到仰卧;6个月从仰卧翻身到俯卧;7个月能坐稳;8个月开始爬行;9个月能扶住站立,自己能坐下;10个月能扶一个手站立,能爬阶梯;11个月扶两手能行走,单独站立片刻;12个月扶一手能走,放开手能走几步但不稳。

父母掌握了这些规律后,对婴儿的健康成长一定会起到促进作用。

脐带与脐疝护理

婴儿的脐带是连结胎儿和母亲的生命线,曾经输送着母亲与胎儿的血液,在胎儿生命形成过程中可以说是功不可没,胎儿在出生后1~2分钟内就结扎剪断了脐带,与母亲完全脱离,开始自己独立生存。脐带结扎剪断后,会留有一小段脐带残端,是一个创面,要很好保护,否则细菌在此繁殖,引起脐部发炎,甚至引起败血症,危及生命。因此做好脐部护理,避免感染对新生儿是非常重要的。

结扎剪断脐带时,必须要消毒。居住边远地区的产妇如果来不及赴医院分娩或发生急产,宝宝脐带结扎未来得及消毒的,应该在24小时内请医生重新消毒结扎脐带,并给宝宝注射抗生素与破伤风抗毒素,以预防新生儿破伤风和脐炎。脐带结扎后一般3~7天就会干燥脱落。在脐带尚未脱落之前,必须保持脐部干燥、清洁。避免被洗澡水及尿液弄湿;随时注意包扎脐带的纱布有无渗血、潮湿,如果包扎脐带的纱布弄湿了,要及时用消毒纱布更换。脐带脱落后,局部仍为创面,尚未结疤,仍需保护脐带的清洁和干净,可用75%的酒精擦拭,再覆盖消毒纱布,一般需持续半个月左右,直到结疤形成肚脐窝。

脐带布要经常换洗,脐带布可用1块长形的布条,两端缝上2根带子。这样的脐带布使用方便,应准备数根,便于经常换洗。如果脐带护理不好,可使脐带周围皮肤发红,脐部有粘液,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带有臭味,这就是脐炎或脐带感染。脐炎可伴随发热、不吃奶,严重时可致黄疸加深,引起败血症、腹膜炎。因此,如果发现脐部有问题要及早处理,并及时送往医院治疗。

脐带脱落后,有的婴儿会发生脐疝,脐孔处的肌肉鞘未能很好合拢,而形成一个薄弱的部位,当孩子哭闹时,腹腔压力增高,腹腔内的肠子便从脐部薄弱地方突出来,形成脐疝。脐疝直径可大可小,小的只有0.5~1厘米,大的可有2~3厘米,触摸脐疝可以有囊性感觉,稍用力可把脐疝回纳到腹腔中,并有“咕噜、咕噜”的声音。脐疝一般不会引起什么不舒服,如果脐疝很大可以有消化功能不良的表现。

小的脐疝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自愈。只要少让宝宝啼哭,腹腔压力不高,脐疝可以慢慢消失。如果脐疝超过1厘米,脐疝自愈的可能性较小,可以用“蝶形膏布”粘贴法来矫治。具体的做法是:用6×9厘米左右的2块胶布,一块中间剪个长方形的孔,另一块在两边各剪2个小口后折叠,形成一个工字,然后两块相串叠成“蝶形”,在婴儿安静状态下,暴露脐部,将蝶形膏布放在脐疝部位,这时的“工”型胶布和“口”型胶布分别有一面靠近皮肤,另有一面在上,将2块靠皮肤的一面先贴在皮肤上,然后把脐疝推入腹腔内,再将蝶形膏布的另2块向两侧拉,让胶布下的皮肤皱褶,将胶布贴牢,注意胶布要贴平,不起皱。小脐疝持续粘贴1~2个月可愈合,大的需2~3个月。胶布如有脱落应及时重新剪膏片粘贴,不能中断。有些家长用钱币压在脐孔中包扎,这样效果不好。有些大脐疝经粘贴后仍不消失,就要去诊治了。

预防疝气

小儿疝气男孩多见。它属于先天性腹股沟斜疝,是由于腹股沟管内腹膜鞘状突未闭所造成,表现为腹股沟区出现隆起,可延伸至阴囊内,往往平卧后消失,站立、活动或哭闹时出现,如发生嵌顿,可在腹股沟区扪及肿块,并有压痛。6个月以内的婴儿出现疝气,部分病儿可自愈,但超过1岁未愈或1岁以后出现者,一般需要手术治疗。目前医学上对小儿斜疝的治疗态度是年龄超过1岁者就应及早手术。由于小儿疝气手术简便、快捷、有效,且手术创伤较小,术后痛苦也很轻,目前已不主张采用非手术疗法。

小儿疝气的手术方法不同于成年人,只要将疝囊高位结扎就能达到治疗目的。手术时皮肤切口只有1.5~2.0厘米,不必剪开腹股沟管,只要将疝囊外牵作高位结扎就可。一般约20分钟左右完成手术,住院时间2~3天即可,伤口可不用缝线缝合。目前有许多医师,对小儿疝气仍采用成人剪开腹沟管的方法治疗,这是不太科学的。因为破坏了腹股沟管,则加大了手术创伤,术后恢复时间也延长。因此,当决定给患儿做手术时,家长应向做手术的医师作相关咨询。另外,提请病家在择医时注意一点,由于目前的医疗市场尚欠规范,最好选择比较正规医院的小儿外科进行治疗,以使疗效得到保障。

