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文赋

[晋]陆机

余每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 〔1〕 。夫其放言遣辞 〔2〕 ,良多变矣 〔3〕 。妍蚩好恶 〔4〕 ,可得而言。每自属文 〔5〕 ,尤见其情。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6〕 。盖非知之难,能之难也 〔7〕 。故作《文赋》以述先士之盛藻 〔8〕 ,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他日殆可谓曲尽其妙 〔9〕 。至于操斧伐柯,虽取则不远 〔10〕 ,若夫随手之变 〔11〕 ,良难以辞逮。盖所能言者,具于此云尔 〔12〕

【注释】

〔1〕窃:谦词,私下。用心:指如何构思用意以作文。

〔2〕放言:即遣辞。放,有布置、安置义。

〔3〕良:确实。

〔4〕妍蚩(yán chī言吃):美丑。

〔5〕属(zhǔ主)文:缀文,作文。

〔6〕“文不”句:《易·系辞上》:“言不尽意。”逮,及。

〔7〕“盖非”二句:《左传》昭公十年:“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

〔8〕盛藻:盛多的辞藻,犹言美文。

〔9〕他日:异日,来日。殆:近于,大约。可谓:可以。曲尽其妙:曲折细微地尽其妙处。

〔10〕“至于”二句:《诗·豳风·伐柯》:“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柯,斧柄。则,法。诗谓伐木为柯,即可比视手中之柯而为其长短大小,其法式不待远求。按:此处似言作此《文赋》以述为文之用心,即可就近体会眼下作赋之情状以论之。

〔11〕随手之变:临文之际随机应变的细微精妙处。

〔12〕“盖所”二句:言本赋所论,也只是大略而已。《庄子·秋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云尔,语末助词,带有指示而引人注意的语气。

【译文】

我每读才士的作品,私下以为能明白其构思用意。他们的运用言辞,确是变化多端。其中美丑优劣,都可指说。每当自己作文,于其中情况尤其见得真切。总是遗憾心中之意不能与外界之物相称,文辞又不能很好地表达其意。大约困难不在于知其事,而在于行其事。因此作《文赋》以讨论前人的创作,因之而论析作文时利害得失的原由,以后或许能一一尽其妙处。至于说拿着斧子伐木为柄,其式样虽然就在眼前,但是随心顺手的千变万化,实在难以用语言表达清楚。不过大概所能够述说的,全都写在这儿了。

伫中区以玄览 〔1〕 ,颐情志于典坟 〔2〕 。遵四时以叹逝 〔3〕 ,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心懔懔以怀霜 〔4〕 ,志眇眇而临云 〔5〕 。咏世德之骏烈 〔6〕 ,诵先民之清芬。游文章之林府 〔7〕 ,嘉丽藻之彬彬 〔8〕 。慨投篇而援笔,聊宣之乎斯文 〔9〕

【注释】

〔1〕伫:久立。中区:即区中,人世间。玄览:深远的观照。《老子》十章:“涤除玄览。”张衡《东京赋》:“睿哲玄览,都兹洛宫。”曹植《卞太后诔》:“玄览万机。”

〔2〕颐:养,犹言陶冶。典坟:即三坟五典,泛指古代文籍。

〔3〕遵:循,沿。逝:往。《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潘岳《秋兴赋》:“临川感流以叹逝兮。”陆机有《叹逝赋》。以下四句承“伫中区”句,言作者因景物变迁而兴起感慨。

〔4〕懔懔:敬畏严肃貌。

〔5〕眇眇:高远貌。以上二句兼绾上下文,描写观物、读书时肃然高远的审美感受。

〔6〕世德:先世之有德者。《诗·大雅·下武》:“王配于京,世德作求。”骏:大。烈:美。

〔7〕林府:森林和府库。喻文章之众多。

〔8〕彬彬:《论语·雍也》:“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彬彬,文质相半之貌。”此言文辞之美丽与质朴结合得好,华丽而不过分。以上四句承“颐情志”句,言作者因阅读书籍、玩赏文章而兴起感慨。

〔9〕以上为第一段,述写作冲动激发之由。

【译文】

久立天地之间,深入观照;潜心典籍之中,陶冶情志。随四时迁变叹逝者如斯,见万物盛衰而思绪纷至。感伤啊肃杀的秋风摧落了枯叶,欣喜啊芬芳的春气催生着柔枝。有时心境肃穆如胸怀霜雪,有时情致高远如直上青云。歌咏先贤之伟大美好,吟诵前人之清高芬馨。畅游文章之府,佳作如林;叹美丰辞丽藻,文质彬彬。于是慨然放下篇卷,拿起笔来,且把所感所想抒写成文。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 〔1〕 ,耽思傍讯 〔2〕 。精骛八极 〔3〕 ,心游万仞 〔4〕 。其致也 〔5〕 ,情曈昽而弥鲜 〔6〕 ,物昭晣而互进 〔7〕 。倾群言之沥液 〔8〕 ,漱六艺之芳润 〔9〕 。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 〔10〕 。于是沉辞怫悦 〔11〕 ,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 〔12〕 ,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13〕 。收百世之阙文 〔14〕 ,采千载之遗韵 〔15〕 。谢朝华于已披 〔16〕 ,启夕秀于未振 〔17〕 。观古今之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18〕

【注释】

〔1〕收视反听:《文选》李善注:“言不视听也。”按:收视反听,意同“内视反听”。《史记·商鞅列传》载赵良之言曰:“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春秋繁露·同类相动》:“故聪明圣神,内视反听。”《后汉书·王允传》载何进等上疏曰:“夫内视反听,则忠臣竭诚。”又《老子》十五章“古之善为士者……深不可识”河上公注:“道德深远,不可识知,内视若盲,反听若聋,莫知所长。”又三十三章“自知者明”河上公注:“人能自知贤与不肖,是为反听无声,内视无形,故为明也。”又《鬼谷子·本经阴符》:“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嵇康《答向子期难养生论》:“内视反听,爱气啬精。”可知其语乃汉魏以来之常语,既用于治国,亦用于养身治心;既有凝神寂虑、摒除见闻之意,亦有自我省察、视听于无形无声之境之意。陆机云收视反听,乃以其语移用于艺术构思,兼有集中精神、不视听于外及视听于内、展开想象之意。

