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乘正宗分第三

【笺注】

《法华经·譬喻品》:“若有众生,从佛世尊,闻法信受,勤修精进,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无师智,如来知见、力、无所畏,愍念安乐无量众生,利益天人,度脱一切,是名大乘。”

晋之道安,初科节(分章节也)诸经而立三分:一、序分,序本经之因由也。二、正宗分,即本经之所说也。三、流通分,举本经之利益,劝正说之流通也。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 ,应如是降伏其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 ,若卵生 、若胎生 、若湿生 、若化生 ,若有色 、若无色 ,若有想 、若无想 、若非有想非无想 ,我皆令入无余涅(音捏)槃(音盘)而灭度之 。如是灭度无量 、无数 、无边 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 、人相 、众生相 、寿者相 ,即非菩萨 。”

【笺注】

①摩诃,大也。摩诃萨,谓菩萨中之大者。

功德施菩萨曰:“菩萨摩诃萨,其义云何?于菩提处有决心,菩萨也。于一切众生,誓与利益,摩诃萨也。”

《大般若经》曰:“勤求无上正等菩提,利乐有情(众生),故名菩萨。具如实觉(真如平等,体离虚妄,故曰如实),能遍了知一切法相,而无所执,故复名摩诃萨。”

②佛言应依菩提心而降服其心。即菩萨不可自以为我有大悲救护众生之心也。如有此心,则我与众生已有分别心而非平等,即非菩萨。此心起时,应如菩提心而降伏之。

③《无量寿经》慧远疏上:“举一名余,故云一切。”《般若灯论》:“有情者数数生,故名众生。”《大乘义章》七:“多生相续,名曰众生。”

④卵生为四生之一,依卵壳而生者。《大乘义章》八:“如诸鸟等,依于卵壳而受形者,名为卵生。”

⑤胎生为四生之一。如人类在母胎内,完具身体而生者。《俱舍论》八:“有情类生从胎藏,是名胎生,如象、马、牛、猪、羊、驴等。”

⑥湿生为四生之一。如蛇、蛟等依湿受形而生者。

⑦化生为四生之一。无所依托,唯依业力而生者,如诸天与地狱及劫初之众生皆是也。

⑧欲界与色界之有情有色身者,名有色。天台之《金刚经疏》:“有色即欲、色二界,无色即空处。”长水之《金刚经刊定记》四:“有色即以色为身,无色即以四蕴为身。”

⑨注详上句。

⑩有想,对“无想”之语。无想天之对于有情,故名有想。

无想即无想天,在色界四禅天之上,即净梵地之第一天也。

《智度论》名非有想非无想,《俱舍论》谓之非想非非想。在无色界之第四处,即三界之最上也。生于此处者,不如地下之有粗想烦恼,故名非有想。又名非想。尚有细想之烦恼,故名非无想。又名非非想。名非有想之故,外道即以此处为真涅槃处。名非无想之故,佛者知此处尚为生死之境。

三界共分三十层天。其最低者曰欲界天,内分六层:一曰四天王天;二曰忉利天,又名三十三天;三曰须夜摩天;四曰兜率天;五曰化率天;六曰他化自在天。欲界之上曰色界,内分二十层:一曰梵天,二曰梵众天,三曰梵辅天,四曰大梵天,(自一至四,名初禅天。)五曰少光天,六曰无量光天,七曰光音天,(自五至七,名二禅天。)八曰少净天,九曰无量净天,十曰遍净天,(自八至十,名三禅天。)十一曰无云天,十二曰福生天,十三曰广果天,(自十一至十三,名四禅天。)十四曰无想天,十五曰无烦天,十六曰无热天,十七曰善见天,十八曰色究竟天,十九曰和音天,二十曰大自在天。(自十四至二十,名净梵天。)色界之上曰无色界,内分四层:一曰空无边处,二曰识无边处,三曰无所有处,四曰非想非非想处。(自一至四,名四空天。)