别去“胎毒”

在一些科学文化落后和人的素质低下的地方,还存在一种传统的习俗,认为宝宝出生时身上带有胎毒,要给刚出生的宝宝吃些清热解毒的排毒药,如黄连、黄柏之类的中药,以去掉宝宝身上的“胎毒”。其实胎毒是不存在的,硬给刚出生的宝宝灌什么“开口连”、“四磨汤”,实在作贱小宝宝。宝宝在母亲子宫内的生活是舒适、安详、无菌的,一切营养都是由母亲的血液通过胎盘提供的,分娩过程也是无菌操作,所以,根本不存在什么胎毒。主要是有人看到刚出生不久的新生儿有些特殊表现的缘故,而实际上这些表现在新生儿身上是正常现象,不是什么“胎毒”,纯粹是误会。

胎儿出生后,由于光、空气、衣服、包布、尿布以及温度等刺激,在皮肤上会出现鲜红色斑块,以脸部、躯干、肢体上多见,这叫做“新生儿红斑”,一般3~4天会逐渐消退。在红斑消退时伴有皮肤少量脱屑或脱皮,这不是胎毒,是新生儿的正常现象,不需要任何处理。

新生儿皮肤易脱屑,是因为在宫内时,胎儿是浸在羊水中的,出生后,胎儿生活环境由湿润一下子变成干燥,湿润的皮肤也就会变得较干燥,薄薄的一层表皮就很容易脱落了。婴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开始出现脱屑,以躯干、四肢末端多见,而脸部一般没有脱屑。对干燥的皮肤可适当用消毒的食用植物油敷擦。新生儿脱屑也不是胎毒。

在新生儿出生后2~3天,皮肤开始出现黄疸,一般持续7~10天,再慢慢消退。这个过程叫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均会出现,属正常现象。生理性黄疸的出现,是由于胎儿在宫内时,身体需较多的红细胞去携带氧气,出生后新生儿自己开始呼吸,吸入大量氧气,那么就不需要如此多的红细胞携带氧气了,所以一部分的红细胞被破坏,分解成胆红素,加上新生儿肝脏功能发育差,不能很快分解胆红素,血液中胆红素高于正常,就出现了一时性的黄疸。

新生儿身上出现的这些情况,是正常的,不是胎毒,不需要服任何药物和做任何治疗,这些现象都会自行好转的,用不着担心。

头上包块处理

刚刚出生的宝宝被接回家后,有时父母会发现其头上有包块,这是怎么回事?该怎么办呢?

新生儿头部包块一般由2种情况引起,即产瘤和头颅血肿。产瘤又称为先锋头,是由于孩子在娩出过程中,头部受阴道挤压而发生头皮下局部水肿所致。多在刚出生时最明显,以后逐渐变小,36小时内可完全消失。而头颅血肿则为颅骨骨膜下血管破裂,出血被骨膜局限在局部所致。这是由于孩子在娩出时颅部和母亲骨盆间相互摩擦、挤压或因生产困难而采用了产钳或胎吸助产所致。孩子在刚出生时往往头部包块不明显,数小时后或1~2天后头部包块逐渐增大,以后缓慢地缩小。一般在生后2周至3个月自然吸收。大多数孩子在上述2种情况下均无明显的不适之感,亦不会出现发热、呕吐、抽搐等异常情况。

孩子出现头部包块后,不论是哪一种情况,均不必特殊处理。产瘤最迟在5天内自行消退。头部血肿自然吸收时间较长,在此期间只须注意保护皮肤,不使其受感染即可。在给孩子洗澡时动作要轻柔,不要用手使劲地搓揉,还应避免碰撞。更应注意的是不要穿刺抽血。因头颅血肿内的血液处于半凝固状态,既不易抽出,又极易引起细菌在其内繁殖而造成感染,而头部细菌感染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如在此期间孩子伴有只睡觉不吃奶、少哭、反应差、面色苍白、尖叫等情况,则应警惕颅内出血的可能,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头颅B超或头颅CT等检查。如确实存在颅内出血,则医生将酌情给予手术等治疗。此外,如头颅血肿较大,孩子可有贫血、黄疸加深等继发现象,亦应去医院由医生进行诊治。

皮肤发育及保健

新生儿的皮肤表皮层薄,皮下毛细血管透露皮表,所以皮色较红。新生儿的周围血液循环较差,自动免疫能力较弱。

孩子出生后一般不主张立即进行全身洗澡,只要用消毒纱布蘸温水轻轻擦拭头皮、耳后、面部、颈部及其他皮肤皱褶的部位即可。生后3~5天可以开始用温水洗澡,逐渐可以使用无刺激性的肥皂、浴液,但洗后应该用清水冲洗干净,防止残留皂液刺激皮肤。每次洗澡后只要用柔软的毛巾沾干皮肤上的水,不要摩擦,新生儿的皮肤表面留有少量的皮脂,能起到滋润、保护皮肤的作用。

新生儿的周围血液循环较差,所以冬天要注意保暖,防止冻伤。夏天要勤洗澡,保持皮肤清洁,洗澡后应该在皮肤皱褶处扑粉,预防潮湿、糜烂。新生儿用的衣物、尿布等,应该使用旧的、柔软的棉布,以防止摩擦损伤孩子的皮肤。

