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十三、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发生在健康足月或近足月的母乳喂养儿中,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的高胆红素血症。根据其血清胆红素峰值出现的早晚分为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一)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发生在出生后1周以内的母乳喂养儿,又称为母乳喂养相关性黄疸。

1.发生原因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母乳摄入不足有关。常见于母亲缺乏喂哺知识、乳头问题、乳汁分泌不足、过早喂糖水而对母乳需求减少及新生儿无效吸吮等。由于摄入不足,新生儿肠蠕动减少,影响肠道正常菌群建立,使胎粪排出延迟,胆红素排泄减少,肠肝循环增加,造成高胆红素血症。

2.临床特点

黄疸出现时间在出生后2~3天,高峰常在出生后4~5天,与生理性黄疸相似。但血胆红素峰值较高,可大于342μmol/L(20mg/dl)。因出生后早期新生儿血脑屏障发育不成熟,有引起胆红素脑病的风险。

新生儿出生早期出现黄疸,且伴有喂养不足史或母乳摄入不足的证据,如新生儿体重下降较多、排尿及排便少,应考虑早发型母乳性黄疸的可能,但须排除溶血性因素、感染、低氧性酸中毒、头皮血肿及红细胞增多症等病理性原因引起的黄疸。

3.预防及处理

尽早开奶,母乳喂养应于出生后1小时内开始喂哺新生儿。指导产妇喂哺技术,按需喂养,每侧乳房的哺乳时间不受限制。每日喂哺婴儿10次以上,夜间勤喂,限制辅助液体,保证母乳摄入量。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的程度,监测血胆红素或经皮测胆红素,对早出院的婴儿需追踪喂养和黄疸情况。血胆红素>256.5μmol/L(15mg/dl)或有其他高危因素时应间歇光疗,继续母乳喂养。

(二)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即平时常说的母乳性黄疸,发生在出生1周以后的母乳喂养儿。

1.发生原因

确切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与某些母乳成分、肠道菌群及遗传因素有关。

2.临床特点

黄疸出现时间在出生后7~10天,可在生理性黄疸之后发生,或在生理性黄疸减轻后又加重,高峰常在出生后2~3周,持续4~6周甚至更久。大多数新生儿血胆红素为205.2~342μmol/L(12~20mg/dl),重者可达427.5μmol/L(25mg/dl)以上,主要为间接胆红素。无任何临床症状,生长发育良好,很少引起胆红素脑病。注意与感染、肝脏疾病及某些良性遗传性疾病相鉴别。

3.处理

处理原则是既要防止高胆红素血症所致的毒性,又要确保母乳喂养的成功。一般血胆红素<256.5μmol/L(15mg/dl)者,可继续母乳喂养,监测胆红素变化;血胆红素为256.5~342μmol/L(15~20mg/dl)时,可暂停母乳3天代以配方乳,血胆红素下降30%~50%后再喂母乳;若血胆红素>342μmol/L(20mg/dl),除暂停母乳喂养以外,还应采用光疗。注意结合新生儿的胎龄和日龄等具体情况,密切监测血胆红素。胎龄和日龄越小,治疗应越积极。 A57NhiccDMWH5VHFWnqBuZTUmpIRT+SV1sPWFvM+wRctyBrFvSPZbHPE+sqdMPC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