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推荐算法最重要的逻辑是去中心化。之所以要去中心化,是因为中心化会导致流量聚集在头部账号,使中、小账号的发展机会变小。视频号是基于熟人+陌生人社交链进行滚动传播的机制,也就是说一方面可以直接影响朋友圈中的现有好友,另一方面可以链接上下游生态伙伴。
视频号的分发逻辑和规则如下。
(1) 社交关系链 。当你的好友看过某个内容,系统会认为你也可能对此类内容感兴趣,然后会推送给你其他类似内容。这个机制与“搜一搜”“看一看”的玩法是一样的,在内容的下方,会出现“多位朋友看过”的标签。所以,视频号更多还是一种圈层关系,发布的视频会在朋友之间或者二度朋友之间流转。
(2) 用户喜好 。如果你看了某个内容并且做了互动,比如点赞、评论等,或者你之前关注了哪些公众号、朋友圈具体什么属性等,系统会给你打上标签,下次会给你推送类似内容。
(3) 基于地理位置的同城推荐 。系统会根据你的地理位置,推送附近用户的动态。这个逻辑抖音、快手也有,也是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基于地理位置服务,可以衍生很多机会,比如线下商家可以通过用户地理位置提供商业服务,这块业务也是任何平台都不会放弃的。
提到推荐,我们就不得不说到信息获取的被动性。关于这一点,我们不妨看看张小龙的说法。
你所看见的,或者说你所阅读的,决定着你是什么样的人,会有什么样的想法。互联网让信息唾手可得。可是,从信息的海洋中获取什么样的信息是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
事实上,很多人并不愿意主动去获取信息,而是更倾向于被动获取。记得好几年前,笔者说过一句话,“推送改变世界,因为用户更懒了”,包括微信,也是基于推送的。你收到的每一条消息的优先级比你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更高一些。
那么,推送什么信息?这是一个我们要经常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所以,笔者很少说“分发”这个词,觉得“推荐”可能更合适一些。
视频号的社交优势更多体现在推荐机制上,除去各平台常见的推荐算法,其还拥有社交维度。视频号的推荐标签里包含着好友观看和互动、用户的地理位置、话题标签和不同领域划分等多种不同维度的数据。所以相较于抖音和快手,它对普通创作者更加友好。那些播放量并不高的长尾内容,能借助社交关系链获得更多展示机会。订阅式分发的代表是公众号,其需要用户自己主动去发现、主动去订阅。社交化分发的阵地包括朋友圈、看一看、朋友在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