〔2〕耽思:深思。傍讯:多方探求。

〔3〕八极:八方极远之地。《淮南子·地形》:“九州之外乃有八殥……八殥之外而有八纮,……八纮之外乃有八极。”又《人间》:“发一端,散无竟;周八极,总一管:谓之心。”

〔4〕万仞:言极高之处。七尺或八尺为仞。

〔5〕致:至。

〔6〕曈昽(tóng lóng童龙):由暗而明貌。

〔7〕昭晣(zhé哲):明朗。

〔8〕群言:指众多的文章著作。沥液:点滴。喻精华。

〔9〕六艺:指《易》《书》《诗》《礼》《乐》《春秋》六种儒家经典。

〔10〕下泉:《诗·曹风·下泉》:“冽彼下泉,浸彼苞稂。”《毛传》:“下泉,泉下流也。”

〔11〕怫(fú服)悦:难出之貌。

〔12〕联翩:连续不断貌。

〔13〕翰鸟:高飞之鸟。缨:缠绕。缴(zhuó茁):系在箭上的生丝绳。曾:通“层”,高。

〔14〕阙文:《论语·卫灵公》:“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阙,同“缺”。此指古书有缺疑不书或残缺之文。

〔15〕遗韵:犹言遗文。亦指遗佚不全之文。

〔16〕谢:弃。华:花。披:开。

〔17〕启:开。秀:草木之花。振:发。

〔18〕“抚四海”句:《庄子·在宥》:“其(人心)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抚,巡。以上为第二段,描述开始构思时驰骋想象之状。

【译文】

作文开始之时,都收回视线,向内听闻;深入思索,广泛搜寻。精神飞向四面八方,心思游于万仞高天。文思来临之时,情感由朦胧而越来越鲜明,物象也清晰地交互进前。倾倒出群书的精华,含漱着六艺的甘美。浮在天河之上,安然漂流;潜入地泉之中,默默浸洗。于是辞藻或艰涩不畅,如游鱼吞钩,被沉沉地从深渊中拽出;或轻快顺适,如飞鸟中箭,从高高的云层上坠落。百代前的阙文也加以吸取,千年前的残篇也予以采掇。清晨已开的花朵弃而不取,黄昏未绽的蓓蕾则催其开启。观览古今于须臾片刻,巡行四海于一瞬之际。

然后选义按部 〔1〕 ,考辞就班 〔2〕 。抱景者咸叩 〔3〕 ,怀响者毕弹 〔4〕 。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 〔5〕 。或本隐以之显 〔6〕 ,或求易而得难。或虎变而兽扰 〔7〕 ,或龙见而鸟澜 〔8〕 。或妥帖而易施 〔9〕 ,或岨峿而不安 〔10〕 。罄澄心以凝思 〔11〕 ,眇众虑而为言 〔12〕 。笼天地于形内 〔13〕 ,挫万物于笔端 〔14〕 。始踯躅于燥吻 〔15〕 ,终流离于濡翰 〔16〕 。理扶质以立干 〔17〕 ,文垂条而结繁 〔18〕 。信情貌之不差 〔19〕 ,故每变而在颜:思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或操觚以率尔 〔20〕 ,或含毫而邈然 〔21〕

【注释】

〔1〕义:事理,泛指文中要写的内容,与下句“辞”对举。按:依。部:部类。

〔2〕考:察究。班:班次。

〔3〕景:光。

〔4〕毕:一本作“必”。弹:叩击。

〔5〕“或因枝”二句:或由本而末,或由末而本,指行文之先后次序。

〔6〕隐:深隐,不显豁。《汉书·司马相如传》:“《易》本隐以之显。”此借用其语。

〔7〕虎变:《易·革》:“九五。大人虎变。”《象》曰:“大人虎变,其文炳也。”喻伟大人物之革新创制。此借用其语,当指文中主要的意思已经确立。兽扰:喻陪衬的意思随之安排妥帖。扰,驯顺。

〔8〕龙见:《庄子·在宥》:“尸居而龙见。”言大人静居则如尸,行动则如龙。此借用其语,亦喻文章之本根已立。澜:散乱。钱锺书《管锥编》(第三册)释此二句云:“主意已得,陪宾衬托,安排井井,章节不紊,如猛虎一啸,则百兽帖服;……新意忽萌,一波起而万波随,一发牵而全身动,如龙腾海立,则鸥鸟惊翔。”可参。

〔9〕妥帖:恰当。

〔10〕岨峿(jǔ yǔ举语):不相合,抵触。

〔11〕罄:尽。

〔12〕眇众虑:精深微妙地考虑、组织诸种思绪。《易·说卦》“妙万物而为言。”《经典释文》云董遇、王肃注本妙作“眇”。陆机《列仙赋》“妙群生而为言”、《羽扇赋》“妙自然以为言”、《漏刻赋》“妙万物而为基”,均借用《说卦》语。眇,通“妙”。

〔13〕形:指文字、文章。文字可见,故曰形。

〔14〕挫(zuò坐):捉搦,抓握。

〔15〕踯躅:徘徊不前。此喻去取未定。燥吻:干燥的口唇。言吟哦久之,唇焦舌燥。

〔16〕流离:沾湿下滴貌。此喻文笔酣畅。濡翰:蘸吸墨汁的笔。濡,沾湿。翰,笔。

〔17〕理:泛指事理、事情,不必拘执于作抽象的“道理”之类理解。《礼记·乐记》:“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郑玄注:“理犹事也。”此处泛指文章中所写的种种事理、事情,即文章的内容。质:本体。干:主干。

