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路不好走,周王朝走着走着,嘎嘣一声,裂成了两段——
春秋和战国。
诸侯开始忙着打仗,没闲工夫搭理老百姓,老百姓一瞅,改变的机会来了。
当然,主要是经济生活的改变,所以这一章咱们就来看看——
春秋战国的经济大变革。
想搞懂那时候的经济,得从这三个行业入手:
种地是贡献GDP的热门行业,那咱们就从农业说起。
一、收粮新招
周朝原先采用井田制,农民要种公田和私田。后来更多的人愿意开垦私田,再加上牛耕、铁制农具被大力推广,大家干得更带劲了。
这样一来,给天子产粮的公田全荒了。
周天子虽然不太关心种地,但关心自己的吃喝。可问题是井田制明摆着已经不好使了,再加上周天子说话更不好使。
所以诸侯强硬起来了,怎么种地收粮都有了自己的打算。
1. 能者多交制
作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国,齐国引领了种地改革的潮流。
管理这个项目的,是齐国CEO 管仲 。
管仲的方案是这样的:既然大家不想种公田,那就把公田分下去,和私田一样,承包给个人。
收获的时候,大家自己留一些,交给领导一些。
原本是为了解决领导的吃喝问题,结果跑偏变成了一次税收改革。
税收是一个国家运转的动力,不然哪有钱养军人保家卫国,造桥修路奔小康……
种地的姿势变了,所以以后收税的方式也得变:
原先是收 劳役地租 ,不管你种多少,只缴公田里的粮;
现在是收 实物地租 ,不管你种多少,都得缴指定的量。
但这样又产生了一个问题,种地人的水平差距太大。
如果他俩交等量的粮食,交少了,国家吃亏;交多了,活儿差的吃亏。
怎么办呢?
管仲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
啥意思?
简单来说就是收税时要拉开差距:
产粮多的多交,
产粮少的少交。
这下农民干活的积极性高了,可土地还是国家的,不属于自己,就像在养隔壁邻居家的孩子,总缺点亲切感。
2. 土地私人制
鲁国最后加了一把力,让人地之间充满亲切感。
鲁国董事长 鲁宣公 ,想出了一个办法。
到底国家是自己的,就是要比别人豪横,鲁宣公大手一挥,直接宣布:
土地归个人所有!
也就是说以后不再分公田、私田,谁种的就归谁,还给“房产证”,成了 土地私有制 。
当然鲁宣公也不会白便宜老百姓。国家要从每块地上,按收成收取粮食,这就是 土地税 。
而这个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开征的土地税,就叫 初税亩 。
虽然土地私有制诞生了,但井田制的终结还要等到那个善“变”的男人出现。
土地归私人,你以为只影响了税收?
格局还是小了。
鲁国的土地税效果好,慢慢地便传播到了各诸侯国。之后家家都有土地,自己劳动自己消费,以单个家庭为主体的耕种模式渐渐形成了,这就是贯穿中国历史的——
小农经济。
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道德经》
小农经济看着挺和谐,但玩着玩着却出了漏洞。
农民技术有高低,土地也分好赖,时间一长,就产生了贫富差距,有一部分人先富了起来。
这就叫 土地兼并 。
那些兼并了土地的人就成了 地主阶级 。
他们专雇那些没地的人来种地,养着自己。
为了节省成本,地主雇的人少,给的待遇也差。
平常压榨也就算了,要是赶上一些灾年,把农民兄弟饿急了,他们就很容易用起义的方式,来证明一个古今通用的真理:
所以土地兼并就让中国历史成了这样一个循环:
没有一个王朝能逃脱这一循环。
农业经济的变化,使农民劳动姿势变了,没想到的是,还来了个跨界影响。
二、兼职公务员的工商人士
各种土地变化,让一批人没了地,但他们又不甘心重复就业。
经过摸索,这批下岗员工,愣是自己找到了新的就业方向,他们跑到山的那边海的那边:
他们活泼又聪明,他们调皮又灵敏,开发出了两款经典产品,别说古代离不开,现代也离不开:
盐、铁作为生活必需品,卖起来当然利润贼高。但不好意思,让你随便卖是不可能的,这俩交易都受国家控制,这叫 盐铁专营 。
有人觉得守着金山不去挖,简直就是浪费,所以就出现了私人偷偷贩卖盐、铁的现象。
官营,相当于国企,这就催生了中国经济史上的一场著名争论。
那就是,像盐、铁以及之后的战马、酒水这类生活必需品或者军用物资,你很难说到底是交给国企生产好,还是交给私企生产好。
不管怎么样,要将盐、铁推广到各家各户,有两类人要忙起来了:
手工业者
商人
你看,一群农民的失业,刺激了工商业的发展,所以即使经济形势不好,也不要对失业太悲观。
讲到这儿,我们已经讲完了“农工商”,整个经济就完整了,不过古人是这么称呼他们的:
所以古代也把经济学叫作食货之学,相关记载有《史记》里的《货殖列传》、《汉书》里的《食货志》。
这两个货里面,咱们先来看看手工业。
手工业可能比农业产生得还要早,因为就算原始人不种地,可狩猎也得用工具,蔽体也得穿衣服。
这些技艺经过代代相传、不断创新,再加上发现了很多新材料,到了夏商周时期手艺活变得十分丰富,比如:这群靠手艺吃饭的人,有一个响亮的名号:
百工。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韩愈《师说》
在当时,百工虽然地位低,但生活有保障,因为他们是吃皇粮的,这种堪比公务员级别的职位,叫 工商食官 。
商人最初也和百工一样,享受公务员待遇。
为了防止行业乱套,百工还是世袭制,也就是老子干啥,儿子也得干啥。
两代人之间这种简单粗暴的职业复制粘贴,让父子关系成了中式家庭的硬伤。
这种方式虽然省去了抓周的时间,但严重限制了个人职业选择。人在压力大、想不开的时候就很容易变态。
百工为了自己不变态,就只能让天子失态了,起义吧。
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周天子失去了对国家的掌控力,工匠们也终于可以离开“体制内”,成功下海去自己想去的地方——
城市。
剧情发展到这儿,农民和手工业者都发生了变化,就等着一个人把他们撮合到一起了。
那个人就是商人。
商人不光做生意,一不留神还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到底是怎么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