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雪人”之谜

“雪人”亦称“野人”或“森林人”,在学术界通称之“古代残留猿人”。在世界许多民族的传说和民俗文学作品中以及古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的著作中,还有中世纪和近现代诸多旅行者的游记和报告中,都有对“雪人”这一神秘类人生物的种种描述。这些对“雪人”外貌的历史记载同过去和最近对目击到的“雪人”特征的描述完全吻合

“雪人”出没屡见不鲜

1974年7月,俄罗斯的纳齐莫夫一家来到叶绍罗夫卡河畔度假。午夜时分,帐篷前的篝火渐渐熄灭了。这时,他们听到从附过的丛林中传来口哨声,这哨声越来越近。突然,从黑暗中“飘出”两个人影,个头两米开外,肩膀很宽。走起路来非常平稳,没有跳跃起伏,就像在水中漂浮似的。它们的头顶很尖瘦,那两个类人生物走起路来彼此挨得很近,一声不吭。当它们走到离帐篷只有8~10米远时,突然停住脚步,原地站了5~6分钟,好像在思考什么。然后,又转身朝来的方向离去,最终消失在黑暗中。

1974年8月的一个月夜,一个叫萨沙的俄罗斯青年在乌拉尔山的丘索瓦亚河岸走着,他突然发现河中有几个人影很快从河里跳到岸上,这时离萨沙只有几米远,萨沙清楚地看到,这些人影根本不是人,它们是些类人生物,雄性的身高两米多,浑身长满灰毛,两只捭工而粗壮。雌性的个头稍小些,但全身也是灰色。后来,它们顺着河边悬崖一直往上爬,人是很难上去的。它们一个跟一个地爬到山顶的丛林中不见了。

1987年8月,俄罗斯“斯莫林”古残留猿人问题研讨 班的一位叫姆·贝科娃的老专家,在秋明州奇遇一个“雪人”。还有一次,当地曼西族人在“雪人”越冬的栖身之地发现了“雪人”,于是,他们把贝科娃领到那个“雪人”的巢穴,他们发现,这里住着一个两米多高的类人生物,全身盖满光滑丰厚的毛发。它身体各部分的比例跟人差不多。一双椭圆形的眼晴很像人眼,只是有点深陷。脑袋是圆形的,脖子却很短。胸部呈强壮的凸起状。双肩粗壮有力,肌肉异常发达。

俄罗斯西北部的波里亚泽尔斯克稍北一点的地方有个叫索斯尼诺的十分险恶的地方,它位于卡尔卡波里地区的普多日大通道上。这里是“雪人”经常出入的必由之路。1990年12月,“雪人”首访索斯尼诺。这一天,一名战士正在边防哨所里站岗,他眼前突然出现一个毛发丛生的巨人,顿时被吓得呆若木鸡。还有一个名叫巴巴扎诺夫的战士讲述了他在营房里奇遇“雪人”的亲身经历:“1991年12月26日晚6时,我来到部队营房的盥洗室,忽然,我背后有一个‘人’把一只大手重重地放到我肩上,我猛然回头一看才发现,这根本不是人,是个浑身白毛丰厚而蓬松地怪兽,足有两米半高,我只同它的胸部一般高。它的双眼闪着红光,头上长着两只手掌大的耳朵,长长的手臂垂膝。它试图把我拽到 胸前,我觉得它好像在召唤我。当时,我被吓得大叫起一声,一下子挣脱那个怪兽,一口气跑进走廊。”

有一次,由俄罗斯生物学家瓦连金教授率领的一支探险队开进梅格拉河地区。这一次,他划船离开营地去不远的一片树林中采蘑菇,这时,他突然遇见一只幼熊,顿时吓了跳,紧接着又听到林中传来一只牝熊凄惨 的嚎叫声。他发现,在离那只幼熊不太远的地方有一个长毛类人生物,身高至少有2.5米,额头较短,周身长满厚厚的棕色毛发,它正把那只惨叫的牝熊摔得粉碎。