〔18〕文:文采,辞采。条:枝条。繁:繁荫。以上二句以树之主干与枝叶为喻,言内容与文采的主从关系。

〔19〕信:确实。情:指作者写作时的情感活动。貌:与下文之“颜”同指作者的面部表情。这二句言写作时身心投入,情感充溢。

〔20〕觚(gū孤):方木,古人用以书写,即木牍之类。率尔:疾速貌。率,通“猝”。尔,形容词语尾。

〔21〕含毫:吮笔。毫,笔毫。邈然:言杳无所得。邈,远。以上为第三段。描述写作过程中选辞征材、布局命意、凝神苦思、文情相生等种种情事。

【译文】

然后选择事义,分门别类;察究辞语,按部就班。含光抱景的全都加以叩问,挟响怀声的无不一一击弹。或循枝条而振摇其叶,或沿波流以寻讨其源。或由深隐而趋于显明,或求平易而反得艰难。或如猛虎奋威而百兽驯服,或像神龙现身而群鸟飞散。或妥帖恰当而易于施行,或龃龉抵触而不能相安。竭尽澄明的心思凝神考虑,妙铸纷纭的思绪发为话言。笼取天地于文内,捉搦万物于笔端。开始时久久吟哦,唇干舌燥;终于能笔墨淋漓,酣畅成文。表达事理如扶持本体而树立主干;敷饰藻采似垂下枝条而结成繁荫。真是内情与外貌毫无差愆,当然每一变化都反映在颜面:想起了乐事必定含笑,刚言及哀情已经长叹。有时拿过简牍便奋笔疾书,有时吮着笔尖而文思渺然。

伊兹事之可乐 〔1〕 ,固圣贤之所钦。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 〔2〕 。函绵邈于尺素 〔3〕 ,吐滂沛乎寸心。言恢之而弥广 〔4〕 ,思按之而逾深 〔5〕 。播芳蕤之馥馥 〔6〕 ,发青条之森森 〔7〕 。粲风飞而猋竖 〔8〕 ,郁云起乎翰林 〔9〕

【注释】

〔1〕伊:语首助词,无义。兹:此。

〔2〕“课虚无”二句:借用道家之意,喻作家通过想象构思,即可产生有声有色之文章。《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文子·自然》:“寂寞者,音之主也。”(亦见《淮南子·齐俗训》)至于其造语,或受扬雄《解难》“画者画于无形,弦者放于无声”之影响。课、责,皆求取、求索之意。

〔3〕函:包含。绵邈:久远。素:白色生绢,古人用来书写。

〔4〕恢:恢张,扩大。

〔5〕按:抑。有寻求意。

〔6〕蕤(ruí锐 阳平 ):指草木之花。馥馥:香气浓郁。

〔7〕森森:枝叶繁盛貌。

〔8〕粲:鲜明。猋(biāo标):自下而上的暴风。

〔9〕郁:美盛。翰林:文章之林。此指文采众盛。以上为第四段,形容为文之乐趣。第一至第四段描述构思作文的过程。

【译文】

这件事情的可喜可乐,本为圣人贤哲所向往。从虚空里责取实有,于无声处索求音响。事物辽远能包容于尺幅,情思滂沛乃倾吐自寸心。言辞越写越丰赡广博,思绪越想越精妙深沉。播散着花香多么浓郁,培育了绿枝其叶蓁蓁。灿烂啊如飙风飞动吹向高空,富盛啊如云彩升起在美丽的树林。

体有万殊 〔1〕 ,物无一量 〔2〕 。纷纭挥霍,形难为状 〔3〕 。辞程才以效伎,意司契而为匠 〔4〕 。在有无而俛 〔5〕 ,当浅深而不让 〔6〕 。虽离方而遁员,期穷形而尽相 〔7〕 。故夫夸目者尚奢,惬心者贵当。言穷者无隘 〔8〕 ,论达者唯旷 〔9〕 。诗缘情而绮靡 〔10〕 ,赋体物而浏亮 〔11〕 。碑披文以相质 〔12〕 ,诔缠绵而凄怆 〔13〕 。铭博约而温润 〔14〕 ,箴顿挫而清壮 〔15〕 。颂优游以彬蔚 〔16〕 ,论精微而朗畅。奏平彻以闲雅 〔17〕 ,说炜晔而谲诳 〔18〕 。虽区分之在兹,亦禁邪而制放。要辞达而理举,故无取乎冗长 〔19〕

【注释】

〔1〕体:指文章的体貌风格。

〔2〕物:《文选》李善注以为指外物。按:文章亦万物中之一物,凡物则各有其体貌。一量:犹一致。此句承上句,混言众物,而据上下文言之,仍重在言文章之多姿态。

〔3〕“纷纭”二句:曹植《七启》述舞蹈之精妙云:“蜿蝉挥霍。”又云:“才捷若神,形难为象。”挥霍,疾速貌。

〔4〕“辞程”二句:喻辞藻各当其用,而由意所统摄调遣。程,量度。伎,技艺、才能。契,契约。

〔5〕 俛(mǐn miǎn敏免):勉力,努力。《诗·邶风·谷风》:“何有何亡(无),黾勉求之。” 勉即黾勉。《诗》意谓家中有也罢没有也罢,都尽心竭力以求之。此处喻作文时奋力而为,勉为其难。

〔6〕浅深:《诗·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喻家中事务无论难易,皆奋力为之。此亦喻作文时勇于尝试。不让:《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7〕“虽离方”二句:言作文虽不泥于一定之规矩,而总期于穷形尽相。员,通“圆”。

〔8〕言穷:言辞简约不铺排。无:助词,无义。

〔9〕论达:说得畅达。唯:助词,无义。

〔10〕缘情:由于情感;按照情感。系汉晋人常语。如《孟子·滕文公上》五章赵岐章旨:“圣人缘情,制礼奉终。”袁准《袁子正书》:“礼者何也?缘人情而为之节文者也。”潘岳《悼亡赋》:“吾闻丧礼之在妻,谓制重而哀轻;既履冰而知寒,吾今信其缘情。”徐广《答刘镇之问》:“缘情立礼。”诗缘情,意谓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文选》李善注:“诗以言志,故曰缘情。”绮靡:美好。与汉以来常用之“猗靡”音近义同。

