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潜在增速之谜现象

给定中国经济增速多年持续下行的走势,潜在经济增速这个宏观经济分析中具有基准意义的概念,在现实经济与政策分析方面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然而,经济学界对中国潜在增速由不同方法得出的具体研究估测结果出现较大分歧,对潜在和现实经济增速可能形成方向相反的结论,从而对总需求和供给政策干预取向、总需求管理力度、经济增速调控目标等一系列问题,得到显著不同甚至方向相反的结论。“保6”之争再次凸显了一段时期学界有关研究呈现的矛盾困惑,为聚焦议题,可将其称为“潜在增速之谜”现象。

潜在经济增速是指充分利用技术、劳动力、资本等要素增长和配置潜力所能够实现的经济增速,或是在满足充分就业又不引发通货膨胀等宏观可持续条件下的可能或合意增速。潜在增速是潜在产出在特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化率,因而这两个概念存在密切联系甚至具有一定程度的定义性重叠。然而,两者区别在于,给定时点潜在产出定义通常要采取技术和制度等因素给定不变假设,而中长期潜在增速定义则允许技术和制度发生必要变化:这些长期变量变化状态决定了长期潜在增速水平,其动态演变所面临的现实制约构成潜在增速赋值差异的结构性根源。明晰潜在产出与潜在增速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有助于从潜在增速角度更有针对性地分析现实经济问题。

潜在产出及其变动是宏观经济的供给侧内容,在学理上对主要由总需求因素制约的现实短期增长率与宏观平衡状态的评价基准。中国经济学界从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结合中国经济现实展开相关专题研究。随着21世纪第二个10年以来经济增速回落走势逐步展开,2013年决策层提出“三期叠加”,肯定了经济形势特点之一是“经济增长换挡期”,潜在增速成为分析现实经济形势的重要分析概念和范式,表现为以相关概念作为主题的发表论文大量增加,现实经济形势和政策讨论中相关概念出现频率快速上升。

然而,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速的具体估计结果,或者囿于方法性质在客观评估现实方面存在某些困难,或者估计结果对某些关键参数处理的意见分歧较大并难以收敛。采用各种技术和模型估计结果难以摆脱对已有经济数据的依赖,随着现实经济增速回落,近期发表的文献对潜在增速的估计值也随之下降。这些研究都有学术价值,然而利用其前瞻性讨论潜在增速面临局限。

近年研究潜在增速的另一种方法,是借鉴东亚经济体(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高速增长期及后来向中速增长阶段转换的历史表现,间接推测中国潜在经济增速。与直接模型估计相比,东亚经验比较方法在技术上比较简单,直接模型估计方法受现实经济走势影响,具有某种补充意义。不过,这类研究也存在分析结论差异较大,甚至由此对某些相关问题形成相反结论的情况。

例如,林毅夫教授2011年提出,2008年中国大陆地区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21%,这个发展阶段相当于日本的1951年、韩国的1977年和中国台湾地区的1975年的水平。考虑上述3个经济体在各自对标年份之后的20年分别实现了9.2%、7.6%和8.3%的年均经济增速,推测中国2008年后的20年也有达到8%年均增速的潜力。考虑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在上述20年比较期结束时,人均GDP分别达到美国的65.5%、50.2%和54.2%,那么中国到2028年用PPP衡量人均收入,有望达到美国的一半。林毅夫教授说明上述8%是潜在增速的可能性估计,需要各方面条件配合才能变成现实增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带领的研究团队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2011年,该团队认为:“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有很大可能性在2015年前后下一个台阶,时间窗口的分布是2013-2017年。增速下降大约为30%,如由10%降低到7%左右。”采用三种测算方法预测中国2011-2015年均增速为9.1%,2016-2020年均增速为7.1%。2013年,该团队预测中国经济增速一两年后探底,进入“中高速稳定增长期”,在“五年或者更长时间”维持在“比如说7%左右”。2015年刘世锦先生预测中国2015-2024年平均增速为6.2%,2019年将中国2020-2025年潜在增长率预测值下调到5%~6%。

安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高善文博士在2019年年底一次演讲报告中用类似的分析方法预测了中国未来10年的潜在经济增速。具体以购买力平价衡量的人均GDP,参考第二产业相对第三产业比例作为比较对象,认为中国大陆2010年接近日本1968年、韩国1991年、中国台湾地区1987年的水平。高善文博士在表达上引入一个创新方法,就是把上述年份与中国2010年作为对标年份,将中国经济增速5年均值与3个经济体各自同一指标及其简单均值在图形中进行比较,一目了然地显示出,“近年增速下降在东亚背景下是正常情况。2020-2030年增速不会超过5%,更要担心能否保住4%”。高博士“保4争5”的预测观点以新颖方式呈现,引发各方较多关注。

我和刘鎏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研究。采用人均收入、人均收入占美国人均收入的比例、城市化程度、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等更全面反映后发优势及与发展阶段性相关的指标,结合中国大陆与日韩和中国台湾地区有关数据重新选择对标年份,发现2010年是中国大陆4个指标与3个经济体相应指标最为接近的年份,分别是日本1953年、韩国1978年、中国台湾地区1980年。观察结果显示,在东亚经济比较视角下,对标年份之后中国经济增速不应直接收敛到比较对象经济增速一口气向中等收入下降的阶段,而是在此之前应有一个像样的宏观景气周期。

对新观察结果可有强弱两种解读。强结论提示如能创造适当的发展环境,中国经济长期增速收敛到中速增长期之前,应有可能经历一个10多年的内生景气扩张和回落过程。弱解读则是就现有各种对近年经济下行走势具有新稳态解释的观点,或对中国目前经济增速下行走势直达中速增长具有合理化的看法提出一点存疑证据。或者换个说法,上述“新稳态”或“合理化”预测观点,需建立在对未来中国体制转型某种状态的隐含假设基础上。下面尝试结合中国当代体制转型和经济发展经验,对潜在增速的概念进行适当改进,以求理解调和上述有关潜在增速估计结果的较大差异。 RFZAkZl2aU0ca9b5XRx7ED9TPqDai/yJZl4oYNBkdASdHexogzlOKIxM4K+alkf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