笑与哭的意思

笑是良好情绪的反映

婴儿有2种情绪反应,即生理需要满足时的愉快情绪——笑和生理需要未得到满足时的不愉快情绪——哭。

小儿的笑是一种情绪反应,这种情绪反应是与他身体的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相联系的最简单最直接表现。

笑有2种:一是自发性的笑,多是微笑。当婴儿生理需要满足时,例如:吃饱了、喝足了,温暖的环境有着柔和的阳光和轻声悦耳的音乐,他可出现自发的笑,以表示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的满足。当小儿长到2~3个月时,他看到人(尤其是母亲)及周围环境中的彩色玩具时,就会发笑,这是对周围环境反应而产生的满足,这种笑叫反应性微笑。3~4个月时,如果我们大人逗逗他,他则会“咯咯”地笑出声来。

笑是良好情绪的反映,有利于婴儿的身心发育,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具有多种刺激的丰富环境,同时要满足他的生理需要,让他保持身心的轻松与愉快。

哭是婴儿传递信息的方式

啼哭是婴儿最常见的现象,哭声是他们用来表达情感最常见、最有效的方式。只要他的身体或情绪有什么不舒服,就会立即通过哭声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和意思。

哭是婴儿传递信息的方式,对婴儿的生存十分重要。对一个哭叫的婴儿绝不能置之不理,随他去哭。婴儿哭啼的原因很多,必须进行分析,有心的父母应仔细观察分辨,迅速熟悉婴儿哭声发出的种种信号。

饥饿啼哭 饥饿是普遍的原因。宝宝一哭,首先要检查的就是他是否饿了。如果不是,再找其他原因。

寻求保护 婴儿哭啼只是想要人把他抱起来,这种寻求保护的需要对婴儿来说,几乎跟吃奶一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妈妈应尽量满足宝宝的这种需要,给他一种安全感。

不舒服 太热、太冷或太湿都会使宝宝哭啼。妈妈可用手摸摸宝宝的腹部,如果发凉,说明宝宝觉得冷,应给他加盖一条温暖的毛毯或被子。如果气温很高,宝宝看上去面色发红,烦躁不安,则可能是太热了,可以给宝宝轻扇扇子,或用温水洗个澡。尿布湿了,宝宝会觉得不舒服而哭啼,因此不要忘了勤给宝宝换尿布。

消化不良和腹绞痛 婴儿因腹痛而哭啼,多与饮食有关。例如,奶粉调配不当引起胃肠不适等。发生腹部绞痛时,婴儿通常会提起腿,腹部绷紧、发硬。婴儿因消化不良而哭闹时,可试着喂些热水,或轻轻按摩婴儿的腹部。人工喂养儿要注意调整一下奶粉的配方。

感情发泄 跟成人一样,婴儿也需要发泄他们的情感,一般是以哭的方式进行。有的婴儿哭的次数比较频繁,而且要很长时间才能平息下来。这种婴儿大都比较活泼好动,很可能是用哭叫来释放多余的能量。宝宝通常在晚上烦躁易哭,在他烦躁之时,可试着给宝宝洗个澡,做做按摩,或者抱他出去散散步。

生 病 婴儿生病时,会用哭声来表达他的痛苦。如宝宝哭声尖厉,异乎寻常,应带他上医院检查。

此外,蚊虫叮咬,婴儿睡床上的异物,甚至母亲紧张、烦躁的情绪,都会引起婴儿啼哭。

培养母子感情

荷尔蒙促进自然的感情

年轻的母亲们在分娩后尽管非常疲倦,但她们的心情是兴奋的,她对婴儿产生伟大的母爱。但是,有些母亲并未意识到她们对婴儿有这种强烈感情。

其实母爱是荷尔蒙的一种反应。母亲在产后脑部几乎立刻就产生某种“催产素”或“催产激素”,这种荷尔蒙引起乳汁分泌,也能引起母性感情。对这种荷尔蒙,不同的妇女感情上的反应也有不同,所以有的母亲对婴儿的爱也可能会表现得迟钝些。

母亲对自己婴儿的感情也可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诸如实际的分娩情况、她本人对生育和婴儿的期望等。因婴儿的降生而出现感情巨大起伏的情况是常见的。即使产程很短暂,完全正常,但分娩毕竟是一件非常激动人心的痛苦大事,也是一件要尽职尽责的艰苦工作。

如果分娩不顺利而产程很长,并且用了药物,产妇可能太疲倦和麻木,以致无法对婴儿产生母爱感情。她也可能对她的新生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例如,她认定婴儿既是自己的亲骨肉,应当一出生就长得同她和她的丈夫相似。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很少如愿以偿,这种认为虽然有科学的道理,但很难达到。

许多母亲发现她们在婴儿出生48至72小时内对婴儿的爱逐渐增长。直至第3天随着“母爱”荷尔蒙的出现,她们对新生儿感觉到一种明显的爱。“母爱”荷尔蒙要过2周才起作用,那也是比较正常的。

母子感情还需后天培养

母爱除了生理荷尔蒙促使产生一种自然的感情外,母子感情还需要后天培养。一般采取如下措施培养与增进母子感情。

母亲和婴儿的身体接触,母亲的声音和身体的气味,在婴儿生活的头几天里是十分重要的。在这段时间里如果婴儿和母亲形成一种结合,并且能加以鼓励的话,那么这种结合就是牢不可破的,就会形成一种感情的纽带。

