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秦始皇陵之谜

中国人历来有希望长寿的心态,古代的帝王尤其如此。传说秦始皇曾派人去寻长生不老之药,遗憾的是并没有人能够找到。在寻找长生不老药的同时,秦始皇还动用全国的财力物力,征发民工七十万,修建自己死后的陵墓。从公元前247年,秦始皇即位后就开始修建,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时为止,长达三十六年之久。

始皇陵规模宏大,背靠骊山,面临渭水,形势异常雄伟。陵墓地面原有内外两城,内外城之间有角楼、寝殿、便殿。封土堆现有高度七十六米,底部南北长三百五十米,东西三百四十五米,是一个夯土陵丘。今日的秦岭上栽满了石榴树和柿树,四周环绕着两重白杨林带,景色优美。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九月,葬始皇骊山。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修筑这样一个大型的工程,所需役力人数是巨大的,有人说他们全是秦国的刑徒,显然人数是不够的,除此之外,还应有农民、少量的军功地主、以劳役抵债的奴婢及其他不明身份的人。这是十分奢华的陵墓,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修筑秦始皇陵,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的工程,材料要由四川、湖北等地运输。骊山的河渠本由南向北,为防止河水冲激,保障陵墓安全,需大量的劳役改变河流,使其向东西流。同时骊山上石料缺乏,大量石料需由渭北诸山采运。当时有歌谣:“运石甘泉口,渭水不敢流,千人一唱,万人相钩。”其工程之大可以想像。

根据目前考古调查发掘,秦始皇陵园的布局结构有下列七个特点:其一、陵墓有内外两重城垣,呈南北狭长的“回”字形;陵墓近于方形覆斗式,座落在内城的南半部。其二、在陵墓西边墓道的一个配房中,埋有成组的车马,既有髹漆的木车,又有彩绘的铜御手和铜车马。其三、在陵墓西北角的内外城之间,发现有左右饲官的建筑遗址,饲官是陵寝中供给饮食的官。其四、内城中心有宏伟壮观的寝殿建筑。其五、内城的东北部有一长方形的区域,向北有门可以通向外城,向南有门可以通向陵寝,可能是用来居住管理陵园的官吏和供奉陵寝的宫女。其六、在陵墓内外城的南部以东,有一长条南北向的陪葬墓地区,当是一些亲属和大臣的葬地。其七、在陵墓东边外城以东1千米处,正当东门大道的北侧,有三个放置兵马俑的从葬坑,组成了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

alt

玉玺

关于秦始皇陵,尚有许多问题我们至今仍不能明白,如秦始皇陵的朝向为什么是正东方?秦始皇陵是否被盗?秦始皇陵的兵马俑到底是什么性质?等等。

后代的帝王大都是以面南为尊,而秦始皇陵却是坐西向东,为什么会这样呢?

著名学者杨宽认为:“陵园整个朝向东方,在东方正中设有大道和东门阙,因为按照礼制是以东向为尊的。陵园的东门大道,相当于后世陵园的‘神道’,是整个陵园的主要通道”,“秦始皇创设第一个皇帝的陵园,并不是凭空设计的。他有战国时代各国君王的陵寝作为蓝图”,也是“按时国都咸阳设计的”。始皇陵的布局“对西汉诸帝陵园发生了直接的影响。西汉陵园的布局有许多方面是沿袭秦的礼制的”。赞同这种说法者都认为秦汉之际的礼俗决定了陵墓的朝向。《礼仪·士冠礼》云“主人东面答拜,乃宿宾”。《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鸿门宴时,“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这都说明,战国到秦汉时期,主人是朝东坐的。秦始皇生前是天下共主,死后的陵墓便理所当然是要坐西向东的。

有人认为秦国本偏西隅,建陵向东的目的是为了表示自己征服东方六国的决心。全国统一后,陵还在继续修,但布局朝向没有改变,这主要是为了使自己死后仍能注视着原来的东方六国之地,以防有人东山再起。这种说法多少有点牵强。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秦始皇除了要显示雄踞天下的威风之外,也可能因为他仍然在祈求生死轮回,寻求神仙境界。生前无法觅到不死的秘方,死后也要闭着双目瞻瞩东溟,以求神仙引渡天国。秦始皇为长生不老,出巡到琅琊,命方士求仙取药,派徐福带童男童女数千人入海求仙,并多次亲自出巡,东临碣石,南达会稽,在琅琊、芝罘一带留恋忘返。他自己多次东巡,仍无法到达日夜思念的仙境,万岁的天子不长寿,结果照样不能违背生老病死的客观规律,还是得病而死。徐福没有回来,仙药也没有求到,秦始皇心里感到十分遗憾,死后他也要面朝东方,求神仙把他引导进天国。

