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海雯上三年级时,英语水平还不行,老师怕影响学校整体成绩而没让她参加州统考。她上五年级时,却成为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海雯在上三年级时,英语水平都还不行。老师怕影响学校整体成绩而没让她参加马里兰州的统考,这令我有些失望。那时,我能说她是聪明学生吗?但海雯在上五年级时,她已是学校最优秀的学生之一了。可见只要努力学习,进步就会非常快的。不过直到现在,我还是觉得海雯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在智力方面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孩儿而已,理解能力不错,但钻研精神欠佳。

我向来认为,天赋也未必仅仅局限在读书或做研究上,有些人善于发明创造;有些人擅长行销;有些人在艺术上极具天赋;有些人则在厨艺上精益求精;有些人乐于独自默默无闻地工作;有些人却有很强的组织领导力;有些人能制造原子弹、让卫星上天;有些人则卖汉堡、炸鸡一样名扬世界。有些人可不一样,天赋超人,聪明绝顶,但往往不一定是最成功的人。

2005年3月,许多媒体都报道美国内布拉斯州神童布兰登·布雷默在家中以手枪射击头部自杀身亡的新闻,他年仅14岁。

小孩在学业上天赋超群,但在心理上呢?这种天才是我们想要的吗?

没有人怀疑中国人的天赋,中国的中、小学生普遍成绩优秀,随便派几个学生出征国际科学奥赛,也能大把大把地捞取金牌。但是在诺贝尔奖面前,本土的中国科学家还在争取零的突破。我们是否也要反思问题的所在呢?玉不琢不成器,那怎样琢才能成大器呢?中国人的天赋、勤奋,全世界有目共睹,要使中华民族真正成为世界的强势民族,我们的教育还应做些什么呢?

偶尔也会有些朋友要我帮他们辅导一下小孩的数学问题。在辅导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小孩会跟着你的思路走,一旦不清楚,会马上发问。有些小孩则不同,你辅导得满头大汗,最后他(她)问你可不可留下辅导的稿纸。遇到这种情况我想大概是做了一场无用功。我事后通常会建议家长注意小孩的学习方法和节奏。

上数学课,我不认同学生一定要记笔记的做法,尤其是推导的过程。我认为学生一定要跟上老师的思路,而不是埋头记笔记,课堂上没听懂,然后拿着笔记回家再慢慢琢磨,这样长期下去,不但时间比别人花得多,而且总是慢半拍。有时并非小孩天赋不好,只因为慢了半拍,无法调整过来,从此便落在后面。

但遇上拿着讲稿照本宣科的老师,学生也就无思路可寻了。海雯经常回家抱怨她的物理老师上课不知道在讲什么。我建议她可以到图书馆借一两本参考书,自己也应该看得懂呀!但她就是没有太多兴趣去钻研物理参考书。

亚洲学生在学业上尤其是考试成绩上优于美国学生的主要原因是,亚洲学生每年平均在校日比美国学生多,有些多达240天。而美国学生平均在校日只有180天。同时,亚洲学生的课后作业明显多于美国学生。

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董巴斯教授(Sanford M. Dornbusch)几年前曾对美国旧金山地区的7836名高中生所做的调研发现:亚裔美国男生平均花在课外作业上的时间是每周11.7小时,白人男生8小时,黑人男生6.3小时;亚裔美国女生12.3小时,白人女生8.6小时,黑人女生9.2小时。

每年进入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西屋科学奖或英特尔科学奖入围决赛圈的华裔学生都不少,其中很多还是出生在中国大陆、台湾和香港。而中国本土的学生也在国际奥林匹克科学竞赛中取得很多奖项。因此,有人认为中国东方式的基础教育的基本功十分扎实,决不亚于西方教育。

论世界一流大学,不论是看学术水平,或是用获得诺贝尔奖的数量来衡量,美国高等教育占当今世界老大地位大概无可非议。而对美国的基础教育很多人觉得并不怎么样,学生整体素质水平下降,校园暴力、毒品以及少年母亲等问题已困扰美国教育多年。