看宝宝的眼睛 婴儿出生后,母亲应尽快开始和婴儿的身体接触。还有,眼睛接触应在婴儿出生后尽快进行。婴儿的眼睛在聚焦之前是看不清东西的,但他却能判断形状和轮廓。婴儿在36小时之内就可以认识母亲脸部的形状和外貌了。一旦婴儿发现母亲的眼睛,他就会搜寻并注视着母亲的双眼。婴儿出生后几小时内就可以做出上述这些动作。

和婴儿早期进行眼睛接触的母亲,并且坚持继续做下去,特别是在哺乳时,面对着婴儿和深情地注视着婴儿眼睛的母亲,极可能是富有同情心和聪明的,他们大多能冷静地通过逻辑讨论来解决各种问题,而极少对她们的婴儿采取体罚手段,这样的母亲都善良,都属贤妻良母型。

多进行早期身体接触 新生儿从头几天开始,母亲就应该尽可能和婴儿多接触。所谓接触,是指身体的接触。譬如说用背带背着婴儿。新生儿觉得与他母亲身体的紧密接触是十分安全的,她的身体柔软而温暖,气味熟悉。当婴儿把头靠在妈妈的身体上时,他会听到他过去9个月在母腹里曾经听到的熟悉的心跳声(心搏)。在这种环境里,婴儿觉得安全又舒服。对婴儿来说,他在妈妈的身体上轻轻摇动比完全静止地躺在床垫上要自然得多,特别是它好像能唤起婴儿在母腹内柔软而舒服的环境的回忆,会形成一些条件反射。

母亲气味的重要影响 母亲身体的气味是婴儿和母亲最初的一种联系。婴儿对母亲身体发出的气味十分敏感,并会作出天然的生物反应。每当母亲走入婴儿的睡房时他就会醒来,而当其他人甚至是父亲进入他的睡房时他可以照睡不醒。这是因为婴儿十分敏锐的嗅觉可闻到母亲身上独特的化学物质“外激素”,他醒过来是因为他立刻认出母亲是他舒适、喜悦和食物的源泉,这是一种潜意识的反应。

必须注意声音的传导 新生儿非常喜欢柔和、轻松的声音,不喜欢高声的噪音。尽管婴儿习惯母亲的声音,仍应以轻柔、温和的声音讲话和唱歌。婴儿对高音调的女声反应比低声调的男声反应好些。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活像一种治疗。每当母亲和婴儿相处在一起时,应该跟他小声谈话、唱歌或低声哼唱。幼小的婴儿都十分喜爱童谣和简单的歌,特别是有声音的旋律和有节奏的歌。较早会唱歌的儿童能够很快地学会使用单词。他们趋向于比其他儿童较早地会讲话和阅读,他们对声音和语言表现得非常敏感。他们在这方面也有天赋,是儿童成长成材的基础。因此,母亲必须注意婴儿的声音传导。

使婴儿睡眠充足

布置单独的小床

宝宝是幼小的生命个体,他的体温与大人还有很大的区别,还有一个适应性的过程。宝宝进行睡眠,最好给一张单独睡的小床,这对宝宝的生长发育和良好睡眠卫生习惯都有促进作用。宝宝单独睡小床,小床就是宝宝第一活动小天地。可以在小床的床头上方挂上一些红、蓝、黄色的彩球或玩具,在宝宝醒来时用来训练宝宝的视觉、听觉和头、眼的协调活动,对宝宝的智力发育很有帮助;宝宝单独睡小床,有单独被褥,可以避免与母亲同一被窝睡的弊端:如果宝宝与母亲同一被窝睡,往往把宝宝的头部蒙在被窝里,宝宝呼吸不到新鲜空气,造成宝宝睡不安宁,睡不深沉,对呼吸系统也不卫生。而且由于母亲在哺乳期中比较疲劳,晚上睡眠很深很深,翻身时容易把宝宝压在身体下面而造成意外窒息。所以,让宝宝单独睡一床,从小锻炼宝宝不依恋母亲睡眠的良好习惯,这对培养宝宝的独立生活能力和坚强自立的性格有好处。宝宝单独睡,母亲也可安心地入睡。

宝宝的小床一般安放在母亲床边,便于睡眠时随时抱出来喂奶和换尿片、盖被褥等生活照料。从宝宝出生后就开始单独睡眠,可以养成孩子单独睡眠的好习惯。

宝宝的小床四周要有栏杆,床铺最好是木板或硬性棕棚或弹簧床,婴儿不宜睡软床。床上可以不放枕头,因为宝宝的脊柱是直的,没有生理变曲,不安放枕头一样睡得舒适。被褥应用质地柔软、保暖性好、颜色浅淡的棉布做,不要用合成纤维或尼龙织品,因为这些化纤织物不吸水、透气性差,还容易产生皮肤过敏反应。褥子上可垫一块防水布,预防大小便污染床褥。宝宝床上用品要经常洗晒,保持清洁卫生,柔和舒适。

