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1898年,古巴人民进行了一场持续30年之久的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史称古巴30年解放战争。1898年1月,正当古巴解放军收复了2/3以上的国土,在胜利即将到来之时,美国悍然派军舰进犯古巴,正式介入古巴战争,使古巴解放战争变成美国征服殖民地的战争。古巴解放战争的结局,向世人揭示了美国积极向外扩张的态势,也标志着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进入一个新时期。
古巴岛战略意义十分重要,是欧洲列强肆意掠夺的重点对象。16世纪初,古巴沦为西班牙殖民地,自此,延续近3个世纪的古巴反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战争连绵不断。殖民地国家与宗主国之间的斗争长时间的反复较量,19世纪末叶进入高潮,在古巴全岛掀起反殖民统治、争民族独立的解放战争。
战争第一阶段(1868~1878年),“十年战争”。1867年8月,古巴爱国者代表在东方省秘密集会,共商独立解放大计,决定1868年12月24日起事。但他们的活动被西班牙殖民当局察觉,东方省巴亚莫市律师塞斯佩德斯为代表的爱国者决定提前行动。
1868年10月10日清晨,塞斯佩德斯等人在东方省亚拉小镇附近的“德马哈瓜”甘蔗园起事,计划首先攻占该镇。11日黎明,起义部队向亚拉镇进发,途中与小股殖民军遭遇,起义部队溃散。13日,重新聚集的起义部队在东方省巴亚莫、圣地亚哥等地打响,呈燎原之势。18日,攻打重镇巴亚莫。20日,守军投降,该镇被攻克。爱国者“古巴岛革命委员会”宣布成立临时政府,塞斯佩德斯任主席、起义军总司令。巴亚莫为自由古巴的首都。
东方省起义成功,带动全岛各地。10月底至11月初,拉斯维加斯等地爱国者积极准备起事,解放战争有从东向西扩展之势。殖民当局决定先镇压各地起义军,孤立东方省,遏制战火向西蔓延。11月下旬,殖民军开始反扑,夺占爱国者攻占的市镇,起义军被撤至农村,起义遭挫折。1869年1月15日,巴亚莫市失守。东方省失利后,起义军在卡马圭省重新活跃。1869年2月,拉斯维加斯省起义军拿起武器,攻打殖民军,恢复卡马圭省邻近的东部地区。为彻底消灭起义军,殖民当局实施“绝灭战”,企图逐一歼灭之。
1869年4月,临时政府召开制宪会议,通过第一部宪法,成立共和国,选举塞斯佩德斯为总统。针对殖民当局的策略,共和国军政当局决定分散作战,扩大活动范围,迫使敌分散兵力;开展游击战,在运动中打击敌人;尽力将战争向西扩展。迫于殖民当局的追剿,起义军被迫转入丛林、山区,分散活动。经过1871年的交战,起义军分散出击,严重打乱了殖民当局的战略部署。1871-1873年,起义军在各地开展游击活动,四处反击殖民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战至1874年2月,塞斯佩德斯在作战中阵亡,新总统西斯内罗斯重新部署作战计划,解放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
1875年1月初,起义军挥师西进,突入拉斯维加斯省,与当地起义军会合,作战连连告捷。4月初,东方省起义军内部骚乱,共和国一时陷入政治和军事危机。1876年3月29日,议会重新控制局势。11月初,殖民当局增派援军,实施扫荡作战,解放战争进入退却阶段。1877年4月初,殖民当局乘起义军内乱之际,兵分4路进逼卡马圭省,力求全歼起义军。待初步控制卡马圭省后,转而进入东方省作战。双方激战,起义军损失惨重。10月31日,共和国总统被俘。12月中旬,议会决定与殖民当局议和。1878年2月8日,议会解散,10日,起义军决定放下武器,部分继续战斗,战至5月,被迫离开古巴。“十年战争”结束。
战争第二阶段(1878~1895年),革命力量重新聚积。“十年战争”虽然停息,但古巴人民的解放斗争从未休止。战斗中心移至古巴境外。1879年,流亡到美国的起义军领袖在纽约组织“古巴革命委员会”积极筹措资金,购买武器弹药,号召国内爱国者拿起武器,继续战斗。8月下旬,留在岛内的爱国者在东方省和拉斯维加斯省重新拿起武器,投入战斗。以何塞·马蒂为代表的哈瓦那爱国者成立“秘密革命委员会”,支援起义军战斗。9月17日,马蒂等人被捕,被放逐到西班牙。1880年1月,马蒂离开西班牙到美国纽约,参加“古巴革命委员会”工作。此外,19世纪80-90年代初,侨居国外的爱国者也四处活动,广泛进行革命宣传活动,募集资金,指导侨民建立统一组织。