在俄罗斯的萨拉托夫州,曾有人同时遇见3个一样的“雪人”。在俄罗斯的卡累利阿“瓶颈”地带有人曾遇见一个“雪人”之家。在美国和加拿大还有人遇见过一个怀孕的雌性长毛巨人和一个领着几个“雪人”孩子的成年“雪人”。

捕获“雪人”证据凿

尽管在人类史上与“雪人”相遇的目击事件屡见不鲜,但真正拍下“雪人”照片的捕获“雪人”的事并不多见。

1986年,美国隐居动物学家安·乌尔德里兹率领的一支考察队在喜马拉雅山上考察时,在海拔3000米高度突遇一个“雪人”,并将它拍摄下来。这张珍贵照片是在黄昏突遇“雪人”时抢拍的,所以尚未使“雪人”的真面目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尽管这张“雪人”照片不太清晰,却可以说明,这种身高约2米、浑身长满深色毛发的类人生物是客观存在的。

在前苏联萨拉托夫州“进步”集体农庄的一个田园里,曾逮获过自投罗网的“雪人”。1989年10月的一个秋夜,几个庄员路经一片果园,突然听到果园里传出摘果子的响声,大家以为是偷果子的人,便悄悄接近“他”,贴近一看吓得大伙不知所措,原来,这个偷果子的“人”是个足有2.5米高的类人生物,庄员们借助手电筒的光亮清楚地发现,它长着一身厚厚的洚灰色毛发,双眼闪着红光,全身长着发达的肌肉,一副十分像人的模样。庄员们费了好大劲才逮住这个不速之客。出人意料的是,这个不速之客在警察局消防科“拘留”了一夜后次日凌晨,偷偷逃出了“拘留所”,逃到了近郊的一个大峡谷。

1902年,在非洲曾捕获和拍摄到一个“雪人”的堂兄——“森林人”。当时,关于“雪人”问题还不像今天这么令人瞩目,所以这些年来这张照片一直被打入冷宫。这张珍贵的“雪人”堂兄的照片至今珍藏 在驻堡一个叫埃·娅姆鲍尔的妇女手中,她的祖父罗·贝林格是前纳粹德国驻罗安达集中营的一名军官,这张照片就是他当年拍下的。当时,罗·贝林格在这个德国集中营附近的山上用枪打伤这个很像大猩猩的奇异类人生物,它的面孔十分像人,脸上长满厚厚的胡须,还从未见过如此酷似人的大猩猩。

俄罗斯隐居动物学家认为,可以把这一物种视作从大猩猩演变成人的中间演化链环。该物种在许多方面类似很久以前灭绝的古代巨猿十分相像。目前,在非洲的扎伊尔和安哥拉的罗安达附近仍生存着约400个这种类人生物。

今天的科学已占有大量新资料供科学家们思考和研究。世界著名人类学家、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斯·古尔德认为,如果确实能发现长毛巨人,则意味着整个人类学上的转折期将到来。

前不久,由英国人类学家和隐居 动物学家仲·活勒格尔和尤·期科物率领的一支科学考察队,在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一个山区考察时,意外捕获一个“雪人”。科学们把它放逐到苏格兰北部一个荒无人烟的农场里生活,专门指派一位叫佐娜·麦的保姆照管。

这个“雪人”身高2.14米,体重98公斤,脚掌长0.54米,他虽然身体枯瘦,却是一个肌肉发达而强健的大力士。它的手臂很长能垂至膝盖。它周身长满浅棕红色毛发。目前,这个“雪人”已习惯吃我们现代人类的食物。最合它口味的饮食是:“加利福尼亚州玉米笋罐头、菜蓟、龙虾、鲟鱼汤、鲑鱼子,还有啤酒。”然而,佐娜·麦保姆遇见的最大难题是,这个“雪人”不习惯上厕所,总是随地大小便。要是把它关进卫生间,它就会野蛮地狂叫起来,咬牙切齿地暴跳 如雷。