保证良好的睡眠

刚出生的婴儿除了哺乳时间,全天几乎处于睡眠状态,睡眠时间达到20~22小时。婴儿具有充足的睡眠,才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育,特别有利于骨骼的生长。有正常睡眠规律的孩子精神饱满,生长发育良好。而睡眠常受干扰的孩子常常爱哭闹,烦躁不安,打噤惊悸,饮食不振,体重增长缓慢,抵抗力降低,反应迟钝。

要促使婴儿良好睡眠,养成有规律的睡眠习惯,就要从新生儿做起,具体做法是:

1.不要过饥过饱:母乳不足婴儿常饿醒啼哭;喂得过饱,由于腹部不适,也难入睡。

2.创造良好的睡眠条件:室内要力求安静;避免强光刺激;空气要新鲜;室温不宜过高。

3.被褥要柔软干燥,经常曝晒、拆洗;不要盖得太重,应随季节、室温的变化而增减;睡前要换好干软的尿布;衣服要轻柔舒适,使肢体舒展,气血畅通。

4.睡前不要逗弄孩子,以免兴奋。

5.睡前不要抱着摇晃、拍哄等,要建立自然睡眠的习惯。

6.新生儿时期,新生儿饿了就哭,尿了也哭,不分昼夜。为了逐渐延长夜间的睡眠,保证父母休息,在临睡前要尽量喂饱,换好尿布,使夜间喂奶减少1次,一般间隔6小时。

训练婴儿安睡

刚出生的宝宝有的晚上不睡觉,不是哭就是闹,这被称为“小儿夜哭”,这既影响孩子的正常生长发育,也影响大人休息。如果孩子养成了这个习惯,长此以往还会阴阳失调,人体生物钟就会出现混乱。

如果宝宝不是因为有病哭闹,就得想办法解决宝宝夜哭问题,可以试试下面的“5个晚上训练法”:

第1个晚上

即在原来固定的喂奶时间喂过宝宝后,在他(她)还醒着的时候就放在床上,让其自行安睡。在半夜,必须听到他(她)的哭声后才走到他(她)的床边,先检查尿布,但不要把他(她)抱起来,只轻轻拍拍他(她)或和他(她)小声说话。如此过10~20分钟后,宝宝若仍不入睡,再把他(她)抱起来。此时尽量拖延至20分钟后才喂他(她)开水。记住,不要先喂奶。喂完水后让他(她)安睡。如果他(她)还是不睡,这时再让他(她)吃奶。

第2个晚上

固定喂奶时间,应比第1个晚上晚30多分钟。宝宝如果半夜醒来,处理方法同前一晚上,采用拖延战术,但要比头一晚多拖延5~10分钟才把他(她)抱起来,如果哭得很凶,也比头晚多拖15分钟再喂水。

第3个晚上

继续这么做,但在每一个环节上应试着再多拖延10~20分钟。

第4个晚上

宝宝经过3天的训练,大致已能睡到早上5、6点钟。这天晚上的步骤仍同前晚,惟一不同的是,宝宝醒来时,等上10~20分钟再去理会他(她)。

第5个晚上

按前4天推,固定喂奶时间应接近半夜了,此时可视情况,开始将喂奶时间提早30分钟,调整到大人正常休息之前,并继续将宝宝第2天早上醒来后的喂奶时间延迟1~20分钟,直到宝宝被训练成在大人起床后才醒为止。

培训睡眠习惯

随着宝宝逐渐长大,睡眠时间也逐渐减少,就会建立自己的睡眠习惯。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按时睡,按时醒,自动入睡,睡得踏实。这样,宝宝醒后就会精神饱满、情绪愉快,显得活泼可爱,十分好玩好动。要培养宝宝的良好睡眠习惯,就必须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

1.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湿润,光线要暗些,电视、收录机的声音要低些,说话的声音也要放轻些,这样就会使宝宝入睡得快、睡得熟。

2.每天睡觉前给宝宝洗个澡,换穿干净衣服;冬季若不便每天洗澡,也必须洗脸、洗手、洗净臀部和脚,换干净衣服和尿布再睡。

3.被褥要清洁、舒适、适合季节特点,被褥、被罩、床单、睡衣要勤洗、勤晒、勤换。睡衣要柔软宽松,冷暖要适度,以宝宝睡下片刻后手脚温暖无汗为宜。

4.白天喂奶后要有一定活动量,晚上才睡得沉;睡前不要过分逗引宝宝,使他不易入睡。

5.活泼型宝宝睡前常常爱“闹觉”——啼哭一阵后就会入睡,这是他睡前疲乏不堪的最终表现,不是什么大毛病。可以采用一些小办法,可让他习惯平时的睡眠姿势,用固定的摇篮曲或低声安慰、或轻轻拍拍他,让他在床上自己入睡;不要抱着他连拍带摇、又走又唱地哄他入睡,这样入睡后常容易惊醒,睡得不踏实。

6.要尊重宝宝的入睡姿势,侧卧、仰卧、俯卧均可,入睡一段时间后,可以帮助他变换一下姿势,使他睡得更舒服。

7.刚入睡时出汗较多,是宝宝的植物神经功能还不够稳定的生理现象,不一定是佝偻病的症状,可轻轻地给他揩干。

8.宝宝熟睡时,可轻轻剪除长的指甲,以防他抓伤自己或吃手指时把细菌带入体内。可以每周剪1次,不宜剪得太深,不要损伤皮肤。

加强眼睛保健

初生婴儿视力很差。在外界环境,特别是光线的刺激作用下,到2岁时孩子的视力发育到0.5左右,3~5岁时发育到1.0。这个阶段的视力发育如何,对孩子一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对一切孩子视力发育的环境条件、身体疾病、全身营养状况不良等,都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防止光线过强。初生婴儿的环境光线不能过强,而目前一般医院婴儿室的灯光都越来越强,其实只有在暗光下才有利于孩子视网膜发育。

