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聚会上,Ella认识了姑娘H。姑娘H看起来很安静,她坐在一个角落中望着热闹的会场,眼神里流露出一种独特的光芒。Ella是一个摄影师,看到这一幕时就想:要是这个姑娘能给我做模特,该有多好啊!
Ella主动给姑娘H递了一张名片,两人互相做了自我介绍,就闲聊起来。没想到,姑娘H和Ella果然气场相投,她们都很喜欢艺术,相聊甚欢。分别的时候,两个人就像熟识已久的好友。
后来,Ella又跟姑娘H见过几次面,还邀请她到自己的摄影工作室。可能是彼此之间比较熟了,姑娘H主动给Ella讲起自己的经历。她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一直跟随父亲生活。父亲有酗酒的习惯,还喜欢骂人,她内心有强烈的不安全感。成长的阴影伴随着她,让她在感情的路上栽了不少跟头。
听过姑娘H的遭遇,Ella对她多了一份心疼,忍不住想要照顾她。当姑娘H听说Ella在摄影大赛上获了奖,要扩大工作室的规模时,她流露出羡慕的神情,说:“我真为你高兴,你是我认识的女性朋友中最优秀的一个。你扩大工作室的规模后,一定也需要人帮忙,我很想给你做助理。”
起初,Ella婉言谢绝了姑娘H的好意,但姑娘H立刻就蹙起眉头,眼眶里还噙着泪水,说:“是不是我不够好?这么多年,我觉得身边的人都不喜欢我、不接受我。认识你以后,我才知道生活原来可以这么精彩。我很享受跟你一起聊天的感觉,也想和你一起工作,你不会也跟其他人一样,认为我不配吧?”
听到姑娘H的这番话,Ella感到很为难。这时,姑娘H又说:“知道吗?我特别羡慕你,家庭条件好,事业也很成功,还遇到了一个疼你的丈夫,我只是想沾一点你的好运而已。”Ella当时没有给她正面的回复,只是说再考虑一下。
没想到的是,当天晚上,Ella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了姑娘H发的心情:“过去二十几年的生活,就像是一个无底的、黑暗的深渊。现在,我终于看到了一丝光亮,能让我重新开始。当我伸手去触碰它的时候,它却变得很微弱。我好怕,怕它会彻底消失,让我回到无尽的痛苦之中。”这样充满委屈的心声,不断地在姑娘H的朋友圈里出现,扰乱了Ella的心。
渐渐地,Ella开始觉得,如果自己继续无视姑娘H的请求,简直就成了罪人。就这样,姑娘H一边向Ella传递自己的羡慕之情,一边又强调自己不幸的人生经历。最终,Ella同意了,让姑娘H做自己的助手。只是,这个决定她做得一点也不开心,因为姑娘H的能力水平根本不符合她的预期标准。
Ella是一个善良热心的人,听过姑娘H痛苦的生活经历后,她给予了对方共情、关心和支持。然而,她没有预料到,最后自己竟然被姑娘H的“可怜”控制了。
曾有人问过一位资深的心理咨询师:“要如何分辨什么样的人能够信任?”心理咨询师的回答令人震惊。在普通人看来,不值得信赖的人肯定是作恶多端的,有肢体语言上的威胁恫吓。可是,这位心理咨询师却说:“这些特征都不可靠,真正可靠的是‘装可怜’的戏码,他们不会令人感到恐惧,却会博得他人的共情。”
毫无疑问,Ella就输在了“共情”上。在产生共情的那一刻,她自己没有任何防备,姑娘H抓住了她的这一弱点,不断地重申自己多么不幸。她有过不幸的遭遇,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作为一个成年人,她从来都是把错误和责任归咎于外界,而没有反思自身的问题。
我们不该成为冷漠的人,应当保留一份恻隐之心,但在付出好意之前,必须分清对方是“真可怜”还是“假可怜”。所谓的“真可怜”是倾尽所有努力境况依然不佳,求助者和施助者双方在心理上是平等的;然而有些人却是有意无意地放低姿态、渲染痛苦,以此来获得某种好处。
“假可怜”的人有强烈的依赖心理,总是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扶助,自力更生的意愿很薄弱;同时他们也有自私自利的特质,用“可怜相”来抱怨别人不在乎自己,让施助者感受到“道德感”的失落,产生强烈的自我责备和自我贬低,说拒绝的话就好像亏欠对方一样。
要让可怜之人不可怕,双方都必须作出调整。就Ella来说,先要明确自己帮人的界限,学会拒绝,即便姑娘H诉苦,也不能牺牲工作室里重要的职位给对方,这会直接影响到工作室的发展,甚至牵连到其他员工的利益。此外,也要适当地说明自己的难处,让姑娘H彻底明白,世上没有救世主,人只能自我救赎,靠自身的力量去改变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