〔11〕体物:描摹事物。浏亮:清明。

〔12〕碑:指碑文。有庙碑、宫殿碑、墓碑等区别。东汉以来,墓碑之作尤多。此处碑、诔连文,当指墓碑。披:分散。相:助。此句言碑文叙事当质实,而散布文采以助之。

〔13〕诔(lěi磊):文体名。一般用于人死后称述其事迹德行。缠绵:固结不解。

〔14〕铭:文体名。刻于器物或者石上。或称扬德行功业,或表示警戒规弼。博约:事博而文约。

〔15〕箴:文体名。用于讥刺得失,表示警戒。

〔16〕颂:文体名。用于歌颂功德。优游:从容不迫。彬蔚:华盛貌。

〔17〕奏:文体名。用于向君主陈述政事。平彻:平正透彻。闲雅:雍容文雅。

〔18〕说(shuì税):辩士之辞。炜晔(wěi yè伟业):光彩强烈。谲诳(jué kuáng决狂):奇诡而有吸引力。

〔19〕以上为第五段,言文章体貌丰富多彩,或以作者趣味而异,或因文章体裁而别。

【译文】

文章此物,其体貌千差万别,形态都不一样。纷纷纭纭,瞬息万变,实难描摹它们的形相。辞藻各量其才而效其用,意思则掌握关键而犹同巧匠。有也罢没也罢都要努力,浅也好深也好决不退让。虽然是离开了规矩方圆,总期求能够穷形尽相。那喜欢大言、华言以耀人眼目的,便崇尚侈丽宏衍;那爱好切理餍心的,便看重严谨切当;言辞寡少的显得局促窘迫;滔滔不绝的使人觉得辽远旷荡。诗因情感而生,美好动人;赋乃描摹事物,清朗明亮;碑则散布文采,有助于表述事实;诔应悱恻缠绵,令人凄然悲怆;铭事博文约,温和而润泽;箴音韵顿挫,清朗又雄壮;颂安详从容而华美;论精深细密而鲜明通畅;奏平正透彻,雍容文雅;说光焰奕奕,奇诡夸张。虽有这种种区别,却都应禁止邪僻,抑制放荡。重要的是文辞达意事理毕陈,本不必写得烦多冗长。

其为物也多姿 〔1〕 ,其为体也屡迁 〔2〕 。其会意也尚巧 〔3〕 ,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 〔4〕 。虽逝止之无常,固崎锜而难便 〔5〕 ,苟达变而识次 〔6〕 ,犹开流以纳泉。如失机而后会,恒操末以续颠 〔7〕 ,谬玄黄之袟叙 〔8〕 ,故淟涊而不鲜 〔9〕

【注释】

〔1〕物:指文章而言。《老子》二十一章:“道之为物,唯恍唯忽。”《周易·系辞上》:“夫茅之为物薄,而用可重也。”《礼记·中庸》:“其为物不贰。”句式皆与此同,可供参考。以下四句之“其”字均指文章。

〔2〕迁:变化。

〔3〕会:合。意:指文中各个个别的、局部的意。

〔4〕“暨(jì计)音声”二句:言诗文所用字的声音多样而富于变化,以求和谐悦耳。暨,至于。迭代,轮流替代。五色,青、赤、黄、白、黑,亦泛指诸种色彩。宣,明。

〔5〕“虽逝止”二句:承以上诸句,言文章体貌既丰富多彩,其会意、遣言、调整声音等亦变化无常,无一定之法,要写得好确实不易。逝止,去留,谓变化。崎锜(qǐ qí起奇),不安貌。便(pián骈),安适。

〔6〕识次:谓知晓意与辞之所宜处。次,舍止。亦可解为次序。

〔7〕末:尾。颠:首。

〔8〕玄:黑中带赤之色,亦泛指黑色。袟叙:即“秩序”。

〔9〕淟涊(tiǎn niǎn舔捻):秽浊。以上为第六段,总说文章利病和为文之不易,提出会意尚巧、遣言贵妍、音声求变化和谐的审美标准。

【译文】

文章这件东西啊,多姿多态,它显示的体貌变化无常。它会合众意应该巧妙,它遣辞用语以妍美为上。还有音声的迭相替代,如五色之相得益彰。虽说是去留无定,确实是难于稳妥,但如果懂得变化、知晓部位,那就像开通渠道,让泉水流过。若是错失了机会,总是拿起尾巴去连接在头上,那就像搞乱了色彩的安排次序,所以就晦暗而不鲜亮。

或仰逼于先条,或俯侵于后章 〔1〕 。或辞害而理比,或言顺而义妨 〔2〕 。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考殿最于锱铢 〔3〕 ,定去留于毫芒 〔4〕 ,苟铨衡之所裁 〔5〕 ,固应绳其必当 〔6〕

【注释】

〔1〕“或仰逼”二句:言上下文意之接续呼应有所不当。逼,侵迫。先条、后章,指上下文。

〔2〕“或辞害”二句:言或文辞不当而内容顺遂,或文辞可取而内容不合。辞、言,指文辞。理、义,泛指所写的事、事理等。比,从,顺。

〔3〕殿最:第一为最,极下为殿;上功曰最,下功曰殿。此指优劣。锱铢(zī zhū兹朱):古代重量单位,其量极微。

〔4〕毫:毫毛。芒:草之末端。

〔5〕铨衡:称量轻重之具。裁:剪裁;裁决。

〔6〕绳:木工取直之具,即墨线。以上为第七段,言文章或有前后相侵、辞义不称等病,须细心加以考虑裁断。

【译文】

有时下文侵迫上文,有时前章侵犯后章。有时文辞不当而内容合适,有时言语顺遂而意思有妨。彼此分开则两全其美,凑在一起则两败俱伤。考究优劣须细较锱铢,决定取舍应不忽毫芒。如果经过了权衡裁断,当然就合乎绳墨必然恰当。

或文繁理富,而意不指适 〔1〕 ,极无两致 〔2〕 ,尽不可益 〔3〕 。立片言而居要 〔4〕 ,乃一篇之警策 〔5〕 。虽众辞之有条 〔6〕 ,必待兹而效绩 〔7〕 。亮功多而累寡 〔8〕 ,故取足而不易 〔9〕

