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文王问太公曰:“守土奈何?”
太公曰:“无疏其亲 (1) ,无怠其众,抚其左右,御其四旁。无借人国柄 (2) ,借人国柄,则失其权。无掘壑而附丘 (3) ,无舍本而治末。日中必彗 (4) ,操刀必割,执斧必伐。日中不彗,是谓失时;操刀不割,失利之期;执斧不伐 (5) ,贼人将来。涓涓 (6) 不塞,将为江河;荧荧 (7) 不救,炎炎奈何;两叶 (8) 不去,将用斧柯 (9) 。是故人君必从事于富,不富无以为仁,不施无以合亲。疏其亲则害,失其众则败。无借人利器 (10) ,借人利器,则为人所害,而不终其正也 (11) 。”
文王曰:“何谓仁义?”
太公曰:“敬其众,合其亲。敬其众则和,合其亲则喜,是谓仁义之纪 (12) 。无使人夺汝威,因其明,顺其常 (13) 。顺者任之以德,逆者绝之以力。敬之无疑,天下和服。”
【注释】
(1)亲:宗亲,即宗室亲族。
(2)国柄:国家的权柄。
(3)无掘壑而附丘:全句意思是不要损下益上。壑,深沟。附,增加。丘,土山。
(4)彗:通(㬩),曝晒。
(5)执斧不伐:执法不力。
(6)涓涓:水流细小。
(7)荧荧:火光微弱的样子。
(8)两叶:这里指树木萌芽时的两片嫩叶。
(9)斧柯:指斧头。柯,斧柄。
(10)利器:古以利器指国柄,即统御国家的权力。
(11)不终其正:指非正常死亡。
(12)纪:纲纪。
(13)因其明,顺其常:因其人心之明,顺其天道之常。
【译文】
文王问太公:“应该怎样守卫国土呢?”
太公回答说:“不能疏远九族宗亲,不能怠慢天下民众。安抚近邻,控制四方。治国的大权不可交给旁人。大权旁落,君主就会失去权柄。在用人上,不可损下而益上,在治理国家上,不可舍本而逐末。日正当中,要赶紧晒物;拿起刀子,就要动手宰割;持有利斧,就应当及时砍伐。日正当中而不晒物,就是失掉时机;拿刀不宰割,就是丧失良机;持斧不伐,树木就会被贼人偷砍。细小的水流,如果不加堵塞,就会泛滥成河;微弱的火花,如果不加扑灭,就会燃起熊熊的烈焰,该怎么办?刚刚萌芽的嫩叶,如果不加摘除,就会长成必须用斧头砍伐的大树。所以国君必须致力于富国之道。国不富就无法施行仁政,不施行仁政就无法团结宗亲。宗亲疏远则有害国家的统一,失去民心则必然导致国家的败亡。权力是国家的利器,不可托与他人。将国家的利器托与他人,自己就会被他人所害而身死国亡。”
文王又问:“什么是仁义呢?”
太公回答说:“所谓仁义,就是尊重民意,团结宗亲。尊重民意则上下和睦,团结宗亲则族人欢喜,这是施行仁义的准则。不要让人侵夺你的权威。处理政务要根据民心,顺乎天理。对于顺从你的人,要任用他并给他恩德;对于反对你的人,要用武力去消灭他。遵循上述原则而不疑惑,人民就会归顺并服从君主的统治了。”
【心得】
这篇文章主要是谈论守卫江山国土的谋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纯粹的军事问题,也不仅仅是派兵防守而已。基本方针是团结宗族,尊重民心,安抚邻国,控制四方;具体的方法是集中权柄,治本舍末,抓住机遇,富国利民;而根本的精神则是仁义,最高的境界则是“天下和服”。
宗族是封建宗法制度的上层基础,它们是分封各国的诸侯;百姓则是这个制度的下层基础。周王朝的中央权力就建筑在这两大基础之上;其统治地位的稳定就是整个社会和王朝的稳定。如果宗族不和,百姓离心,中央的权力就会失去控制,国土就会分裂,国家就处于危亡的边缘了。
那么怎样才能使宗族团结,百姓和服呢?姜太公认为要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是“富”,二是“仁”。他要求国君一方面要“从事于富”,一方面要“从事于仁义”,两者相比较,“富”是根本的东西,所谓“不富无以为仁”。实际上,姜太公是提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重,而“物质文明”则又是根本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