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妙行无住分第四

【笺注】

妙行者,殊妙之行法也。《大方等陀罗尼经》四:“不离善友,常说众生妙行。”

《维摩经·观众生品》:“从无住本,立一切法。”什注曰:“法无自性,缘感而起。当其未起,莫知所寄。莫知所寄,故无所住。无所住故,则非有无。非有无而为有无之本。”

“复次 ,须菩提,菩萨于法 ,应无所住 行于布施。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 ,不住于相 。何以故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 东方虚空 可思量不 ?”“不也 ,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笺注】

①“复次”二字,经中凡四见。注家谓是再编次佛与须菩提答问之言。或谓是须菩提起座请问,佛命其仍复位次,使之定则生慧。或谓佛之说经,岂必一日完讫?有入城乞食时,有饭食洗足时,有入定时,其所停辍者,固可想见。则所谓“复次”者,必是再行敷座而坐,更为讲说也,故叙经者加之以此云云。然《地藏经》每段均有“复次”二字,按其文义,似为连缀上下文之接续辞。

②魏、隋、唐四译“法”皆作“事”,陈译“法”作“己类”,可见法即菩萨自己所行之法事,指下布施事也。

③陈译“住”皆作“着”。住、着同也。

天亲菩萨曰:“无所住者,谓不着报恩。报恩者,谓供养恭敬种种等门。”

《文殊般若经》:“佛告文殊师利:‘当云何住般若波罗密?’文殊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密。’复问:‘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密?’文殊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密。’”

《三昧经》:“如来所说法,悉从于无住。我从无住处,是处礼如来。”

④《大般若经》曰:“三轮体空(施者、受者、所施之物,名曰三轮)悉清净者,谓无自想,无他想,无施想。不执我为施,彼为受,不着施及施果(不执着所施之物及施后之果报),名为净。有是三者,不名谓净。”

《发菩提心论》:“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布施若为自利利他及二俱利,如是布施,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是故行施。修行施者,于己财物常生舍心;于来求者起尊重心,如父母、师长、善知识想;于贫穷下贱起怜愍心,如一子想,随所须与,心喜恭敬。是名菩萨初修施心。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随所生处财宝丰盈,是名自利。能令众生心得满足,教化调伏使无悭悋,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无相大施,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布施,获得转轮王位,摄受一切无量众生,乃至得佛无尽法藏,是名庄严菩提之道。施有三种: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以法施者,劝人受戒,修出家心,为坏邪见,说断常四倒(颠倒之妄见)众恶过患,分别开示真谛之义,赞精进功德,说放逸过恶,是名法施。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护,名无畏施。自于财物施而不悋,上至珍宝、象马、车乘、缯帛、谷麦、衣服、饮食,下至 团、一缕之线,若多若少,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

⑤色、声、香、味、触、法者,六尘也。此六尘者,或为布施物,或为果报品,皆所不恋着也。

《三藏法数》二十八:“六尘:一、色尘,青黄赤白之色,及男女形貌色等,是名色尘。二、声尘,丝竹环佩之声,及男女歌咏声等,是名声尘。三、香尘,旃檀沉木饮食之香,及男女身分所有香等,是名香尘。四、味尘,种种饮食肴膳美味等,是名味尘。五、触尘,触即着色,男女身分柔软细滑及妙衣上服等,是名触尘。六、法尘,意根对前五尘,分别好丑,而起善恶诸法,是名法尘。”

⑥如是,指上不住色、声、香、味、触、法。

⑦“相”,魏、陈、隋、唐五译皆作“相想”。

《功德施菩萨论》曰:“不住于相想,此义云何?谓诸菩萨第一义中,施者、受者及以施物,名义智境诸想不生,是即伏心,因以清净。”

天亲菩萨曰:“云何菩萨降伏其心?偈云:‘调伏彼中事,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所谓不见施物、受者及施者。”

隋嘉祥大师疏:“以菩萨不见三事,故行布施,名为降伏。言三事者,谓施者、受者、财物等。以不见财物故,得诸法空。不见施者、受者故,得众生空。以得此二空,即是降伏人法见也。”

