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十二 出师

【原文】

古者国有危难,君简 (1) 贤能而任之,斋三日,入太庙,南面而立;将北面,太师进钺 (2) 于君。君持钺柄以授将,曰:“从此至军,将军其裁之。”复命曰:“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退。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 (3) 而违众,勿恃功能而失忠信。士未坐,勿坐;士未食,勿食;同寒暑,等劳逸,齐甘苦,均危患。如此则士必尽死,敌必可亡。”将受词,凿凶门 (4) ,引军而出。君送之,跪而推毂 (5) ,曰:“进退惟时,军中事不由君命,皆由将出。”若此,则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敌于前,无主于后。是以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故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扬名于后世,福流于子孙矣。

【注释】

(1)简:同“拣”,选拔。

(2)钺:斧钺,象征权力。由君王授予将领,使之握有生杀大权。

(3)独见:独断独行。

(4)凶门:北出门也。古代将军出阵时,从北门出发,并以丧礼处之,以示必死的决心。故后称北门谓之“凶门”。

(5)毂:车轮子。

【译文】

古代在国家危难之秋,国君就选拔有品德才干的人担任将领,来保家卫国。并于出师之前,举行受命仪式。君王在斋戒3日后,进入大庙祝祷,其面南而立,将领则面向北方,太师把象征权力的斧钺献于君主。君主将钺柄授予将领,说:“从现在起,军队就由将军全权指挥了。”并训诫将领:“作战时,见敌人薄弱就加紧进攻,见敌人强大就全身撤退。不要因为位高权重而看轻他人,也不要独断独行而违背众人的意愿,更不要自恃战功而失去忠诚信义。士卒没有安顿下来、没有饱食,自己不可先行休息、进食,要与士卒们同受寒冷炎热、同享辛勤安逸、同甘苦、共患难。如此一来,士卒们必定竭力效忠,敌人一定可以灭亡。”将领接受命令后,就开凿“凶门”,率军出发。君主送行,半跪在地上,推着车轮说:“前进或后退只要符合时机,军中的全部事情不由君主决定,全听凭将领指挥。”经此仪式后,军队在外就不受天文、地理和君王的牵制。所以,才智之士能竭尽其谋,勇猛之士能竭尽其力,如此一来,当然对外能决胜千里,对内能建立功勋,从而扬名立万,福荫子孙后代。

【心得】

作战贵在准备,打“无准备之战”乃兵家之大忌。诸葛亮认为,出师之前必须作好3种准备:首先是战前准备,即授予将帅兵权,让士兵知道将帅具有绝对的权威,从而使“智者为之虑,勇者为之斗”,唯有如此,将帅才能指挥自如。其次,制定具体战术指导,诸葛亮在此提出“敌强我退,敌弱我打,进退唯时,不由军命”的作战方针。最后,诸葛亮认为,为将应当不因身居高位而轻慢属下、低估敌人,不恃才傲物而违众悖群,应与将士同甘共苦,并身先士卒、礼贤下士。此外,主将还要树立绝对权威,使大家信服。只有这样才能“战胜于外,功成于内”。

公元227年,魏国的新城太守孟达秘密联络蜀国,准备起兵反魏。他在给诸葛亮的信中说:“司马懿得知我要反魏,肯定会亲率大军来与我作战。但司马懿未经魏主的同意,是不敢贸然调动部队的。从司马懿的宛城到魏主的洛阳,往返1600余里,要走半个多月;从宛城到我所驻扎的上庸城,有1200里,也要走10多天。所以,我有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做好充分准备。等司马懿的大军来到,这里早已经沟深栅固了!”然而,司马懿却一反惯例。他听说孟达起兵,立即下令:“赶赴上庸,讨伐叛军!”手下将领提醒他说:“未经朝廷允许,就擅自发兵征讨,恐怕不妥吧?”司马懿却说:“事急从权,顾不得这么多了!”于是兵分8路,昼夜兼程赶赴上庸,才8天时间,司马懿大军已经赶抵上庸城下。此时的孟达还以为司马懿的兵马尚未动身呢!直到发现曹魏大军已到城下,才暗自心惊。防御工事未及整备的上庸城,在魏军优势兵力的威胁之下,顿时军心涣散。孟达的外甥邓贤和部将李辅等开门迎魏军入城,孟达被杀,而手下1万人马也都成了俘虏。

行军打仗,必须有绝对的权力才能调动军队。司马懿正是因为拥有绝对的兵权,才能在未经魏王许可的情况下独断出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军中事不由君命,命由将出”的重要性。 oeYW40zF3gjSbRikJeuLREaWJkPIZYa3Sd6LNwZWy/yauhaAYJ05apa6nQS1VDab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