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叱石成羊

葛洪《神仙传》

黄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土见其良谨,便将至金华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复念家。其兄初起,入山索初平,历年不能得见。后在市中,有道士善卜,乃问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今四十余年,不知死生所在,愿道君为占之。”道士曰:“金华山中有一牧羊儿,姓黄名初平,是卿弟非耶?”初起闻之惊喜,即随道士去寻求,果得相见。兄弟悲喜,因问弟曰:“羊皆何在?”初平曰:“羊近在山东。”初起往视,了不见羊,但见白石无数,还谓初平曰:“山东无羊也。”初平曰:“羊在耳,但兄自不见之。”初平便乃俱往看之,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变为羊,数万头。初起曰:“弟独得神通如此,吾可学否?”初平曰:“唯好道便得耳。”初起便弃妻子,留就初平,共服松脂茯苓。至五千日,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无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还乡里,诸亲死亡略尽,乃复还去,临去以方授南伯逢。易姓为赤,初平改字为赤松子,初起改字为鲁班。其后传服此药而得仙者,数十人焉。

【赏析】

这里讲的是一个道家修炼故事。丹溪牧羊人黄初平(又作皇初平),民间称为“黄大仙”,东晋金华丹溪人(今金华兰溪),自幼家贫,进山修道,成仙后与家兄重逢,其兄见道术如此神奇,便从弟学道,从此亦不食人间烟火,仅服食松籽茯苓。久而久之,兄弟俩均成仙,合称为二黄君(或作二皇君)。度兄成仙东山叱石成羊的故事。其中“叱石成羊最为生动传神,脍炙人口。相别四十余年,初起问及当年羊群的下落,初平指着满山白石,呼喝指挥,足有数万头之多。”这是一个古老、美丽、浪漫的民间传说,最早记录此事的是葛洪的《神仙传》,而后唐孟松年的《仙苑编珠》、宋乐史《太平寰宇记》、宋倪守约的《赤松山志》都载有牧羊儿叱石成羊的故事。“叱石咸羊”的典故,历来都受到文学艺术家的传颂而千古流芳,成为经久不衰的文艺创作题材。李白《古风》:“金华牧羊儿,乃是紫烟客。我愿从之游,来去发已白。”苏东坡《卧羊山诗》:“先生养生如牧羊,放之无何有之乡。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留下过《牧羊儿土鼓》:“群羊朝牧逼山坡,松下常吟乐道歌。土鼓枹时山鬼听,石泉濯处涧鸥和。金华谁识仙机密,兰渚何知道术多。岁久市中终得信,叱羊洞口白云过。”清人赵翼诗云:“初平叱石仙踪在,安得相寻醉碧筒。”历代画家也喜用“叱石成羊”为创作题材,风格各异,精彩纷呈。据北宋《宣和画谱》载,东晋著名人物画家顾恺之曾作过《黄初平牧羊图》。明代文人胡应麟也画过《黄初平叱石成羊图》,清末著名人物画家苏六朋、任熊、任伯年等都精心作过《黄初平叱石成羊图》。花鸟山水画家也同样为“叱石成羊”喝彩,我国近代著名花鸟画家王梦白,曾画过《羊》图,并题诗云:“岁月蹉跎如梦眠,那知梦里已变迁。金华山上寻仙迹,叱石成羊又一年。”

中国是神仙的国度,仙人在中国为最受崇拜者,羊在我国是财富的象征,羊、祥谐音,因而羊是吉祥之物。仙人把石头变成羊,显然与点石成金同义。这种神奇之功正是中国老百姓所尊崇所向往和企盼的。或许“叱石成羊”会因人而异,给人留下更多的回味思索与寄托。 CBPYp2HZNUEYC3mEuq/MW/w2e/8O917veMptVF/TWBEX+6uDmyUGN27BGjbYW3w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