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到20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为建立从北非到印度的势力范围,而悍然三次出兵阿富汗,屡次发动侵略战争,在前后历经80年的反侵略战争中,阿富汗人民不仅取得了抗英战争的胜利,而且为世界其它国家的民族战争树立了榜样。
阿富汗是南亚西北端的一个内陆国家,东南接南亚次大陆,可下印度洋;西北邻中亚和西亚,能抵地中海。全国五分之四的面积为山地和高原,平均海拔3500多米的兴都库什山横陈境内,是中亚与南亚间的重大障碍。阿富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形,使其成为南亚与中亚和西亚的交通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19世纪初,英国殖民者为建立从北非到印度的势力范围带,把矛头指向了阿富汗。而野心勃勃的沙俄为南下印度洋,夺取暖洋出海口,也对阿富汗垂涎三尺。南北两大势力不断在阿富汗发生碰撞。英殖民者为与沙俄争夺对中亚地区的控制权,不惜三番五次出兵阿富汗,从1839年至1919年连续对阿发动了三次侵略战争,但在阿富汗人民的顽强抗击下,入侵者碰得头破血流,遭到惨败的可耻下场。兴都库什山成了英殖民者不可逾越的障碍。
第一次英阿战争发生于1839年。19世纪30年代,阿富汗经旷日持久的封建割据和内战,终于由多斯特·穆罕默德统一了全国。这时,已控制了大半个印度的英殖民者为把阿拉拉入其军事同盟,不断对阿进行间谍活动。沙俄也加紧对阿渗透,并骗取了阿统治者的信任,使阿倒向了沙俄。英随即以“俄国威胁”为幌子,加紧进行战争准备,决心出兵阿富汗,推翻阿亲俄政府,扶植傀儡政权。
1839年4月,英军3万多人经长途跋涉,先后到达奎达,而后越过霍贾克山口侵入阿富汗西南部;英军另一路强行穿越开伯尔山口,配合英军主力作战。阿军仅有1.5万人,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装备上都远不及英军。英军很快就攻占了坎大哈和加兹尼,兵临喀布尔城下。多斯特·穆罕默德向俄求援遭拒,只好逃到布哈拉避难,英国随即在喀布尔建立傀儡政权。为回击英国侵略军,阿富汗人民揭竿而起,展开抗英游击战争。各地游击队依托有利地形,灵活机动地打击敌人,袭击英军哨所,切断敌交通补给线,收复重要城镇。英军在阿游击队沉重打击下,士气低落,惶惶不可终日。
1841年11月2日,喀布尔爆发起义,各地游击队举行联合反攻,怒不可遏的喀布尔市民手执各种原始武器冲向预定目标。起义军英勇作战,势不可挡,当晚就占领了喀布尔全城。第二天起义军向城外的英军据点进攻,英殖民军惊呼“阿富汗全国居民都拿起武器反对我们了”。战至9日,起义军攻占了喀布尔至巴拉·喜萨尔要塞间的全部据点,后又击毙英国公使麦克诺顿,英军被迫同意从喀布尔撤军。英军残部及随行人员和家属1.6万人在向贾拉拉巴德撤退沿途,多次遭到起义军的伏击,最后只有一名身负重伤的军医跑回贾拉拉巴德,报告了英军全军覆没的消息。此后,抗英武装又包围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收复了加兹尼,英傀儡政权彻底垮台。
英殖民者不甘心失败,增强援军,首先解了贾拉拉巴德和坎大哈之围,尔后从东、南两个方向大举进攻喀布尔。1842年9月,阿军经浴血奋战,终因力量悬殊,主动撤离了喀布尔。英军重占喀布尔后烧杀抢掠,疯狂报复。但阿人民并没有屈服,抗英斗争更加高涨。英军惟恐再遭惨败,在救出人质后,慌忙于10月12日撤回印度。历时三年半的第一次英阿战争,使英殖民者损失了3万余人,耗资1.5亿英镑,结果以阿富汗人民大获全胜而告终。以后30多年英国殖民者未敢再向阿富汗发动侵略战争。
