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七 将志

【原文】

兵者凶器,将者危任,是以器 (1) 刚则缺 (2) ,任重 (3) 则危。故善将者,不恃强 (4) ,不怙势 (5) ,宠之而不喜,辱之而不惧,则利不贪,见美不淫,以身殉 (6) 国,一意而已。

【注释】

(1)器:指军队。

(2)缺:祸害。

(3)任重:此指权力欲望太强。

(4)恃强:倚仗强大的军力。

(5)怙势:凭借权势。

(6)殉:因维护某种事物或追求某种理想而牺牲生命。

【译文】

军队是一种凶器,而将领必须担负重任。军队如果自恃军力强大就容易招致失败,将领如果权力欲望太强就会十分危险。因此一个好的将领是:不依靠强权、不仗势欺人,受宠信的时候不沾沾自喜,受侮辱的时候也不惊慌失措,看见利诱而不贪婪,遇到美色也不产生淫念,只是一心一意准备牺牲自己的生命来报效国家。

【心得】

诸葛亮在此提出将领的修养问题。将帅身居要职,是一切军事活动的决策者和指挥者,而行军打仗是攸关百姓生死、国家安危的大事,孙子也曾说过“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可见将帅举足轻重的地位。诸葛亮认为,一个好的将领必须不仗势欺人,不凌强欺弱,并能以平常心来对待所遭遇之人、事、物,而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外界的任何影响都无法动摇其心志,只是坚持报效国家的信念,这样的将领才是国家的栋梁。

诸葛亮六出祁山之时,数次打败司马懿,直至司马懿率魏军残部逃入上方谷安营扎寨。诸葛亮亲自带领人马在五丈原驻扎,并屡派兵士向魏军挑战,但司马懿坚持不出营应战。此时的诸葛亮深知自己的健康状况已经撑不了多久,而且长期相峙对蜀军不利,只有想方设法让魏军出战,以求速战速决。于是诸葛亮在一个大盒子里放了一套妇女的衣服和头巾,并写了一封书信,信中写道:“你是一个统率百万之师的大将,应该披甲戴盔在战场上和我一决胜负,但你现在胆小怕死,躲在洞穴里不敢出来,这和女人没有什么差别。如果你还不敢出战,那就把这套女人的衣服穿上算了。如果你还是一个男子,那就早日出战与我一决雌雄。”然后派蜀军使者到魏营把书信和装有女人衣服的大盒子送给司马懿。

司马懿收到诸葛亮的书信后,心中虽然十分愤怒,但却微笑着接受了“礼物”,并向来送书信的蜀军使者详问诸葛亮的饮食起居情况,当得知诸葛亮平日“食少事繁”后,司马懿就已完全洞悉诸葛亮送来妇人衣物的用心了。魏营将士在得知诸葛亮以妇人的衣服来侮辱司马懿时,群情激愤,要求立刻出兵同蜀军决一死战,但司马懿不仅不同意出战,还执意上书魏主曹睿,并得到天子对自己的支持,使众将再也不敢轻言出战了。果然不出司马懿所料,诸葛亮不久便病丧五丈原,蜀军被迫退兵。

足智多谋的司马懿知道自己责任重大,如果逞一时之勇、斗一时之气,贸然出战蜀军,将会冒上大风险,还不如等待时机。所以当接到诸葛亮送来的女人衣物时,他并没有因愤怒而失去理智,反而冷静地分析情况,使得诸葛亮在六出祁山的征途上多了一些遗憾。

还有,作为军队的统帅,时时刻刻都要做到“谦虚谨慎”。要想保持“谦虚谨慎”品质很难,而在胜利或成功之后要保持“谦虚谨慎”的品质更难。在历史上有一些农民革命的领导者在暂时取得胜利面前,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不能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作风,骄傲自满,骄奢淫逸,脱离人民与群众,最终导致失败的结局。

李自成领导的明末农民大起义席卷全国,推翻了明朝统治,建立了大顺政权。可是进入北京后,大顺领导者陶醉于眼前的胜利。刚入北京时军纪还较严明,但后来逐渐松懈,出现了一些危害群众的事也无人过问。大将如刘宗敏、田见秀、李过等已经开始追求享受,纷纷搬进明贵戚勋臣的华贵府第,甚至“呼莲子胡同优伶蛮僮”,佐酒行乐。顾君恩则跷足案上,“醉携娈童,高唱边关太平调”(彭孙贻《平寇志》卷九)。他们认为明朝覆灭,天下从此太平了。对于盘踞江南的明朝残余势力,只派少数军队出征,对屯兵山海关的吴三桂更是抱有幻想。后来吴三桂勾结清军入关,使轰轰烈烈的明末大起义遭到失败。 4rKwxH9a1mDwzo2xnBBpwuXUVW7ve0hE9zsUFXuXLULWlfXVRto3lOs8aFHo27G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