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夫军国之弊,有五害 (1) 焉:一曰结党 (2) 相连,毁谮 (3) 贤良;二曰侈其衣服,异其冠带 (4) ;三曰虚夸妖术,诡言神道 (5) ;四曰专察是非,私以动 (6) 众;五曰伺候 (7) 得失,阴结 (8) 敌人。此所谓奸伪悖德 (9) 之人,可远而不可亲也。
【注释】
(1)害:祸患、弊端。
(2)结党:集合小团体。
(3)谮:诬陷、中伤。
(4)冠带:帽子和衣带。
(5)虚夸妖术,诡言神道:虚夸,胡乱夸耀。诡言,怪诞的言论。
(6)动:运用言语扰乱、迷惑。
(7)伺候:等待、观察。
(8)阴结:私下勾结。
(9)奸伪悖德:虚伪奸诈、败坏德行者。
【译文】
军队和国家容易出现的弊端,主要有5种:一是集结成党营私勾结、毁谤诬陷忠孝贤良;二是衣着极尽奢华、奇异,不遵循常理;三是虚夸邪术,四处散布荒诞的方术;四是一心打探是非,暗地里以此来迷惑众人;五是窥伺成败得失,私下勾结敌人。这就是所说的虚伪奸诈、败坏德行的小人,要疏远而不可亲近他们。
【心得】
攘外必先安内,国家实力的衰弱和军队战斗力的丧失往往从其内部开始。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魏国大将、新城太守孟达在金城、新城、上庸三处起兵,以策应蜀军。魏将司马懿得到密报后,他左思右虑:是奉天子命亲拒蜀兵,还是先擒孟达。他凭多年的征战经验敏锐地想到,内不安,外患不能除。如不消灭孟达,必然造成内外夹攻,惨遭失败的局面。于是选择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决策,率军日夜兼程去攻打孟达。孟达战败而死,为魏军在前线抗击蜀军入侵解除后顾之忧。诸葛亮看到孟达已死,魏国军民又团结一致,再加上军事要地街亭失守,不得不退回汉中。
在此,诸葛亮明确地指出危害国家和军队的5种弊端,即:结党陷害忠良,使国家丧失栋梁之才;追求豪华奢侈的生活,对事关国家存亡的大事漠不关心;迷信和传播邪术,使民众失去判断力;搬弄是非、迷惑众人,从而动摇军心;勾结敌人,陷国家于危险境地。如果不彻底根除这五种弊端,将会对国家带来巨大损害。因此,诸葛亮认为,国家要兴旺,军队要强大,首先要除去弊端,正本清源。
崇祯元年,以忠贞爱国、英勇善战著称的袁崇焕受到重用,奉命收拾一败涂地的关外战局。当时,后金军队节节胜利,明军早已兵疲将弱,无力扭转战局。但清太宗皇太极想尽快结束双方的对峙,于是决定利用崇祯皇帝多疑的性格除掉明朝这员大将。由于后金大军避开明军重兵把守的宁锦防线,从蒙古绕道奔袭北京,从山海关以西长城的缺口处驰入关内,一路势如破竹,夺下众多边城。袁崇焕听说后金大军已杀入关内,心急如焚,率军星夜回援,在北京城下拼死血战3个时辰,杀后金兵上千。谁知此时城里正盛传遥言,说袁崇焕私通后金,将敌人引到城下,意欲图谋不轨等等,种种传言引起了崇祯对袁崇焕的怀疑。
皇太极听到消息后,决定再次利用崇祯的疑心,而置袁崇焕于死地。他派出看管敌方俘虏的2名将领,在靠近被俘的明朝管马太监杨春的牢房耳语道:“今天撤兵是大汗的计策。袁巡抚有密约,此事可以马上成功。”太监杨春假装睡着,却将两个人的对话牢牢记住。过了两天,杨春竟从严密的看守中逃脱,跑回宫去将此事当面密告崇祯。崇祯联想到袁崇焕秘密与后金和议的谣言,对此一情报毫不怀疑,于是下令将袁召入宫内逮捕,终致自毁长城。
袁崇焕之死,表面上是皇太极利用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生性多疑的特点来传播谣言,甚至利用太监传递假情报,使其“离间计”得以成功。但究其根本,乃崇祯宠信宦官,听信谣言而杀害忠良,以致于被皇太极玩弄于股掌之上,尚不自悟。这就是皇太极的“离间计”能如此轻易成功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在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