【注释】

〔1〕指适(shì是):犹言归向、归趣。适,往;至。一说,适(dí笛),主也,犹言主旨。

〔2〕“极无”句:意谓该说的内容已经说到尽头,首尾已完具,不能再作结尾。极,极处;尽头。

〔3〕益:增加。此句与上句意近,亦言文章已到结束处,不能再有所添加。按:以上四句言文辞事理已颇繁富,而文之归趣、主旨仍不明朗;文章之势已到尽头,不能再加以申说。

〔4〕片言:简短的话语。陆机《谢平原内史表》:“片言只字,不关其间。”居要:处于重要位置。

〔5〕警策:语本曹植《应诏诗》:“仆夫警策。”谓整饬驾具。策,马鞭,泛指驭马之具。此处借以为喻,云文章待片言而有所趋向,不致泛滥无归,犹如马因驾具整饬而得以控制,不致流乱轨躅。按:所谓“一篇之警策”,乃统领全篇、点明主题之句,与后世所谓警句有所不同(参钱锺书《管锥编》第三册)。

〔6〕有条:言文辞众多。条,即上文“文垂条而结繁”之“条”。

〔7〕兹:此。指“片言”。效绩:显示功绩。

〔8〕亮:诚然,确实。累寡:犹言弊少。按:此与上文“尽不可益”呼应。其文原已意尽,不能再有所添加,但因主旨尚欠分明(“意不指适”),故增益此片言以明之,看似词费而实为必要,所谓利多弊少也。

〔9〕取足:谓取此片言则足,不取用则不足。意谓取决于此片言。易:改易。以上为第八段,言文章或有主旨不显之病,须添加片言以明之。

【译文】

有时文辞繁多,事理富博,却尚未能将归趣表达清晰。说到尽头了不能再说,文势已尽不可再作词费。于是安置片言于关键之处,乃用以指明一篇之主旨。虽然辞藻众多如枝繁叶茂,但必待这片言方显功绩。确是效用多而弊害少,所以取以足篇,而不再改易。

或藻思绮合 〔1〕 ,清丽千眠 〔2〕 。炳若缛绣 〔3〕 ,凄若繁弦 〔4〕 。必所拟之不殊 〔5〕 ,乃暗合乎曩篇 〔6〕 ,虽杼轴于予怀 〔7〕 ,怵他人之我先 〔8〕 。苟伤廉而愆义 〔9〕 ,亦虽爱而必捐 〔10〕

【注释】

〔1〕藻:富有文采,美丽。绮合:如绮之合。绮,有纹饰的丝织品。

〔2〕千眠:即芊眠、芊绵,连绵词。光色盛貌。

〔3〕炳:光明。缛:采饰繁盛。绣:五色备具。或指刺绣。

〔4〕繁弦:旋律繁复多变之弦乐。蔡邕《琴赋》:“繁弦既抑,雅韵复扬。”繁弦与平和中正之雅乐相对,以情性摇荡、流连哀思为美,故曰凄若繁弦。

〔5〕必:如果,假使。拟:揣度,比划。此指构思作文。

〔6〕曩(nǎng囊 ):往昔。

〔7〕杼轴:织具。此喻构思。

〔8〕怵(chù触):惧。

〔9〕伤廉:损害廉洁。《孟子·离娄下》:“取伤廉。”愆(qiān签)义:违反道义。《左传》定公十年:“于德为愆义。”愆,失。

〔10〕捐:丢弃。以上为第九段,言所作虽佳,若与前人暗合,亦当毅然割爱,以避雷同。

【译文】

有时文思美丽精密,清丽鲜明。光耀如富丽的锦缎,哀婉似繁复的琴声。若所作与昔人无别,竟暗合于已有之篇卷,那么虽然是自出心裁,却仍担心他人已占我先。若是有剽窃因袭之嫌,则虽然舍不得也必须弃捐。

或苕发颖竖 〔1〕 ,离众绝致 〔2〕 。形不可逐,响难为系 〔3〕 。块孤立而特峙 〔4〕 ,非常音之所纬 〔5〕 。心牢落而无偶 〔6〕 ,意徘徊而不能揥 〔7〕 。石韫玉而山晖,水怀珠而川媚 〔8〕 。彼榛楛之勿剪,亦蒙荣于集翠 〔9〕 。缀《下里》于《白雪》,吾亦济夫所伟 〔10〕

【注释】

〔1〕苕(tiáo条):芦苇的花。其状如禾穗,秀出于苇之顶端。颖:禾穗。

〔2〕绝致:不可至。致,至。以上两句言有时构思出超绝于常言的佳句。

〔3〕响:指回声。系(xì戏):连在一起。《鹖冠子·泰录》:“影则随形,响则应声。”此反用其意,喻文中其他语句不能与佳句相匹配。按:傅毅《七激》:“骥騄之乘……逾埃绝影,倏忽若飞。”刘广世《七兴》:“骏驵之马……飙骇风逝,电发波腾,影不及形。”又《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公所乘马名绝影。”均言马之骏奔,至形影离绝,想是汉末以来常用之夸张语。曹植《七启》“纵轻体以迅赴,景(即“影”)追形而不逮”,则用以形容舞者之轻捷。又《赠白马王彪》:“年在桑榆间,影响不能追。”状年岁流逝之疾速。陆机造语当受其影响。

〔4〕块:孤独貌。

〔5〕纬:纬线。喻配合。

〔6〕牢落:空寂貌,乃连绵词。

〔7〕揥(dì帝):当是“摕”之误。摕(与揥音同),撮取。此句言不能决然取此离众绝致之佳句写入文中(因他句不称)。一本揥作“褫”。褫,夺。不能褫,言不能舍去此佳句,亦通。

〔8〕“石韫(yùn运)”二句:言佳句在众辞中,虽无与之相称者,亦犹玉在石中,珠含水内,足使全篇生辉。韫,藏。《荀子·劝学》:“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岸不枯。”