出生后接生人员应该给婴儿滴一次眼药水,以预防眼部感染。同时要对婴儿进行一次较为全面的身体检查。如发现孩子眼部异常,应尽量早做矫正和治疗。

经常注意孩子眼睛及视力情况,如发现孩子眼斜、发红、单眼或双眼运动障碍、不对称、流泪或分泌物过多、眼角膜发霉、瞳孔变黄、发红、发白等,或视力发育水平明显低于同年龄其他孩子时,都应及时检查,以便确诊,及早采取措施。

买玩具要买色彩鲜艳的,但不能有尖角。这样,玩具不容易刺伤眼睛。

许多传染病,特别是引起急性高烧、惊厥的传染病,如中毒性痢疾、肺炎、麻疹等,很容易引起一些眼病,如引起夜盲、视皮质盲、视神经萎缩等,对此,我们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注意营养。不要养成孩子偏食、挑食的习惯;要补充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多吃些瘦肉、鱼、蛋、青菜和水果。

婴儿的抱法

婴儿在走路之前,很多时间是在父母的怀抱里度过的,父母也非常乐意搂抱孩子。那么,怎样抱婴儿才合适呢?抱婴儿的常用方法有以下2种:

手托法

用左手托住婴儿的背、脖子、头,用右手托住孩子的臀部和腰部。

腕抱法

轻轻地将婴儿的头放在左胳膊弯中,左小臂护住婴儿的头,左腕和左手护住婴儿的背和腰部,右手护住婴儿的臀部和腰部。由于新生儿脖子软,挺不起来,用这种方法抱,可使手和手腕牢牢地支撑住孩子的脑袋,使头不至于前倾后仰。

正确包裹婴儿

为了新生儿的保温,必须给婴儿进行包裹。包裹是非常讲究的。在北方普遍用棉被包裹婴儿,有时为防止孩子蹬脱被盖而受凉,父母还常常将包被捆上2~3道绳带,认为这样既保暖,孩子睡得又安稳,其实却没想到包裹过紧会妨碍婴儿四肢运动,孩子被捆绑后,手指不能碰触周围物体,不利于新生儿触觉发展。所以过紧包裹婴儿,不利新生儿生长发育。同时,由于捆得紧,不易透气,出汗容易使皱褶处皮肤糜烂,给孩子造成许多痛苦和束缚。

在民间有一个习俗:在孩子出生后,习惯用布或小被子将婴儿的腿包直,用带子把整个婴儿身体捆成一个结结实实的小包裹,俗称:“蜡烛包”,认为“蜡烛包”能预防小儿长大后变成“罗圈腿”。这种观念是缺乏科学道理的,“罗圈腿”就是医学上称的“O”型腿,一般见佝偻病及其后遗症。这种病是由于维生素D缺乏造成的。值得注意的是“蜡烛包”会给婴儿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新生儿离开母体后,四肢仍处于外展屈曲状态,“蜡烛包”强行将小儿下肢拉直,不仅妨碍婴儿的活动,而且包裹过紧也影响皮肤散热,汗液及粪便的污染易引起皮肤感染;严重时,造成髋关节脱位。因此,要提倡婴儿尽早穿上小衣裤,让四肢处于自然放松的体位,任其自由活动与发展,让婴儿轻轻松松地自由发育。

婴儿需要包裹,应以保暖、舒适、宽松、不松包为原则。用婴儿睡袋来替代包裹,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可以避免对婴儿造成束缚,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婴儿穿衣禁忌

服装样式应按小儿不同月龄、性别和季节特点来选择。由于婴儿生长发育迅速和好动,所穿服装不应束缚其活动;不得有碍自由呼吸、血液循环和消化;不应对皮肤有刺激和损害;不能使用腰带,以防约束胸腹部。因此新生儿服装样式要简单、宽松,且要易穿、易脱。上衣最好是无领小和服,掩襟略宽过中线,大襟在腹前线处系布带,以使腹部保暖好。后襟较前要短1/3,以免尿便污染和浸湿。这种上衣适于新生儿和2~3个月的婴儿。新生儿下身可穿连腿裤套,用松紧搭扣与上衣相联。一方面可防止松紧腰带对胸腹部的束缚,也便于更换尿布,还对下肢有较好的保暖作用,可避免换尿布时下肢受凉。

4~6个月的婴儿开始会翻身、爬行,活动量增大,这时可穿宽松带背心的连脚开裆裤,这种衣裤具有保暖好、便于运动、又不束缚胸腹呼吸活动等优点。这时婴儿正处于乳牙萌出期,唾液腺发育较好,常常流口水浸湿颈、胸部。为保持这些部位的清洁、干燥,可给婴儿戴上围嘴,最好用吸水性好的纯棉布、毛巾或多层棉纱布制作。

随着月龄的增长,10~12个月的婴儿活动能力大大增强,活动范围、活动量也随之增大,开始扶站、扶走。这时衣服的大小、长短特别要注意合体,以便于活动,上衣袖不宜过长,裤子长短也需合适,仍以背带裤或连衣裤最好。

