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009
从形象,到心象

董平要把鞋卖给那些早有穿鞋习惯的文明人,薛霸打算试试把鞋卖给不穿鞋的野人——商业目标、传播目标,都与人相关。商业目标里包含了对“目标人群”的选择,传播目标则注定要以目标人群为基础来制定。

所以,我们之前给出的商业目标的通用格式——

通过_______,实现_______。

也应该扩展为(或者说本来就应该是)——

通过让_______ __________,实现___________。

第一个横线断为了两截,分别要填入的是“某些人”及“做出某种行为的改变”。如果是董平来填,那可能就是“通过让一些原本有穿鞋习惯的人改穿我的鞋,卖出1000双鞋”,如果是薛霸来填,则就该是“通过让这些不穿鞋的野人开始穿鞋,卖出1000双鞋”。

确定目标人群,其实包含了两个工作:一是选择某一人群,二是准确地定义和描述这一人群。

选择某一人群,是在决定生意来源时就同步确定了的,你的商业目标在定义你的生意来源,定义你接下来的“主战场”,这个战场也许是个地域概念(比如董平回到的城市,以及薛霸选择的荒岛),但主要是个人群概念(城市里的居民,荒岛上的野人)。

理想的状态是我们接到一项工作,要创作某一广告内容时,以上这两项工作都已经完成了。但事实上,这种情况非常少见。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自己来做出判断与分析。

选择目标人群,是在确定商业企图时就该做出的抉择,或者说,商业目标中就已经包含了对于目标消费者的抉择。

但这种抉择,往往只能决定前进的方向,而不能决定攻打的战略。“把鞋卖给这座荒岛上的野人”是你的抉择,但这些野人是什么样子,你真了解吗?你需要把抽象的“野人”具体起来,你得了解他们,甚至“定义”他们。

这个“定义”的过程,通常只是需要给出一份清楚的描述。日常工作中,我们最常见到的“目标消费者描述”是这样的格式:“18至35岁,高中以上学历,月收入6000元以上”“二三线城市白领青年,事业处于起步期,无车无房”……

还有一种描述目标消费者的方式是设想对方一天的生活轨迹:“清晨7点起床,匆匆出门,乘地铁或公交上班,在单位附近的小卖部买早点,上午比较忙碌,中午点外卖,偶尔下楼抽烟……”

但是,平心而论,这些描述对于我们有任何帮助吗?或者说那些真的就是目标消费者了吗?我们看了那些“18至35岁,高中以上学历,月收入6000元以上”之类的描述,就清楚地知道我们该对谁说话了吗?所有“18至35岁,高中以上学历,月收入6000元以上”的人就会对同一则广告内容有同样的反应吗?

如果只把定义目标人群这件事做到这个程度,我的建议是还不如不做——因为毫无帮助。基于这样几个指标就写出一份这些人每一天的生活轨迹,就更是胡扯。更何况,如今的时代,年龄性别这些特征,已经越来越不能代表一个人的生活和消费状态,即便是确定这些形象和状态特征、性别年龄,也远不如用哪种手机、最常用的是哪些app 重要。

因为,比外部特征更重要的是他们内心的认知——他们的看法和感受。因为广告是要改变别人的看法和感受的,我们说过了。以往,去定义目标人群的年龄性别学历收入,其实也是为了从这些指标里猜想这个人群的看法和感受——所以,只描述那些指标是不够的,用那些指标来定义人群是不准确的。

比形象更重要的是“心象”。这是当年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焦菊隐导演创造的一个理论。当我们定义目标人群时,我们要清楚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这些人,应该以其与品牌和品类有关的行为和认知来定义。

比如,你要为一个海外旅行产品创作一则广告,你拿到的目标消费者定义是“16至35岁,月收入8000元左右,女性为主”,就不如告诉你“我们的目标消费者是那些有钱出国旅行,也想出国旅行,但因为没出国旅行过,而有点害怕出国旅行的人”更有帮助,是不是?因为第二种定义显然是经过思考与选择的,第一种则完全是言不及义,至少是远远不够的。

一个看起来非常粗糙甚至蠢笨的胖胖的货车司机,有可能内心非常文艺,你怎么能用职业和外形去界定他?一个38岁的人也可能是一个幼稚鬼,一个16岁的孩子有可能什么都知道,你怎么能用年龄去定义他?真正有意义的是心象,而不是形象。形象只是抵达心象的途径,且只是途径之一。不能只有一个笼统的形象,就默认为这些目标消费者都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

________

当然,职业、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不是毫无意义。目标人群行为的共性,有时与媒介的选择有关——上班族更容易接触到地铁广告,退休老人可能接触小区电梯广告的机会更多,十几岁的少男少女可能更多接触到社交软件上的广告…… UZyh00BlmjRE349llXxL0u6go5i6kPPt6CfyONsDUk63lPG6TIGxzsTjN2vw8dT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