⑧故者,原因也,谓以何原因也。以福德无量之故,而不住于相布施。

凡言“何以故”,皆为倒装论点法,持论之断结在前,举证在后。如此经文,先断言曰“应不住相布施”,后举证曰“其福德不可思量”。在论理学上,正为先断案而后前提,故曰倒装论点。兹于注间将论点正装之,曰以福德无量之故,而不住于相布施,则知“何以故”三字,实为装置论点正倒之中枢。上下文义,自可晓然。后仿此。

⑨一切善行,名福德。又善行所得之福利,亦名福德也。《无量寿经》:“福德自然。”

思量者,对于事理之思虑量度也。《法华经·方便品》:“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

《大般若经》曰:“上至诸佛,下至旁生,平等平等,无所分别。何以故?自相皆空,都无差别。因无分别,行六度梵行等无相功德,谓圆满一切相智,及余无量诸佛功德。若菩萨见乞丐及旁生,起是念云:如来是福田,我应施与及供养恭敬。旁生等非福田故,不应施与所须资具。是菩萨起如是念者,即非菩萨。所以者何?求趣无上菩提,要净自心,福田方净。故见乞者,不应作是念(‘是’字指上文),应作是念(‘是’字指下文):我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岂以分别高下,应以平等施而摄益之。兼以善慰调勉,引趣无上菩提,同证无生,方满己愿。何以故?是菩萨恒作是念:我为利乐诸有情故,而受此身。诸有来求,定当施与,不应不施。故见乞者,便起是心:吾今此身,本为他受,彼不来取,尚应自送,况来求索,而当不与。作是念已,欢喜踊跃,自解支节,而授与之。复作是言:今获大利而不思报,其福无边矣。”

⑩于汝意中,以为如何?所问之事,皆在下文。以后凡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者,其所问事,亦指下文而言。

《兜沙经》:“东方极远不可计。”《法华经·序品》:“东方万八千世界。”

《广雅·释诂》:“虚,空也。”《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

不音否,未定之辞。

以上皆佛语。

不,不然也。

须菩提答:东方不可思量。

四维,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之四隅也。《兜沙经》:“南方极远不可计。”又:“西方极远不可计。”又:“北方极远不可计。”又:“东北方极远不可计。”又:“东南方极远不可计。”又:“西南方极远不可计。”又:“西北方极远不可计。”又:“上方极远不可计。”又:“下方极远不可计。”

以上佛语。

须菩提答:南西北方上下虚空不可思量。

如是,指十方虚空不可思量。

前须菩提问“云何应住”,故此处佛告须菩提“应如所教住”。所教者,即回指前文不住相之布施也。此以不住为住,即《华严经》住无所住之法也。

无所住,斯为菩萨之住。菩萨修六度,而布施为首。即布施不住相,则六度可知。布施不住六尘,则六根六识可知。此其心不住相,乃为真住也,故曰“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莲池大师曰:“经中言语虽多,总是说真空无相妙理,以化度众生。必众生能安住降伏,不生我、人、众、寿四相,乃可到涅槃地位。说布施者,不过令修行者易于入门耳,不甚重。一经大意,已尽此矣。此以下,不过反复辨明无相之意。深恐人一有相,便不能安住降伏也。”

陈雄曰:“佛谓所教之住,与《华严经》住无所住同。如来教菩萨法,不过住无所住之法。菩萨受如来教,非敢变异,但当如其所教者,以无住为住处。《楞伽经》云:‘得住般若波罗蜜。’”

梁傅大士曰:“欲知檀貌状(檀即布施也),如空遍十方。佛云:‘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此虚空不可思量测度。’菩萨当如佛所指教处住。佛教所谓住者,湛若十方,空无所住而住。颂曰:‘若论无相施,功德极难量。行悲济贫乏,果报不须望。凡夫情行劣,初且略称扬。欲知檀状貌,如空遍十方。’”

以上佛语。 9hy2Akk2lybtu/PZSk9jVLIKiiM5IVxD2deMuWDopADyl4jeYFt68Sdge1CmZrS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