1879~1881年英殖民者又进行了第二次侵阿战争。19世纪70年代,英俄两国在阿富汗南北两翼不断进行侵略扩张,将边界向前推进直接与阿领土接壤,对阿构成新的直接威胁。阿为寻求庇护,接受了沙俄提出的包括出兵援阿等条款的条约草案,拒绝了英国使团来访。英殖民当局不能容忍阿与俄结盟,便以使团遭拒为借口出兵侵阿。1878年11月,英殖民军3.5万人分3路入侵阿富汗。阿统治者一心指望俄国援助,采取不抵抗政策,有意将5万人的军队分散在全国各地,企图让英军深入国境,迫使沙俄实现出兵援助的诺言。由于阿实行这一指导思想,使得阿军防守十分薄弱。南路殖民军向坎大哈推进,一路未遇抵抗,于1879年1月8日轻取该城;中路殖民军在派瓦尔山口受阻,后迂回阿军侧后迫其后撤;北路殖民军在开伯尔山口遭阿军炮火猛烈轰击前进受阻,但当夜阿军奉命撤退,殖民军顺利占领了贾拉拉巴德。阿大片国土沦丧,请求俄国出兵。但沙俄的战略重点在欧洲,不愿在阿与英国摊牌,因而拒绝出兵。阿富汗迫不得已于5月26日同英方签订了丧权辱国的《甘达马克条约》,阿成为英国的附属国。
《甘达马克条约》的签订激起阿国内一片义愤。9月8日,喀布尔爆发人民起义,愤怒的士兵和群众包围殖民者官邸,杀死了英国总督。喀布尔的人民起义点燃了全国抗英烈火,许多部族纷纷组织抗英游击队。在喀布尔市郊,不少农村妇女拿着铁锨、斧头、马刀参加抗英军作战,使侵略者每前进一步都付出惨重代价。10月12日,殖民军再度占领喀布尔,对爱国者和广大市民进行疯狂的报复。各地抗英武装以加兹尼为基地,对喀布尔形成包围,积极主动地打击敌人,并挫败了殖民军对加兹尼的进攻,给敌以重创。1880年7月27日,抗英军2.5万人在坎大哈附近与殖民军一个旅遭遇,打响了著名的迈万德会战。抗英军在兵力火力上均占优势,战斗开始后,抗英军首先以炮火压制敌两翼的炮兵和骑兵,掩护步兵前进。尔后步、骑兵紧密配合,乘势发起猛攻,打得殖民军溃不成军,只是援军赶到才免遭全歼。抗英军乘胜向坎大哈进军,喀布尔殖民军也被10万起义军包围,英殖民当局调来大量增援部队才把抗英军镇压下去。在阿人民的英勇抗击下,英殖民军到处挨打,四处碰壁,被迫同阿富汗统治者签订妥协性协定,同意阿内政自主,但外交受英控制。1881年4月,殖民军放弃了侵占阿富汗的打算,全部撤出阿富汗。
1919年爆发了第三次英阿战争。19世纪末,阿富汗国内安定,经济复苏,民族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牵制了英国很大力量;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国际国内形势对阿摆脱英国外交控制,争取彻底独立十分有利。1919年2月,阿改革派代表人物控制政权后,宣布阿富汗独立,不承认任何外国特权,并采取联苏抗英的政策。英殖民者拒不放弃它在阿享有的特权,在阿边境集结兵力,准备发动新的侵略战争。
5月3日,英军袭击开伯尔山口阿边防军,接着,英国侵略军3.4万人分为三路入侵阿富汗,主力在北线经开伯尔山口向贾拉拉巴德方向进攻,一部在南线向防守薄弱的坎大哈出击,另一部在科哈特地区取守势。阿军4万人分三路在开伯尔、加兹尼和坎大哈迎击敌人。英军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还拥有少量装甲车和作战飞机;而阿军训练很差,装备落后,刀、剑是主要兵器,为数不多的枪炮不但陈旧,而且弹药不足,英军在兵力兵器上占有绝对优势。尽管如此,阿富汗人民为独立自由而战,士气高昂,作战英勇,并得到了印阿边境少数民族起义军的大力支援,扭转了被动局面。5月6日,开伯尔方向阿军以3个步兵营攻占了敌巴格要塞,抢占了郎迪科塔尔要塞周围有利地形,但未乘敌兵力空虚之机攻下要塞,坐失战机。英军增援部队随即赶到,在皇家空军的支援下,夺回了巴格要塞,阿军且战且退。英军又集中轰炸了贾拉拉巴德和喀布尔,引起阿军和市民恐慌。英军正准备向贾拉拉巴德进攻时,得知阿军在中路主动出击,被迫分兵增援。加兹尼方向阿军行动迅速,5月19日进至边境重镇马敦,居高临下,迫敌后撤。随即抄小路直插塔尔城下,直接威胁敌设在科哈特的大本营,打乱了英军部署。阿军以炮火猛轰塔尔城,但由于步炮协同不利,未能攻下该城。英援军赶到后,阿军为保存实力,主动撤出战斗。南线阿军取守势,在优势之敌进攻面前,顽强坚守,给敌以重大杀伤,迫其停止进攻。阿军的英勇抗击和印度解放运动的高涨,使英侵略军处境困难,被迫放弃了继续作战的计划。6月3日,双方停火,进行谈判。1921年11月22日,英阿签订和约,英国承认阿富汗独立。至此,阿富汗人民抗英战争取得了彻底胜利。