这时父母抱婴儿去户外玩耍时,在婴儿裤子的裤脚上最好缝一松紧套,套在孩子袜底上或鞋底下,以防止家长抱婴儿时将裤腿拉起,使孩子小腿外露受凉。

婴儿衣服别用洗衣粉洗

洗衣粉的主要成分是烷基苯磺酸钠。这种物质进入人体以后,对人体中的淀粉酶、胃蛋白酶的活性有着很强的抑制作用,容易引起人体中毒。如洗涤不净,衣物上残留的烷基苯磺酸钠会给婴儿造成危害。因此,婴儿衣服忌用洗衣粉洗。

给婴儿随时保暖

新生儿的体温调节机制还不健全,因而给婴儿保暖十分重要。如何观察是冷还是热呢?一般可以摸露着的部位,如面额、手等,以不凉无汗为合适。若四肢发凉,说明温度不够,要想办法加热水袋保暖(热水袋的温度应在50℃左右)。要将热水袋放在婴儿棉被下,不要直接接触皮肤,以免引起烫伤。

婴儿房间的布置

温暖 舒适 宁静

婴儿从母腹之中来到人间,其生存环境和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的组织器官还十分娇嫩,功能尚不健全,机体抵抗力很差,容易受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影响生长发育,十分脆弱,甚至患病,还有一个很长的适应过程。因此,父母有必要为小宝宝创造一个温暖、舒适的生活环境,让宝宝茁壮地成长。

婴儿的房间要注意保持安静。因为孩子一到世上就要自行呼吸,心脏等循环器官也要进行大改造。为了不妨碍这些变化和改造,也为了母体恢复分娩的疲劳,均需保持安静。若是不安静,等于增加了婴儿的运动量,为此要多消耗氧气。为补充这些多消耗的氧气,宝宝就得加大呼吸量,然而,此时婴儿的呼吸器官功能尚不健全、成熟。所以,要尽量使宝宝能够安静地睡觉,不必过多抱他。当然,也用不着过于小心,比如在宝宝附近走路时踮着脚,说话时附耳低语,实在没有这样做的必要。因为环境搞得过于寂静会使婴儿变得神经质,稍有声响便会吓一大跳,日常家务,工作一如既往也无妨。对于那些令人烦躁的噪音,尽量设法避免,千万别刺激婴儿的听力和神经。

光照 通风 不潮

新生儿大多数时间处于睡眠状态,为此要为宝宝准备一个较为安静的房间,进出的人少,光照好、通风好、不潮湿,周围环境又安静的房间最为理想。有条件的话,最好安排婴儿和母亲有专用的房间;条件不允许的话,可在房间内条件较好的位置为婴儿设一个角,同时要求母亲能关照得到。

不要将孩子的床铺放在光线直射的窗口,或光线直接照射到眼睛的位置。房间的空气要新鲜,要通风,但又不要让风直接对着床位吹。扫地、擦桌要湿扫、湿擦,避免尘土飞扬,污染空气。

房间内禁止吸烟,这时孩子的呼吸道非常脆弱,容易受到损伤。

维持正常室温

婴儿对环境温度的要求十分讲究。如果室温太低,为维持正常的体温,就需耗用体内较多热能,这会使宝宝的生长发育受到影响。如果室温过高,或保暖过度,婴儿又会有发热、脱水等现象。因此,室温过高过低或忽冷忽热对新生儿都是非常不利的。一定要维持正常室温。

婴儿室温夏天在23℃~25℃左右,冬天20℃上下较合适。要经常注意宝宝面色和皮肤温度,以了解保暖是否适当。如果宝宝皮肤发凉,体温低于正常,表明保暖不够,可加盖棉被或用热水袋保暖。热水袋水温不宜过高,在50℃~60℃之间较合适。热水袋应放在棉垫下或棉被外,以防止烫伤宝宝,棉被也不可过厚过重,避免影响宝宝正常呼吸,如果宝宝皮肤潮红,温度较高,则有可能是保暖过度,要适当减少衣、被。使用电风扇或空调降温时,注意不要让冷风直吹宝宝身体,使用空调降温,与外界温差不应超过4℃~5℃。另外,冬天不要用电热毯给宝宝取暖。长时间地使用电热毯,有可能致使婴儿脱水。

要控制好室内温度,不要过干或过潮,二者对新生儿都是不利的。因为婴儿个体很小,运动量较小,靠活动产生热量是不可能的,只有为他调节温度,以适应婴儿生活和成长。

避免疾病传染

婴儿刚刚开始新的生命,抵抗力很弱,容易感染疾病,因此,亲朋好友不要常常不断进屋探望,要尽可能减少喧哗,缩短时间,诸如亲吻、贴脸等亲昵行为对新生儿不利。人员杂乱易使室内空气污浊,增加婴儿患病的机会。特别应婉言谢绝正在患病的人接触孩子。同时,宝宝不满1个月,不要带他到人多的地方去,尽量给婴儿创造一个闲适的生活环境。