许多美国学生并不努力学习,读写能力欠佳,数学就更不用说了。常听说老美在超市或商店工作,如果没有收银机或计算器,很多人加减法都做不清楚,这的确是事实。美国一些大学机构也抱怨一些中学毕业生还需要补修演算、英语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可美国大学的生源绝大多数还是美国的中学毕业生。所以,说美国中、小学教育一塌糊涂也不合理。就我个人而言我还是觉得美国中、小学教育有许多可取之处的。

我认为中国教育死背硬记的东西太多,这种方法在中、小学知识积累阶段还行。虽说造就了不少书呆子,但起马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嘛。但这种教育方式容易把学生培养成只会考试的机器。想一想,为什么中国人的天才加上勤奋却造就不了和美国人一样多的世界一流大学和诺贝尔奖得主呢?当然。除了历史、政治原因外,我们的一些教育观念是否也需要检讨呢?

我在网上读了一篇作者苗体君题为《中国人为什么不能获诺贝尔奖》的文章,觉得很多都非常有道理:

2002年度诺贝尔奖揭晓了,中国的科学界和文学界仍然没有能实现零的突破,为什么至今诺贝尔奖仍然同中国无缘呢?过去中国的学者们认为:诺贝尔奖是用西方的标尺,对东方国家有文化歧视。这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只是中国人自我安慰的好办法。为什么与中国毗邻的日本,其也处于东方却频频获奖呢?

并不是中国科学界及文学界的成果和作品没有引起国际的注意,而是确实没有什么好的东西,特别是现阶段中国的学术风气不正,心态浮躁,抄袭剽窃现象众多,学术腐败日盛,这就很难有好的、有价值的东西推出来。在国际体育界中国人创造的佳绩让世界折服,而独有诺贝尔奖至今中国人只能对世界保持沉默,是什么原因呢?

中国人不是缺乏智能,迄今为止已有杨振宁、李政道、丁肇中、李远哲、朱棣文、崔琦等人获诺贝尔奖,他们都是背井离乡,在异国的土地上奋斗获取的。让他们在中国的话,他们可能会一事无成地走完他们的人生?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成功”的人要忙于人与人之间的复杂交际;身居要职的领导,其职责就是用剪刀修理长得过高的一些枝干,真正的人才最终只能与大家保持一致;如果人才缺少人与人交往的知识,这个人才就会凄苦地度过一生。

其次是中国高校培养的人才缺乏思考的精神。没有独立的思考,人云亦云,也就谈不上学术的创新。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要招聘一位研究助手,当时许多人蜂拥而至。爱因斯坦为众多的应聘者出了一个物理学的名词,要求他们用笔试的形式解答。众多人苦思冥想以求答得更完整些,但只有一个人翻开手边的物理学辞典,把辞典上的解释抄在了试卷上。爱因斯坦就录用了这个人。在爱因斯坦看来,这样的名词没有必要花心思去牢记它,只需翻翻辞典也就行了。

人的精力毕竟是十分有限的,把精力用在思考上才更具有意义。一个只注重记忆的人,也只能是一个考出好成绩的学生,对科学研究是百害而无一益。中国古代自隋唐开始就注重应试教育,读书人只知道死记硬背,求取功名,在科学上则无任何创新,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更没有属于自己的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就谈不上什么取得成就之类的东西。

历史发展到今天,中国人依然秉承科举的死记硬背式的教育,不允许学生有创新。不久前一次全国性的中学语文应试比赛,其中有一道填空题目是:太阳出来了,冰雪______。试题提供的标准答案是:太阳出来了,冰雪融化了。填其他内容均不得分。东北哈尔滨每年1月、2月份的气温在-16℃至-36℃之间,即使太阳出来了,冰雪也不可能融化,但应试的学生必须填“融化了”。

一位来自广东湛江的考生填写到:太阳出来了,冰雪在广东湛江没有。结果被判零分,还有一位考生答道:太阳出来了,冰雪放在冰箱里,也就没有融化。这个答案同样十分有创意,但也被判为零分。所以,现代学校的应试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了只会背书的书呆子,似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只会之乎者也地背书,无任何生存的能力。

教育界人士虽然天天都在大喊改革教育,但要把一个注重记忆的民族从记忆的道路上拉回来,有那么容易吗?一个善于思考的民族就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获取诺贝尔奖的日子对于这个民族也就不远了。 JejaUKOV89j030LZqIzwTdHqegAvHgUNQNLcjPfuGov2UnspmpivPbJEARMZJ+U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