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九 将刚

【原文】

善将者,其刚不可折 (1) ,其柔不可卷,故以弱制强,以柔制刚。纯柔纯弱,其势必削 (2) ;纯刚纯强,其势必亡 (3) ;不柔不刚,合道之常。

【注释】

(1)刚不可折:折,折断。此句谓为将须意志刚毅,但不能固执。

(2)纯柔纯弱,其势必削:一味地柔弱必会减损气势。

(3)纯刚纯强,其势必亡:一味地刚强而不知变通必会招致祸害。

【译文】

善于统兵打仗的将领要能屈能伸,其意志刚强却不可固执己见,性格柔顺却不可软弱。因此能够以弱制强,以柔克刚。如果性格过于柔弱,则部队的威势必会削弱,而过于刚强,则部队的威力必会丧失殆尽,只有刚柔并济才合乎事物的常规。

【心得】

兵法讲究刚柔并济,灵活运用。在此,诸葛亮把刚强和柔弱都视为战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一味地偏重刚强,强调进攻,会使部队的威力丧失殆尽,从而予敌人可乘之机;而一味偏重柔弱,缺乏军队的勇猛善战,同样不能成功。因此,诸葛亮认为“不刚不柔,合道之常”。实际上,历代兵家都主张刚柔相济。我国著名兵书《六韬》中曾指出“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可见刚、强、柔、弱在战争中都有各自的用途,如能完美结合刚、柔、强、弱,必能所向无敌。

《军谶》中提出了“柔能制刚,弱能制强”的观点,《黄石公三略》作了发展。认为“柔者德也,刚者,贼也,弱者人之所助,强者想之所攻”。这并不是一味只讲以弱制强,而强调刚柔强弱都要得当,做到“柔有所设,刚有所施,弱有所用,强有所加。兼此四者,而制其宜”。

张良的高明谋略,据说来自黄石公所授的三略。张良给刘邦谋划过许多关系到大业成败的重要谋略,其中以弱制强、刚柔并用之例颇多。如:当秦主力与项羽会战时,刘邦决定由南阳入武关攻秦,张良反对硬拼。劝刘邦以重宝招降秦将贾竖。而当贾竖同意投降时,张良又恐士卒不从,乘敌懈怠之机,一举破之。结果直下咸阳,擒秦王子婴。后来楚汉相争,汉弱楚强,张良劝刘邦处处退让,以柔制刚,不但避开了鸿门之宴的生命危险,而且取得了汉中、巴蜀之地。接着又火烧栈道。使项羽屡屡上当。刘邦转弱为强,终于以布衣取天下。

战国末年,赵国派李牧防守代郡(今山西代县)。代郡地处边疆,经常受到匈奴骑兵的袭扰,每每威胁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李牧到任后,一面加紧操练兵马,一面令士兵在遇到匈奴骑兵骚扰时不得主动迎击,只能退守营寨。这样过了一段时间,赵王见李牧怯战,便将他撤职,重新任命一员守将。新将军反其道而行,主动出兵攻打匈奴,却屡战屡败。赵王无奈,只好再次请出李牧,防守代郡。李牧到任后,仍执行以前的防御方针,匈奴认为他懦弱可欺,因此毫无戒备。待赵国士兵操演熟练、士气高昂之时,李牧便下令出击。他先让边郡的居民都到城外去放牧,利用满山遍野的牛羊引诱匈奴上钩。果然,匈奴首领派兵前来抢劫牲畜。李牧又假装不支节节败退,更引得匈奴首领亲率主力前来追击。直到匈奴走进埋伏圈,隐蔽已久的赵军主力才冲杀而出,一举歼灭匈奴10余万人,并乘胜击破东胡,拓地千里。从此,代郡10多年没有匈奴的侵扰,当地居民便获得了安定的生活。

李牧的胜利是运用刚柔相济的最好例证。表面上他以“柔弱”制造“怯懦”的假象,借此迷惑敌人,使匈奴骄而不备,放松对他的警惕。而暗地里他却加紧操练兵马,待机会一到,便给予敌人奋力一击,充分展现勇敢善战的本质。孙子也曾说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可见,李牧之所以成为千古名将,正是由于他懂得刚柔并济之理的缘故。 8Eo/MVA3FqHeIKNtjCnG1bt31tCs2VkHO08Fk81VmfAFrrZeCdOTAuLingbEIJS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