〔9〕“彼榛楛”二句:言杂木上有翠鸟停留,则蒙其荣而不被剪伐。喻平庸之句因佳句而得以保存。榛楛(zhēn hù真户),丛生之杂木。喻平庸之句。翠,翠鸟。

〔10〕“缀《下里》”二句:言常语缀于佳句,乃成就佳句之美。《下里》,即《下里巴人》,里俗歌谣。《白雪》,即《阳春白雪》,高雅之曲。均见宋玉《对楚王问》。济,成,成就。按:钱锺书《管锥编》第三册释以上四句云:“前谓‘庸音’端赖‘嘉句’而得保存,后则谓‘嘉句’亦不得无‘庸音’为之烘托。……‘济伟’者,俗语所谓‘牡丹虽好,绿叶扶持’,‘若非培塿衬,争见太山高’。……盖争妍竞秀,络绎不绝,则目眩神疲,应接不暇,如鹏抟九万里而不得以六月息,有乖于心行一张一弛之道。陆机首悟斯理,而解人难索,代远言湮。”

以上为第十段,言既得佳语,虽他句不称,亦当保留。第七至第十段举出为文时常遇到的若干问题,并指出解决方法。

【译文】

有时妙句如苇花禾穗,出类而拔萃。又如形不能为影所追及,如声音与回响断了联系。它们茕茕独立,非寻常辞句所能匹配。作者思心茫茫而无所遇,去取之间徘徊而犹豫。石中藏玉使山峦辉耀,水中含珠使川流秀媚。那丛生的杂木无须剪伐,亦蒙受荣光于翠鸟的来止。《下里巴人》附缀于《阳春白雪》,我也成就了那高雅之美。

或托言于短韵 〔1〕 ,对穷迹而孤兴 〔2〕 。俯寂寞而无友,仰寥廓而莫承。譬偏弦之独张 〔3〕 ,含清唱而靡应 〔4〕

【注释】

〔1〕短韵:谓抒写某意,数言便止。

〔2〕穷迹:幽穷无人迹之处。

〔3〕偏弦:独弦。张:琴瑟上弦。

〔4〕清唱:清音。靡:无。以上为第十一段,言才思寒俭,数语便止,上下文均无所呼应。

【译文】

有的寄意于寥寥数语,如面对穷荒而孤独起兴。俯视则寂寞而无朋友,仰观则寥落而无可承。譬如琴上只张着一根丝弦,含着清音却没有呼应。

或寄辞于瘁音,言徒靡而弗华 〔1〕 。混妍蚩而成体 〔2〕 ,累良质而为瑕 〔3〕 。象下管之偏疾 〔4〕 ,故虽应而不和。

【注释】

〔1〕“或寄辞”二句:言用语有瑕病,篇辞虽美而失却光彩。瘁,病。靡,美。华,光华。

〔2〕妍蚩:好坏。

〔3〕瑕:玉之斑点。喻缺点。

〔4〕象:如同。下管:古代举行祭飨等典礼时,歌唱者在堂上,称为升歌、登歌,管乐在堂下,称下管。二者间奏。以上为第十二段,言篇中有瑕病,全篇受累而无光彩、不和谐。

【译文】

有的运辞有瑕病,言语徒然美丽却并无光泽。美丑好坏混为一体,优良的玉质被瑕疵蔽遮。就像堂下管乐过于急促,所以虽有呼应却并不谐和。

或遗理以存异,徒寻虚以逐微 〔1〕 。言寡情而鲜爱,辞浮漂而不归 〔2〕 。犹弦幺而徽急 〔3〕 ,故虽和而不悲 〔4〕

【注释】

〔1〕“或遗理”二句:言不重内容之充实合理而好诡巧新异,离本逐末,徒然用力于虚浮不实、微末而无关系之处。

〔2〕“言寡情”二句:言无真实深挚之情感,故其文辞乃如水上浮物,轻飘而无所止泊。鲜,少。

〔3〕“犹弦幺”句:弦幺徽急则其声尖细。幺,细小。徽,系弦之绳。

〔4〕悲:古人好悲声,遂以悲形容乐声之动人。如《韩非子·十过》:“清商故最悲乎?”“音莫悲于清徵乎?”嵇康《琴赋》:“赋其声音,则以悲哀为主;美其感化,则以垂涕为贵。”以上为第十三段,言文章内容贫乏,缺少情感而苟求新诡,即使和谐,也不能动人。

【译文】

有的忽视内容追求新异,只管用力于虚浮微末之处。文中并无充实的情感,言辞便轻飘飘地没有归宿。好比细细的琴弦绷得太紧,因此即使和谐也难使人哀慕。

或奔放以谐合 〔1〕 ,务嘈囋而妖冶 〔2〕 。徒悦目而偶俗 〔3〕 ,固高声而曲下。寤《防露》与《桑间》 〔4〕 ,又虽悲而不雅。

【注释】

〔1〕奔放:纵恣放荡。谐合:指合乎时俗,即下文所谓“偶俗”。

〔2〕务:致力于。嘈囋(zá杂):喧闹。妖冶:美丽。

〔3〕偶:合。

〔4〕寤:觉。《防露》、《桑间》:皆俗曲名。以上为第十四段,言文章卑俗,虽动人而不雅正。

【译文】

有的纵恣放荡合乎时尚,追求庸俗的艳丽,喧闹嘈杂。徒然取悦世俗的耳目,真是声调高昂而曲品低下。知道是《防露》与《桑间》之流,使人流连哀思却不典雅。

或清虚以婉约 〔1〕 ,每除烦而去滥 〔2〕 。阙大羹之遗味,同朱弦之清泛 〔3〕 。虽一唱而三叹 〔4〕 ,固既雅而不艳 〔5〕

【注释】

〔1〕清虚:清淡空明貌。婉约:收敛貌。《国语·吴语》:“(越王)婉约其辞。”成公绥《啸赋》:“徐婉约而优游,纷繁骛而激扬。”