1839—1919年间,阿富汗进行的3次抗英战争是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的正义战争。在这次战争中,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居然一次又一次地被一个弱小落后的国家所击败,在世界历史上实属罕见。它雄辩地证明,任何强国要想以武力征服一个生命力旺盛,民族意识强烈,反抗精神顽强的民族,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它也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树立了榜样。
从英国殖民者方面看,其不惜三番五次出兵一个贫穷的山地国家,企图将其纳入自己的势力范围,是出于与沙俄争夺对中亚控制权的战略需要。
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历时两年的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华民族由此开始了血与火相交织的屈辱的近代史,老大的东方帝国自此成了帝国主义列强们争夺与厮杀的场所。
自18世纪初,英国开始向中国输入鸦片,输入量与日俱增,至鸦片战争前夕,已达每年4万余箱,清政府虽然多次发布禁烟诏令,但政治的昏暗和吏治的腐败,使这些禁令形同虚设。一些贪官污吏反而与鸦片贩子相互勾结,视禁烟为利薮,使得烟毒日益肆虐,大量的鸦片以走私的方式进入中国,不仅迅速使中国的对英贸易由出超变为入超,大量白银因之外流,而且带来了无尽的病患。
为了禁止英国向中国输入鸦片,1838年9月,道光皇帝诏林则徐入京,商讨禁烟事宜。12月,委任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查禁鸦片,一场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开始了。
1839年3月,林则徐到达广州,他与两广总督邓廷桢、水师提督关天培等人一起与外国鸦片贩子坚决斗争,粉碎了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乔治·义律破坏禁烟的阴谋,迫使以英商为主的鸦片贩子缴出鸦片230余斤,取得了禁烟运动的初胜。6月3日至25日,林则徐遵旨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一壮举打击了英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虎门销烟后,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加强战守,数次击退英军的武装挑衅。
遭到沉重打击的英国侵略者不甘心失败,决计发动对华战争,以武力保护罪恶的鸦片贸易,打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乔治·义律为全权代表,乔治·义律为副代表,派出了由48艘战舰和4000士兵组成的“东方远征军”,正式发动了侵华战争。
1840年6月,英军到达广东海面,鸦片战争的序幕正式揭开。由于广州守备严密,侵略者无隙可乘,遂沿海北上,进攻厦门,遭到清军的抵抗,7月,英国继续北犯,攻占定海。8月,英舰驶抵天津白河口外,向清政府递交照会,提出了鸦片贸易合法化、割让沿海一处岛屿、赔偿军费和“烟价”的无理要求。定海的陷落与英军兵临天津城下,使道光皇帝惊慌失措,抵抗的信心发生了动摇,朝中的妥协派人物琦善、穆彰阿等人趁机离间道光皇帝对林则徐的信任,诬称战端肇开是林则徐措置失当所致。在妥协势力的蛊惑下,道光派琦善与英军谈判,允诺惩治林则徐,赔偿烟价,要求侵略者退回广东,听侯钦差大臣“秉公查办”,企图以小失换取太平,消解衅端。9月,道光皇帝任命琦善为钦差大臣,南下广州与英军谈判,同时以“办理不善、误国病民”的罪名将林则徐与邓廷桢革职。
1840年11月底,琦善来到广州。他被英军的坚船利炮所吓倒,竟然主动撤防,裁减水师,解散水勇,镇压广州群众的抗英斗争,以表示妥协的“诚意”。在谈判中也步步退让。为了迫使琦善彻底屈服,英军于1841年1月7日突然攻陷珠江口的大角、沙角两炮台。25日,琦善与义律擅自议定了《穿鼻草约》,私许割让香港,开放广州,赔款600万两。