有人发现不仅仅是秦始皇陵,秦国其他的墓葬大多是坐西向东的。考古发掘证实越是秦国早期的墓葬,几乎全是朝着这种方向。有学者认为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他们对自己曾经劳动和生活过的地方怀有特殊的感情。然而路途遥远,中间相隔了许多敌对的国家,他们很难回到自己原来的家园。死后,他们只能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叶落归根的感情。部分专家对秦人的祖先来自东方不以为然,认为秦人的祖先来自西方,之所以他们要采用头朝西方的葬俗,主要是寓意他们的祖先是从那儿过来的。

alt

秦始皇陵平面图

也有人认为甘肃地区曾流行过屈肢葬,这与当地的古文化和某种原始宗教信仰有关。秦人的西首向东的葬法,应该与他们的民族特性相关。

秦始皇陵是否被盗,将直接决定保存至今的这座陵墓的价值。

一些人认为这座精心建造的帝陵并不能使秦始皇在死后仍与生前一样过上帝王生活,反使帝陵成为贪婪者的目标,历史上曾遭受过多次的破坏。其中较大规模的破坏有两次:一次是公元前206年,项羽入关中后,曾以三十万人,火烧阿房宫,盗窃者掘其陵墓,燔烧其宫观,三十日运物不绝,这是最大的一次破坏。到唐朝末年的黄巢起义时,又经过一次大规模的破坏,所以清代文学家袁枚曾说:“生则张良之锥荆轲刀,死则黄巢掘之项羽烧,居然一坯尚在临潼郊,隆然黄土浮而高……”在国民党统治时期,从陵底到陵顶,修遍了战沟,有几处挖得特别深,陵顶上还挖了一个很大的坑。

另有一些人认为秦始皇陵并未被毁,被毁的只是陵园的附属建筑,而秦始皇陵地宫并未被盗,它仍在现存的秦始皇陵封土下、兵马俑坑身后一千多米处。这种说法的主要依据是:根据陵区周围的含汞量分析,发现地宫中心有大量集中汞的成分,而且分布具有一定规则,这从化学成分分析上印证了《史记》中关于墓内以水银为“江河大海”的描述。再通过对秦始皇陵封土堆的全面探测,只发现有个盗洞,而且深不到九米,未能接近地宫,整个封土的土层为秦时的原状。总之地宫的宫墙没有破坏痕迹,地宫中水银分布有规律,可见秦始皇陵未被盗毁。

1974年,在外城以东一千二百二十五米处,发现了三个兵马俑坑,这个重大的考古发现,轰动了当今世界。三个兵马俑坑都坐西向东,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一万四千多平方米,内有战车、步兵组成的大型方阵,有陶人陶马六千余件。二号坑在一号坑的东北边,平面呈曲尺阵。三号坑在一号坑的西北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五百多平方米。另外在二号坑和三号坑之间,还有一个平面呈长方形面积为四千多平方米的废弃坑。按照考古工作者的探测,全部兵马俑加起来有七千多个,驷马战车一百多辆,战马一百多匹。坑内兵马俑全部面向东方,与陵园的方向保持一致。

秦始皇陵边上大量兵马俑的存在,令世界惊叹。然惊叹之余,人们要问,这些兵马俑的存在到底是什么意思?与秦始皇有关吗?

主持对秦始皇陵考古的袁仲一先生认为大型兵马俑的存在,象征着驻在京城外的军队,就如皇宫中的宿卫军。以战车、步兵相间排列的一号坑兵马俑军阵是右军,以战车和骑兵为主的二号坑兵马俑军阵是左军,未建成的废弃坑,当为拟议中的中军,第三号兵马俑坑是统帅三军的幕府。俑坑本身象征着屯军的壁垒。有人观点稍有不同,认为这些兵马俑象征着秦始皇东巡的卫队。

也有人认为兵马俑仅是体现秦皇军阵布局。兵马俑坑是一项未完成的工程,全部建成要有五个坑。从设计者角度来说,兵马俑是按当时的方阵来设计的。方阵是一种进攻型的军阵,按前后左右中五个方位配置兵力。主将所在的叫中军,与敌战斗的是外围四军。作战时,战阵可随时变换,互相保护。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修建后,爆发了秦末农民起义,陵墓的建筑被迫停了下来,被废弃的坑仅挖了个土塘,还未来得及放置陶器具。而第五个坑尚没有动工挖掘,所以现在见不到任何痕迹。

杨宽先生认为兵马俑排列成面向东方的庞大军阵,是有其用意的:一方面是用来表现秦朝威镇东方的形势,另一方面又是用来表现东向为尊的礼制。

林剑鸣先生认为兵马俑不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而是属于具有纪念碑性质的建筑物,可能称为“封”,用以表彰统一全国的军功。他认为兵马俑是秦始皇时代建造的,但其性质不是陪葬坑。因为秦国仍有活人殉葬的旧习,根本无需建大型俑坑陪葬。从出土的兵器来看,很少见到铁兵器,与当时十分发达的冶炼水平不相称,因而这支部队根本不是一支战斗部队。

更有人在对獬冠、铭文的细致分析后,认为兵马俑的主人根本不是秦始皇,而是秦宣太后。公元前306年,昭王年少即位,太后摄掌政事。太后临终之际下令近臣为她殉葬。秦昭王为人仁厚宽容,在人殉的要求未予满足的条件下,对于自己的出身之母,塑造真人大小的殉葬,布置一个辎重车队,象征性地让太后回归自己的楚国故地,这在当时也是符合各国习俗风尚的。

对于这座显赫的秦始皇陵,至今仍有许多问题没有解释清楚,我们期待着研究者们新成果的出现。 MjmyP+Z9DB08Onv82+zeKY8JbWqaoDggN2K4AE7e81VUqVE5CSImpFDr2T5Urxa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