王日休曰:“若卵生者,如大而金翅鸟,细而虮虱是也。若胎生者,如大而狮象,中而人,小而猫鼠是也。若湿生者,如鱼鳖鼋鼍,以至水中极细虫是也。若化生者,如上而天人,下而地狱,中而人间米麦果实等所生之虫皆是也。上四种谓欲界众生。若有色者,色谓色身,谓初禅天至四禅天诸天人,但有色身,而无男女之形,已绝情欲也。此之谓色界。若无色者,此谓无色界诸天人也。此在四禅天之上,唯有灵识,而无色身,故名无色界。若有想者,此谓有想天诸天人也。此天人唯有想念,故自此已上,皆谓之无色界,不复有色身故也。若无想者,此谓无想天诸天人也,在有想天之上。此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名无想天。若非有想非无想者,此谓非想非非想天诸天人也。此天又在无想天之上。其天人一念寂然不动,故云非有想;然不似木石而不能有想,故云非无想。此天于三界诸天为极高,其寿为极长,不止于八万劫而已。”

《大乘义章》十八:“外国涅槃,此翻为灭。灭烦恼故,灭生死故,名之为灭。离众相故,大寂静故,名之为灭。”

《智度论》三十一:“涅槃是第一法、无上法。是有二种:一、有余涅槃,二、无余涅槃。爱等诸烦恼断,是名有余涅槃。圣人今世所受五众(即五蕴)尽,更不复受,是名无余涅槃。”

有余涅槃者,为生死因之惑业已尽,尚余有漏之依身苦果也。无余涅槃者,为生死因之惑业已尽,更灭依身之苦果,而无所余也。

《涅槃经》二十九:“灭生死故,名为灭度。”《肇论》:“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王日休曰:“梵语涅槃,此云无为。《楞伽经》云:‘涅槃乃清净不死不生之地,一切修行者之所依归。’然则涅槃者,乃超脱轮回、出离生死之地,诚为大胜妙之所,非谓死也。世人不知此理,乃误认以为死,大非也。此无余涅槃,即大涅槃也。谓此涅槃之外,更无其余,故名无余涅槃。此谓上文尽诸世界所有九类众生,皆化之成佛,而得佛涅槃也。”

《摄大乘释》八:“不可以譬类得知为无量。”

无数,梵语阿僧祇。《智度论》:“僧祇,秦言数;阿,秦言无。译无央数。”

《起信论》:“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

度无量众生,即以自度,故曰“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功德施菩萨论》云:“如是灭度无量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菩萨慈爱一切众生同于己故,众生灭度,即我非他,是名爱摄。”

隋嘉祥大师疏:“菩萨虽度众生,实无众生可度,即是降伏众生见也。又菩萨若言有众生可度,即是常见;若言无众生可度,则是断见。今虽度众生,实无所度,故降伏常见;虽无所度,而常度众生,故降伏断见也。”

或曰:“众生本具佛性,但不能自悟,佛即因其性而开悟之。其得灭度者,皆自性自度,灭度之者何功哉?”此说不如前说之精,录之以备参考。

一、我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若即若离,妄计我、我所有之实,是名我相。见《三藏法数》十五。

相者,事物之相状表于外,可想像于心者也。或曰:“心着于贪之一边,则为己私计,是有我相。”

二、人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是人,我生人道,异于余道,是名人相。见《三藏法数》十五。

三、众生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色、受、想、行、识众共而生此身,是名众生相。见《三藏法数》十五。

四、寿者相。谓众生于五蕴法中,妄计我受一期(一世也)寿命,或长或短,是名寿者相。见《三藏法数》十五。

六祖曰:“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所能,轻慢众生,是有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是有人相。厌三途苦,愿生诸天,是有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法执不忘,是有寿者相。有四相即众生,无四相即是佛。”

若讷曰:“如来不以度众生为功,而了无所得,以其四种相尽除也。《圆觉经》云:‘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菩萨发菩提无上道心,受如来无相教法,岂应有四种相哉?设若有一于此,则必起能度众生之心,是众生之见,非菩萨也。菩萨与众生本无异性,悟则众生是菩萨,迷则菩萨是众生。有无此四种相,在夫迷悟如何耳。”

以上皆佛语。 aqSk1OFkG/NO9rdslrHuhnXMDcsBmXijxrCHgkaymEl2d7kQHoCq2RNHliImiay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