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战争发展的大趋势

一场战略决战不是突然到来的。它是这以前整个战争大趋势发展的结果。这种大趋势预决了战争的最终结局。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有一段很好的说明:“会战的发展趋势在一开始虽然不怎么明显,但通常就已经确定了,甚至在会战的部署中这种趋势往往就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一个统帅看不到这种趋势而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开始了会战,那就表明他是缺乏这种认识能力的。”

毛泽东在战争发展进程中,始终从全局着眼,细心地观察和判断战争发展的大趋势,抓住时机,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即使这种趋势还没有很明白地显露出来时也是如此。如果以后情势发生了变化,或者发现原来的考虑有不适当的地方,也能当机立断,进行大胆的调整。蒋介石并不是主动地投入那场主力会战,而是在看不清事情发展的大趋势、在十分不利的条件下被动地应对这场会战的,而且还多次在这种条件下仍想同解放军进行局部性的决战,这不能不说他确实“缺乏这种认识能力”。

当历史进入1948年下半年、全面内战进入第三个年头时,已到了三大战略决战的前夜。

这时战争发展的大趋势是怎样的呢?

经过连续两年的作战,双方兵力的对比也就是有生力量的对比已经发生巨大变化。蒋介石原来倚仗自己的军队数量和装备优势,以为六个月消灭共产党是有把握的。事情的发展完全出乎他的意料。人民解放军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沉着应对,依靠实行“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和“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等军事原则,在战争第一年就消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一十二万人,使它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第二年又消灭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二万人,使它从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而且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已远非战争开始时可比。

到1948年6月底,国民党总兵力已下降到三百六十五万人,能部署在第一线的正规军只有一百七十四万人。兵力主要集中在三个地区:第一,徐州地区刘峙集团五十万四千人,连同非正规军共七十万五千人;第二,东北卫立煌集团三十四万人,连同非正规军共四十四万九千人;第三,华北战场傅作义集团二十八万四千人,连同非正规军共三十九万七千人。这三个地区,是蒋介石军队主力所在。只要把这三个地区的国民党军队解决,整个战局就可以大定。解放军发动的三大战略决战由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组成,就是针对国民党有生力量的这种分布状况决定的。

除了这三个地区以外,国民党兵力较强的还有三处:一是华中战场的白崇禧集团二十七万六千人,连同非正规军共三十五万七千人;二是西北战场的胡宗南集团二十六万八千人,连同非正规军三十一万四千人;三是山西阎锡山集团七万人。其中,白崇禧、阎锡山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并同蒋有着错综复杂的矛盾,军队的战斗力也有限;胡宗南虽是蒋的嫡系,但在陕北屡受解放军打击,实力大损,已处在只能被动挨打的地位。他们都自顾不暇。这三处此时不具有主力会战的性质,只要前面三个地区取得了成功,便不难顺流而下乘势加以收拾,尽可以放在下一步来解决。

人民解放军由于土地改革后动员了大量翻身农民参军,又吸收了经过诉苦教育后的一半国民党俘虏兵参加部队,连同国民党军的起义部队,总兵力已从战争初期的一百二十多万人发展到二百八十多万人,其中野战军一百四十九万人。士气高昂,武器装备得到明显改善,有了相当强大的炮兵和工兵,这是解放战争初期所不具备的,还积累起运动战和城市攻坚战的丰富经验。战争的主动权已完全掌握在解放军手中。在长江以北,要从哪里发动攻势,就可以在那里发动攻势。没有这个条件,要在不久后进行三大战略决战是不可能的。

三大战略决战,是人民解放军在数量上还少于国民党军队、装备上还低于国民党军队但整个战争大趋势已十分有利时发动的。在下这样的大决心时,既没有观望和等待,也没有任何犹豫,这需要有很强的认识能力和敢于作出决断的魄力才能做到。 fJNxA5aZ/D6SkPlwG30PfTjll2ukwz7fONgMy7P/tdOqBfDAk2eMleWy0innTi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