研究人员计划让这个“雪人”在这个农场呆上大约1年时间,只有让它度过这一适应期,才能使它在没有任何心理伤害的情况下与众人见面。届时,科学家们将对其进行全面研究和驯化,使其适应现代人的生活环境。

探索考究谜破天下

今天,未必还有人怀疑“雪人”的真实存在,然而,科学所面临的任务:不是对“雪人”的现实进行评价,而应对“雪人”的实质进行最全面的理解和研究。今天,一门研究远古残留人生物的新科学——隐居动物学已应运而生,它运用各种现代化手段和研究方法对历史文献和记载、已灭绝和正在灭绝动物罕见的遗迹 和照片进行全面研究。

科学家们通过对大量目击者事实、“雪人”照片和捕获的“雪人”活标本等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得出如下震惊世界的结论,从而使人类史上的“雪人”之谜破解天下。

1.“雪人”分布的区域性特点

近10年来,几乎从世界各大陆不断传出发现“雪人”的报告,仅来自美洲的“雪人”目击报告就多达1350份。迄今为止,已发现“雪人”的地区有:加拿大、美国、中国、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中部、西伯利亚和卡累利阿、高加索、中亚细亚的山区地带——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和天山,最近发现,出现“雪人”的地域又有不断扩张的趋势。

研究人员编制一个出现“雪人”的频率地图,并把它同人口密度地图加以对比——这恰似一张照片与底片的比较。通过比较表明,凡是“雪人”爱去的地方,也正是最偏僻和人烟最稀的地区。只要人离开的地方,“雪人”就会立刻出现在那里,这些地方有卡累利阿“瓶颈”地、胡托拉地区、战后废墟地和原始大森林,以及俄罗斯境内伊塞克湖以东中俄边界附近,它处在纳伦和阿克苏——扎巴格林自然保护区内。

看来,人类的生活圈和对“雪人”的追捕必须退避三舍 了,因为“雪人”的种群无疑很小,在如此小的种群中会出现近亲繁殖和遗传学变迁的一系列遗传学过程。须知,这些遗传学过程能导致罕见的生物体畸形出现率增高。

2.“雪人”毛色的区域性特点

对“雪人”毛色区域性分布的比较性研究表明,在400起同“雪人”相遇或目击事件中,有121起发现“雪人”的毛色是黑色的;49起是棕色的;30起是白色的;29起是灰色的;其余是浅棕色、棕红色、棕黄色等颜色。在欧亚大陆发现的“雪人”及其毛色和所占比例是:棕色的占62%,从白色到灰色的占24%,黄色的占9%,黑色的占5%。在极罕见的目击事件中,还发现毛皮带花斑点的“雪人”。

研究人员把卡累利阿“雪人”同天山“雪人”两个种群加以比较后发现,如果南方“雪人”的毛色是棕色和黄色的,那么北方“雪人”的毛色就是白色的,这一点很合乎伪装 色逻辑,这进一步说,“雪人”也符合普通生物学规律。此外,北方“雪人”在形体上在于南方“雪人”,这也符合生物学规律。大量考察和研究表明,北方“雪人”的种群正在扩大,而南方“雪人”的种群却正在缩小。

3.“雪人”的体态及行为特点

研究人员在把这些同“雪人”的目击事件加以对比后得出一个结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所有“雪人”,就其身高而言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身高150~160厘米的“雪人”,另一类是身高150~250厘米的“雪人”。看来,“雪人”可分为矮小和高个两个分支。

此外,在对“雪人”脚印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后发现,在“雪人”的脚掌长度与步距之间存在严格的固定比例,而且脚掌面的压力分布也有很大特点。但最重要的是,“雪人”行走时的迈步方式十分独特,它以这种方式行走的速度为10公里/小时。

大家知道,我们人走路,身体重心是沿正弦曲线前移的,因为人脚步的运动路线是方向各异的,而动力学上最佳的运动方式是直线运动。“雪人”行走时就能保持这种直线运动,可以说,这也是生物学演化的一个顶峰。