〔2〕烦:繁杂。滥:虚饰多余。

〔3〕“阙大羹”二句:《礼记·乐记》:“《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此借以为喻,言文章缺少大羹所弃之味(如大羹一样弃去五味),又如朱弦弹奏古乐。谓其风貌清淡古朴。阙,同“缺”。大(tài太)羹,肉汁,祫祭所用,不调五味。遗味,弃味而不用。朱弦,红色弦,以煮熟之生丝为之,其声低沉。泛,弹奏琴瑟等弦乐曰泛。

〔4〕一唱而三叹:见前注引《乐记》。唱、倡通。郑玄注:“倡,发歌句也。三叹,三人从叹之耳。”《淮南子·泰族训》:“朱弦漏越,一唱而三叹,可听而不可快也。”谓宗庙乐歌唱少而和寡,质朴简单,不求其动听。

〔5〕以上为第十五段,言文章清简质朴而不富丽。第十一至十五段论文病,并提出应、和、悲、雅、艳的审美标准。

【译文】

有的清淡而又收敛,每每除去烦芜杂滥。缺然如大羹之淡乎寡味,类同于《清庙》之瑟的低沉迟缓。虽说一人首唱有三人相和,却实在是典雅而不美艳。

若夫丰约之裁 〔1〕 ,俯仰之形,因宜适变,曲有微情 〔2〕 。或言拙而喻巧 〔3〕 ,或理朴而辞轻 〔4〕 。或袭故而弥新,或沿浊而更清 〔5〕 。或览之而必察,或研之而后精 〔6〕 。譬犹舞者赴节以投袂 〔7〕 ,歌者应弦而遣声。是盖轮扁所不得言 〔8〕 ,亦非华说之所能精 〔9〕

【注释】

〔1〕裁:体制,样式。

〔2〕曲:委曲细致。微:精妙。

〔3〕喻:明,指文章所明之意。

〔4〕辞轻:指语言风格流易轻清。

〔5〕“或袭”二句:言用陈而出新,化铁以成金。

〔6〕“或览”二句:言文有浅显易知者,有深奥精深者。

〔7〕赴节:合乎音乐之节奏。投:挥动。袂(mèi妹):衣袖。

〔8〕轮扁:《庄子·天运》中人物,以制车轮为业,名扁。其言斫轮之事云,须不疾不徐,有巧妙的规律在内,但只能得之于手而应之于心,非言语所能表达。

〔9〕以上为第十六段,言写作中种种情况变化多端,申言序中“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之意。

【译文】

至于体式的丰腴简约,形态的下俯上仰,因其宜而适其变,有种种细致微妙的情况。有的言辞朴拙而意思巧善,有的语言轻利而事理平常。有的袭用故旧而更出新意,有的因循暗浊却化为清朗。有的一览之下必定明察,有的费尽钻研始得精详。譬如舞蹈者合着节拍挥动衣袖,歌唱者应着琴弦放开歌喉。这大约是轮扁所不能言传,也不是巧言丽辞所能细剖。

普辞条与文律 〔1〕 ,良余膺之所服 〔2〕 。练世情之常尤 〔3〕 ,识前修之所淑 〔4〕 。虽浚发于巧心 〔5〕 ,或受蚩于拙目 〔6〕 。彼琼敷与玉藻 〔7〕 ,若中原之有菽 〔8〕 。同橐籥之罔穷 〔9〕 ,与天地乎并育。虽纷蔼于此世 〔10〕 ,嗟不盈于予掬 〔11〕 。患挈瓶之屡空 〔12〕 ,病昌言之难属 〔13〕 。故踸踔于短韵 〔14〕 ,放庸音以足曲。恒遗恨以终篇,岂怀盈而自足 〔15〕 。惧蒙尘于叩缶 〔16〕 ,顾取笑乎鸣玉 〔17〕

【注释】

〔1〕普:博;广。辞条、文律:指作文之法式。

〔2〕膺:胸。

〔3〕练:谙练,熟悉。尤:过失。

〔4〕前修:前贤。淑:善。

〔5〕浚:深。

〔6〕蚩:讥笑。

〔7〕琼敷、玉藻:喻美丽的辞藻。敷,通“华”,花。藻,水草。

〔8〕中原:犹原中,即原野之中。菽:豆叶,豆苗。《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庶民采之。”郑笺:“藿(意同菽)生原中,非有主也。”按:蔡洪《围棋赋》:“任巧于无主,譬采菽乎中原。”陆机之意,亦云丽藻无主,唯高手得之。

〔9〕橐籥(tuó yuè驼月):冶铸之具,犹今之风箱,橐为外椟,籥为内管。王弼《老子注》则曰橐为排橐,籥为乐籥,即吹火囊与管乐器。《老子》五章:“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罔:无。

〔10〕纷蔼:繁多貌。

〔11〕掬:两手捧之曰掬。《诗·小雅·采绿》:“终朝采绿,不盈一掬。”

〔12〕挈(qiè切):提。《左传》昭公七年:“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挈瓶之知,汲水者之智,喻小智小慧。屡空:《论语·先进》:“回也其庶乎,屡空。”此借其语喻文思贫乏。

〔13〕昌言之难属(zhǔ主):谓古之佳文难以为继。一说指偶得佳句却难以续缀,亦通。昌言,美言。此指古之佳文。属,连缀,接续。

〔14〕踸踔(chěn chuō硶戳):跛行貌。此喻构思艰涩。短韵:指篇幅短小。

〔15〕“恒遗恨”二句:钱锺书《管锥编》第三册:“按作而不成,意难释而心不快,无足怪者;作而已成矣,却复怏怏未足,忽忽有失,则非深于文而严于责己者不能会也。”

〔16〕蒙尘:犹言蒙辱。叩缶(fǒu否):秦人之俗乐。缶,一种瓦器。

〔17〕顾:但,只。鸣玉:指敲击玉磬。以上为第十七段,感慨于为文之不易。

【译文】

那许多遣辞作文的法式,确常存于我胸中不忘。谙熟世人的通病,了解前贤的优长。虽然出之于深思巧心,有时却被庸人讪谤。那琼玉似的美辞丽藻,就像原野上的豆苗任人去采。如风箱鼓风般无穷无尽,与高天厚地同生同在。虽然这世上纷纷蔼蔼到处都有,可叹我采的还不满一掬。苦恨如小瓶儿般腹内常空,抱憾美言佳作难以赓续。思路窘涩勉强写下几句,只能用平庸的声音凑足此曲。每成一篇总是带着遗憾,又岂能感受到心满意足?怕只怕像敲瓦罐儿似的徒自取辱,只让那击磬的高手笑个不住。