1892年4月10日,“古巴革命党”建立,标志古巴解放战争进入一个有统一的政治领导和组织保证的新阶段。1894年底,古巴岛内外爱国力量完成组织协调工作,岛外爱国者决定回国发动起义。1895年1月底,“古巴革命党”决定于2月下旬某一天发动全岛总起义。
战争第三阶段(1895~1898年),第二次独立战争,即决战阶段。1895年2月24日,岛内外各地爱国组织协商后决定起事。2月26日,东部和西部起义开始。东方省起义发展迅速,西部起义受挫。4月,马蒂等人回国。5月5日,马蒂等人共商破敌计策,决定成立临时政府,发动群众,扩充队伍。解放军在广大人民支持下,连战皆捷,逼使敌军龟缩中心市镇。5月19日,双河口一仗,马蒂不幸中弹阵亡。马蒂牺牲后,起义军其他领导人在各省开展游击战,很快打开了局面。9月中旬,临时政府在卡马圭省召开制宪会议,宣告古巴独立,成立共和国。
古巴共和国政府成立后,解放军决定实施“西征”战略,将解放战争推向全国。1895年10-12月,解放战争进展顺利。1896年1月10日,解放军进抵哈瓦那,22日,进抵古巴岛最西端的曼图亚镇。“西征”任务胜利完成。解放战争战火波及全岛,殖民军龟缩到少数中心市镇。
西班牙殖民当局为挽回败局,采取搜捕爱国政党领袖和镇压、清剿政策。解放军变换策略,采取分散活动的游击战战法,能打则打,打不过则走,敌军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战至1897年8月,西班牙政府被迫与解放军议和,11月,西班牙殖民当局宣布古巴“自治”,但以岛上主权仍归西班牙为筹码。解放军拒绝实行“自治”,下令继续战斗。1898年1月,古巴解放军已收复2/3以上的国土,胜利即将到来。此时,美国借口保护其侨民的生命、财产安全,1月12日,悍然派军舰进犯古巴。4月28日,美国政府向西班牙宣战,正式介入古巴战争,使古巴解放战争变成美国征服殖民地的战争。
古巴30年解放战争多姿多彩、波澜壮阔。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西班牙与美国及欧洲列强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古巴解放战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19世纪末叶的古巴解放战争受国际政治因素和军事因素的制约。“十年战争”由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与殖民当局的妥协而失败,当1898年初,解放战争胜利在望时,美国政府出兵介入,使古巴解放战争变成美国征服殖民地的战争,实际是独而不“立”,换了一个宗主国。古巴解放战争的结局,向世人揭示了美国积极向外扩张的态势,也标志古巴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进入一个新时期。
1870~1871年发生的普法战争,历时一年,它是普鲁士和法国为了争夺欧洲霸权而进行的一场规模巨大、影响深远的战争。战争以法兰西第二帝国的垮台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终,而普鲁士则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建立了德意志帝国。
1866年普奥战争后,法国和普鲁士都加紧战争准备。两国的统治集团各有自己的卑鄙打算。拿破仑三世力图阻止德意志的统一,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势力,同时妄图通过对外战争,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普鲁士的俾斯麦则企图通过王朝战争,自上而下地完成德意志的统一,进而扩张领土,占领法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870年7月,西班牙敦请普王威廉一世之亲属利奥波德亲王继承西班牙王位,法国强烈反对,于是西班牙王位继承问题成为普法战争爆发的导火线。