此外,“雪人”脚掌还有一个十分奇异的特点——双平足,这并非没有缘故。虽然“雪人”脚掌的直线长度是我们人的1.5倍,其脚掌面积是我们人的2倍,但“雪人”如此大的脚掌似乎难以抵偿它体重的压力,要知道,“雪人”的身高如果是2.5~3米,它的体重便可定到350公斤,所以,它在用无脚心的扁平足走路时才能抵偿 过大的体重压力。仅这一点还不足抵偿其体重在脚掌上的压力。“雪人”走路时的另一个特点是,身体总是前倾,拱着肩,手和脚始终是平稳和半曲状,它利用身体各部位的每一个弯曲处来缓冲 对脚掌的动力学压力,所以“雪人”走路时全身很少晃动。不过,它的手要比我们人手简单而原始得多,但我们人在超敏感性方面却远比不上“雪人”。超敏感知觉是“雪人”在生物学上的进步。我们人具有通过普通感官接收信息的能力——多半接收其他生物大脑皮层产生的电磁辐射,而“雪人”在这方面特别发达。“雪人”对我们的了解程度远远早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想像。

4.“雪人”演化与发展的特点

通常,物种的演化形式有两种:一种演化只是在同其他相距甚远物种的“外部”竞争条件下进行的。另一种演化则是在同一物种的两个亚种内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进行的。只有当一个物种分化出两个较贴近的物种时,才会发出后一种演化,但不能把它们看作演化中的两个相互分支。在这种情况下便产生了独特的“生物学多元论”,这一理论曾多次加速发展,从而出现生物学上很相似的两种不同答案。形态构造相近的种群被迫选择各自不同的适应方法——结果,每一种群都表现出自己的潜能。总之,物种本身是倾向于进步和发展的。

在人类的整个演化过程中,曾不止一次地发生过物种分化,人类最后一次的物种分化发生在约5万~1……万年前的古人类中早期旧石器时期。就在这时,其中一种形态的物种走上了生物进化的发展之路,而另一种形态的物种从那时起在生物学方面却毫无进展。前者就是我们今天的人类,后则是我们的孪生兄弟“雪人”。“雪人”在此前的发展中还在继续完善自身的力、速度、机敏性和知觉系统,而我们人类在这些纯生物这方面的进化却正在衰变

大约在最古老文明出现时,即我们人的行为复杂化引起庞大的社会结构形成时。“雪人”便失去竞争者的作用,而在此之前还存在一个问题:地球的霸主地位或是我们人的,或是“雪人”的。这一问题并非那么简单。第一,我们人和“雪人”都保留着极相像的形态结构,当然,我们同“雪人”之间又存在着很大差异,如“雪人”的形体比我们庞大,而且它的颅骨也很独特,手和脚就更可想而知了,其肋骨同我们的却没什么两样。第二,“雪人”往往在与人的分界地区营造 自己的“隐匿所”,这些地方都是人迹罕见的地方。

须知,“雪人”的隐居地具有地理倾向性,根据“加乌泽定律”,两个近亲物种不可能和睦共处。在它们尚未“划定”两物种之间的分界线之前,难名成生态龛。这时,通常只有一种结局:其中一个物种可能一下子消灭另一个物种,我们现在就与这一被消灭物种接近。可是,一旦出现生物学分歧,哪怕最小的差异也会多次增强。生化样走上物种差异愈演愈烈的道路。

今天的“雪人”是我们远古祖先某个时候对自身演化选择的一个标志,人类在起源和自身发展演化的进程中分化出两个物种智能人和“雪人”,当初,“雪人”与我们远古祖先“分道扬镳”走得越来越远,在自然演化中掉了队。大量事实说明,“雪人”的演化发展链环从未中断过——从这一物种起源的当初就年复一年,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繁衍至今。

眼下,我们人类的义务是,保护“雪人”这一物种,不仅把它作为科研对象,而且作为我们昔日同大自然密切结合的活证据。 ZjGDhkzuOXjWmZWnpza7WdHZIiXYsUmQzx/Zwu347cmlF53ijUbSDcolWP2ctT+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