若夫应感之会 〔1〕 ,通塞之纪 〔2〕 ,来不可遏,去不可止 〔3〕 。藏若景灭 〔4〕 ,行犹响起 〔5〕 。方天机之骏利 〔6〕 ,夫何纷而不理。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纷葳蕤以馺遝 〔7〕 ,唯毫素之所拟 〔8〕 。文徽徽以溢目 〔9〕 ,音泠泠而盈耳 〔10〕 。及其六情底滞 〔11〕 ,志往神留。兀若枯木 〔12〕 ,豁若涸流 〔13〕 。揽营魂以探赜 〔14〕 ,顿精爽于自求 〔15〕 。理翳翳而愈伏 〔16〕 ,思乙乙其若抽 〔17〕 。是以或竭情而多悔,或率意而寡尤 〔18〕 。虽兹物之在我 〔19〕 ,非余力之所戮 〔20〕 。故时抚空怀而自惋,吾未识夫开塞之所由 〔21〕

【注释】

〔1〕应感:谓感于物,与物相应。《礼记·乐记》:“应感起物而动。”会:会合,机会。

〔2〕通塞:指文思之通畅与阻塞。纪:头绪。

〔3〕“来不”二句:《庄子·田子方》:“吾以其来不可却也,其去不可止也。”

〔4〕景(yǐng影):影之本字。枚乘《上书谏吴王》:“就阴而止,景灭迹绝。”

〔5〕响:回声。班彪《王命论》:“趣时如响起。”

〔6〕天机:自然而不关人力之运动,此指构思言。骏利:迅速快利。

〔7〕葳蕤(wēi ruí威蕊)、馺遝(sà tà飒踏):皆繁盛貌。

〔8〕毫素:皆书写用具。毫,笔。素,帛。

〔9〕徽徽:美,指文采美丽。

〔10〕泠泠:清,言音韵之清。《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延笃《与李文德书》:“夕则消摇内阶,咏诗南轩,百家众氏,投间而作,洋洋乎其盈耳也,焕烂兮其溢目也。”

〔11〕六情:指人喜、怒、哀、乐、爱、恶六种感情。底:停滞。

〔12〕兀(wù务):无知貌。

〔13〕豁:开。

〔14〕揽:持。营:魂。赜(zé责):深。

〔15〕顿:振引。精爽:精神。

〔16〕翳翳:晦暗貌。

〔17〕乙乙(yǐ yǐ已已):难出之貌。

〔18〕率意:任意。

〔19〕兹物:此物。指文章。

〔20〕戮(lù路):勉力,努力。

〔21〕以上为第十八段,描述文思开塞之情状。

【译文】

至于感物而与物合拍的那种机遇、文思通畅或堵塞的端绪,来时不可阻遏,去时也不可留止。藏伏似阴影顿失,行进如回声骤起。当神妙的思维迅速快利,有什么纷乱不能梳理?文思如疾风发自胸臆,言辞似清泉流于唇齿。纷纷然络绎不绝,一切都听命于手中的纸笔。文采美盛目不暇接,音韵清泠洋洋满耳。遇到情感呆滞之时,想要往前却精神阻留。呆呆地如枯干的树木,空空地似干涸的川流。把持住心魂往深处探寻,振作起精神向自己索求。要写的事理却愈加晦暗隐伏,思绪苦涩得像把丝来抽。因此有时用尽心思却遗憾多多,有时任意随心倒少有错谬。虽然作文此事乃在于我,但并非我自己勉力而能求。所以常抚着空洞的胸怀而怅恨,我实不知文思开塞是什么缘由。

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 〔1〕 。恢万里使无阂 〔2〕 ,通亿载而为津 〔3〕 。俯贻则于来叶 〔4〕 ,仰观象乎古人 〔5〕 。济文武于将坠 〔6〕 ,宣风声于不泯 〔7〕 。涂无远而不弥 〔8〕 ,理无微而不纶 〔9〕 。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 〔10〕 ,被金石而德广 〔11〕 ,流管弦而日新 〔12〕

【注释】

〔1〕因:凭借,依托。

〔2〕恢:恢张,扩大。阂:阻限。

〔3〕津:渡口。

〔4〕贻则:遗留法则。犹言垂范。来叶:后世。

〔5〕象:法。《易·系辞下》:“仰则观象于天。”

〔6〕文武:指周文王、武王之道。《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

〔7〕风声:教化。

〔8〕涂:道路。弥:遍。

〔9〕纶:通“论”。《易·系辞上》:“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

〔10〕“配沾润”二句:用《周易》语,言文章作用之大,能沾润万物,并能效法天地之变化。《易·系辞上》:“润之以风雨。”又云:“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又云:“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与天地相似。”郑玄注:“精气谓之神,游魂谓之鬼,……二物变化,其情与天地相似。”虞翻注:“乾神似天,坤鬼似地。”故象鬼神之变化,即效法天地之变化。

〔11〕金石:指钟鼎碑碣等。

〔12〕日新:《易·系辞上》:“日新之谓盛德。”又《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此用其语,谓颂歌播于管弦,可使盛德常新。以上为第十九段,盛赞文章之功用。

【译文】

说到这文章的功用,固然是诸种事理的凭仗。打开千里万里使其无所阻隔,接通万年亿年以它为渡航。向后则垂范于来世,朝前则观法于古人。挽起将要坠地的文武之道,宣扬教化使之永不消泯。路途无远而不能至,事理无细而不可论。滋润万物比得上云雨,效法变化就如同鬼神。镌于金石使盛德广被,播于管弦而与日俱新。 3lzB4xM9pbe5U61IiOxkSb6HZj8WfSIu/GhtEAVca1ehQKxP8QKwHZnJTkXYKHn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