琦善南下后,道光皇帝原以为英人很快就可“就抚”,但事实完全出乎他的意料。随着谈判中英方态度越来越蛮横,道光皇帝又转抚为战,几次指示琦善“相机剿办”,但琦善置之不理。1841年1月底,大角、沙角失陷的奏报到京,道光谕告中外,委对侵略者“痛加剿洗”,任命皇侄、御前大臣奕山为靖逆将军,率军赶赴广州抵抗英军,不久,又下令将琦善革职拿问。此时,英军觉察到清政府意向的变化,先发制人,于2月26日攻陷虎门炮台,水师提督关天培率守军死战,壮烈殉国。
1841年4月,奕山到达广州。他本是纨绔子弟,毫不知兵。到广州后,奕山盲目浪战,企图侥幸取胜。于5月21日进攻英军,结果一败涂地。英军兵临广州城下,奕山竟挂白旗乞和。27日,与英军订立《广州和约》,允缴赎城费600万元,清军退驻广州城外60里外,为了掩盖兵败投降、纳贿求和的丑行,奕山竟饰败为胜,上奏称英人乞抚恳恩。道光皇帝也自欺欺人,下令批准《广州和约》,命各省裁撤防兵。
1841年4月,英国政府收到义律关于《穿鼻草约》的报告,认为义律向中国索要太少,未达到预定目标,遂决定改换璞鼎查为全权代表,增派军队,扩大对华战争,8月,璞鼎查到达广州,率英军北犯,一路烧杀掠抢。至10月,相继攻占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重镇。清政府被迫组织抵抗,道光皇帝任命奕经为扬威将军,率军赴浙东应敌。但奕经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贵族。他到达浙江后,竟以梦兆来确定反攻的战机,在准备不足,敌情不明的情况下仓促出击,结果大败而归。
与清军的节节败退毫无斗志相反,中国人民群众表现出了高昂的反侵略斗争精神,侵略者所到之处,各阶层的爱国民众自发地组织起来打击侵略者。《广州和约》签订后,广州三元里一带的乡农曾将前来骚扰的英军打得落花流水;浙东一带的民间抗英团体黑水党采取分散袭击的方法打击敌人,使英军心惊胆战;台湾军民英勇抗击英军的数次进攻,击毙和俘获侵略者160多人,使英军攻占台湾的图谋成为泡影。但是,这些斗争不仅得不到清政府的支持,甚至遭到清政府的镇压,无法改变战争的局面。
浙东战役失败后,清政府完全丧失了抵抗的信心,妥协派极力鼓吹对英投降,1842年4月,道光任命妥协派官员耆英为杭州将军,又加钦差大臣头衔与另一妥协派官员伊里布赴浙江向英军求和。英军为迫使清政府接受全部侵略要求,暂对清政府的妥协表示不予理睬,全力攻入长江。5月,乍浦失守;6月,长江口的吴淞炮台被攻占,清军守将陈化成捐躯;7月,镇江陷落;8月初,英舰进入南京下关江面。在侵略者炮轰南京的威胁之下,匆忙赶到的清政府议和代表耆英与伊里布全部接受了英军提出的投降条款,8月29日,与英军订立了《中英南京条约》。《南京条约》标志着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的结束。英国以28艘军舰、1.5万人的兵力,从遥远的欧洲跑到亚洲来,把中国打败了。清军没有组织过一次大的战役,没有进行过一次战略决战。
在中国乃至人类的编年史上,1840年的鸦片战争都是一个重要的界碑。英国侵略者出于对外扩张的野心,用重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开始了强盗般的掠夺,中国也由此开始了她屈辱的近代史,开始步入世界历史发展的序列。
然而,鸦片战争所开启的并非完全是历史的倒退,沉沦的苦难也孕育着前进的契机。中国在鸦片战争中的失败,使得部分中国人从“天朝”至善至美的幻梦中惊醒。他们看到了“天朝”的衰朽与西方世界的先进,从而萌发了了解西方和学习西方的思想,开始探索新的道路。以林则徐,魏湖为代表的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提出了“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光辉命题,他们介绍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与地理、宣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长处,抵御侵略。他们的主张,虽不为当时的统治者所接受,却启迪了后人,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大国的近代化历程由此发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