法国和普鲁士的统治者都想发动战争,俾斯麦的挑衅行为加速了战争的爆发。1870年7月19日,法国向普鲁士宣战。法国计划争取先机,集中兵力迅速越过国界,向法兰克福方向突进,切断南北德意志之联系,迫使南德意志诸邦保持中立,合力击败普鲁士。但实际上法军动员和集结缓慢,到7月底才集结于边境8个军约22万人,8月初编为两个军团,分别由M·麦克·马洪元帅和A·F·巴赞元帅率领,且后勤供应极差,部队缺少帐篷、水壶、行军锅和其他装具,肉食是腐烂的,面包常常是发霉的。普军总司令是普王威廉一世,总参谋长为H·K·毛奇。普鲁士则计划集中优势兵力,进攻阿尔萨斯和洛林,力图将法军主力歼灭于普法边境地区或将其赶至法国北方,继而进攻巴黎。普军动员计划周密,采用铁路运输部队。至7月底,已于边境集结3个军团,约47万人,且装备齐全。8月2日,法军在萨尔布吕肯地区首先向普军发动进攻,但并无有力的作战行动。普军于8月4日转入进攻,越过国境。法军在边境地区不利的阵地上迎击普军的进攻,在维桑堡会战(8月4日)、沃尔特会战(8月6日)和斯比克伦会战(8月6日)中一再失利。巴赞犹豫不决,时而决心退向沙隆与M·麦克·马洪会合,时而决心在梅斯防御。当最后决定向沙隆撤退时,已丧失时机,普军已逼近。
经过8月14日的马尔斯拉图尔会战和8月18日的格拉沃洛特—圣普里瓦会战,巴赞军团被普军第1、第2军团合围于梅斯。麦克·马洪率军退往沙隆。他原准备诱敌深入,在巴黎城下与普军决战。但是,帝国政府担心继续退却会在国内引起动荡或革命,令其前往解救巴赞。于是麦克·马洪于8月22日率军从兰斯出发前往梅斯。此时从柏林传来一则假消息,说除围攻梅斯的部队外,普军决心全部向巴黎挺进。实际上普军第3军团仍在继续追击麦克·马洪的部队,它向右实施了一次大胆的迂回,协同新编成的第4军团将麦克·马洪率领的法军连同当时随军的拿破仑三世一起围困于色当。
9月1日,两军在色当决战,法军大败。9月2日,法皇拿破仑三世、麦克·马洪元帅及39名将军率8.6万余名法军在色当向普军投降。9月4日,巴黎爆发革命,推翻法兰西第二帝国,成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组成以特罗胥将军为首的“国防政府”。至此,德国民族统一的障碍已消除,但普鲁士当局决心将战争继续下去,派兵向巴黎进军。从此,普鲁士所进行的战争已从防御性战争转变为侵略性掠夺战争。9月19日,普军包围巴黎。巴黎的工人阶级奋起抗敌,国防政府则阴谋策划投降。10月27日,巴赞元帅交出麦茨要塞和17万法军,法国处境更加困难。法国人民在各地展开游击活动;新成立的北方军团和卢瓦尔军团在法国北部和南部继续抵抗;意大利民族英雄G·加里波第带领志愿部队同法国人民一起抗击普军。但资产阶级政府继续执行卖国政策,于1871年1月28日同德意志帝国签订全面停战协定。5月10日正式签订《法兰克福和约》。根据和约,法国必须缴付50亿法郎赔款,割让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一部分给德国。普法战争至此正式结束。
普法战争以法兰西帝国的崩溃和法国资产阶级政府的投降而告终。普法战争实际上导致了两件大事:一是德意志得以统一,1871年1月18日,普王在凡尔赛即位为德意志帝国皇帝,代表一种新型的帝国力量宣告产生;二是巴黎公社在战火中酝酿和诞生,代表先进的无产阶级力量开始走向历史舞台。欧洲大陆的局势随之发生巨大变化,德法两国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成为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因素之一。巴黎公社的成立具有开天辟地的意义。它标志着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诞生了。公社革命的重要经验是无产阶级不仅以暴力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而且以掌权阶级的身份创造了新的组织形式。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公社的历史经验给全世界无产者指明了解放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