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有位叫司马徽的高士对刘备说:“这一带有卧龙、风雏两人,谁能请到其中一位,即可平定天下。”
司马徽把孔明比做卧龙,把庞统比做风雏,这是传统的比喻手法,是对能人的最高评价。
后来,徐庶当了刘备的谋士,他向刘备推荐诸葛亮,说诸葛亮这条卧龙在隆中,不容易得到。
张飞性格火爆,一听“不易得到”的话就说:“我去隆中把孔明捉来。”刘备说:“不得无礼,孔明乃卧龙,岂能‘捉’他?”关羽说:“我去把他叫来就是了。”徐庶道:“这样的人不是随便能叫来的。”刘备道:“我一定要把先生请来谋事。”徐庶道:“只有一请再请才有可能请他出山!”
这里,张飞用一“捉”字,与张飞的性格相符,既粗鲁又无礼。关公比张飞稍懂礼貌,用了个“叫”字,但却缺少诚意,其效果绝对不佳。刘备懂得修辞的“敬谦”,用了个“请”字,这是得体的,但未必能“请”到诸葛亮。而徐庶用了三个“请”字,体现了“请”的诚意,而刘备后来“三顾茅庐”,就是用“一请再请”的方法,终于得到了孔明。
刘备请出孔明后,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他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请出孔明,如鱼得水。”
这个比喻是符合实际的,孔明是水,刘备是鱼,鱼没水则难以生存。但张飞不觉得孔明重要。当刘备派他去打仗时,他便说丁句气话:“你还是派水去打仗吧!”
张飞对“水”一肚子火气,才用“返射”辞格表示不满,然而“水”是一定能制服火的。可见,把孔明借喻为“水”是非常恰当的。
孔明未出山之前是一条卧龙,是藏而未露的龙,是别人不能比的天才。
有一天,卧龙先生忽然对石广元、徐庶等人说:“你们三人官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忙问:“那么,你呢?”卧龙只是微笑,不作回答。
诸葛亮笑而不言,用身体语言表达自己的志向,那么他是什么志向呢?诸葛亮不说话,但却等于说了话,他不以当刺史、郡守为目标,至于做什么更大的官,尽在“笑而不言”之中。这是零语言的“歇后”“暗示”修辞。
果然,诸葛亮后来当了丞相。
诸葛亮后来设空城计,司马懿笑了,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从不冒险,今日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撤兵!”
诸葛亮坐在城门上,摇着鹅毛扇,又是一切都在不言中,他用身体语言设下了疑点,司马懿惑于疑似,中了计。
这是接近修辞的“疑似”手法,又是孔明的作战手段。与此相同的是“草船借箭”,这是真真假假的“疑似”。古人云:“人之所以大迷惑者,必物之相似也。”孔明利用“疑似之迹”设计迷惑敌人,取得了胜利。但此计不能老用,用多了,必被识破。孔明是中国最具智慧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