内外空气流通

为了保持婴儿房间安静,并非要一直关门闭窗,要适当适时打开门窗,让空气自由流通。特别是新生婴儿和坐月子的妈妈,以及奶液、尿布等都会发出一些气味,这些气味混杂在一起是非常难闻的,所以,要让婴儿接触室外的新鲜空气,使室内外空气流通,散发难闻气味。它还能锻炼婴儿的眼睛,而且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对宝宝的健康是有好处的,特别是对呼吸道十分有利。

在宝宝出生后2周时间,就应从习惯室内的空气开始,打开窗户,让宝宝尽量地呼吸5分钟左右的新鲜空气。2~3天后,婴儿习惯了,就可以带到外边去,呼吸5分钟左右的空气。以后时间可以逐渐延长,但对未满月的婴儿不能超过20分钟,免受风寒。当然,到室外享受新鲜空气,一定要选择好时间和地方。夏天在上午10时左右或下午3时以后;冬天在正午前后;春秋最好在上午10时到下午2时。炎热的夏天要在凉爽的树荫下,寒冷的冬天要选无风或风不大的日子,在日光好的地方。但不要让阳光直射婴儿头部,不到人多的地方,不到有灰尘的地方。

皮肤的护理

新生儿出生一般8~12小时即可沐浴。夏天应天天洗澡,冬天每周洗1~2次。沐浴时室温要在28℃左右,水温要在37℃左右,先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腹部及下肢,用左手拇指和中指压住双耳,以免水流入耳内,发生感染。右手将干净的毛巾湿透,轻轻捺脸,然后用香皂洗头、颈部及上肢,用水冲洗后擦干,再用大毛巾或大尿布包好上肢及胸部,清洗下肢。

清洗时要注意腹股沟及旮部,适当多用些香皂,冲洗后擦干,之后可给新生儿撒痱子粉并盖好被子。撒痱子粉时,应用左手盖住新生儿脸部,以免把粉撒入小儿眼、鼻、口内,右手将粉撒于颈下、颈后、腋下、腹股沟、背、臀部,皱褶处应多撒些痱子粉,以防皮肤糜烂,然后包好;眼睛发红可涂红霉素眼膏,臀部发红可涂茉草油。

尿布要选用松软、吸水性好的旧棉布,要勤洗勤换,洗后最好在太阳下曝晒或定期用开水烫,防止红臀发生。

包新生儿时不可将四脚拉直,紧紧裹住。这种“受刑”的包裹方法既不利于新生儿发育,也不利于运动。上衣宜穿“和尚”服式,不可穿套衫。

尿布皮炎的预防

用尿布的婴儿经常会出现臀部和会阴部的皮肤发红、糜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尿布皮炎。新生儿更为多见。

尿布皮炎的发生原因主要是由于尿布洗换不勤,或者使用橡皮布、塑料膜、油布等不吸潮的材料包裹尿布,致使婴儿臀部的皮肤经常受湿热的刺激而发生皮肤炎症。另外,由于尿素被细菌分解,产生大量的氨,氨对皮肤有很大的刺激性。

尿布皮炎的早期表现只是在接触尿布的部位出现大片的皮肤发红、粗糙,如果这个时候能得到及时、得当的处理,皮炎很快可以消退。否则继续发展下去,可以出现斑丘疹、疮疹,严重的可能导致局部皮肤糜烂,甚至可以出现皮肤溃疡。

对于尿布皮炎应着重于预防。应该勤换尿布,避免潮湿的尿布长时间的接触皮肤,尿布应该用旧的细棉布制作,要有足够数量的尿布并保持清洁、干燥、柔软。换尿布时可以用无刺激性的爽身粉使皮肤保持干燥。此外,婴儿穿衣、盖被均不宜过多,衣服也不宜裹得过紧,室内的温度应该合适,这样可以降低湿和热对皮肤的刺激。

如果孩子的皮肤已经发生皮炎,切忌用热水和肥皂擦洗,因为热水和肥皂可以加重皮肤炎症。轻的尿布皮炎只需勤洗皮肤,保持局部皮肤干燥、清洁,一般2~3天就能治好。如果发生皮肤糜烂等现象,则应到医院治疗。

保护男婴生殖器

男婴的生殖器官与成年男子是有所不同的,不仅外形不一样,其内部结构和生理功能也有所不同。因此不能忽视对男婴生殖器的保护。

男婴的生殖器官也有大小差异,个头儿小不一定是病态,更不能给以雄性激素治疗。因为男婴体内雄性激素水平很低,到青春期才会增高,无故给以雄性激素刺激,无疑是“拔苗助长”,严重的会造成畸形发育。

男婴睾丸内产生精子和雄性激素的组织结构尚未发育完全,抗病能力也较弱,一旦遭受损伤,会影响成年后的生育能力。所以父母不要抱孩子到有物理辐射、放射线及有害化学物质等污染的地区去,并应预防各种微生物(如细菌)感染。

男婴阴茎包皮长而且外口较狭小,包皮内层的分泌物和尿液容易存在包皮内,使细菌在此处繁殖,发生感染。父母应经常为孩子清洗,将男婴包皮上翻,用清水冲洗龟头,以保持外阴卫生。排尿后若残留尿液,应捺干或洗净,并用专门的洗具,如盆、毛巾等。

一旦发现孩子患有睾丸炎、包皮龟头炎等生殖器疾病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诊治。 wd9lncrfxH/mzKxySLxHJ015qCzAz5DrJBcTmHfB8Ae3lETiOANwJXaGKH98mUp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