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这天,儿子小小在房间做作业,妈妈敲了敲门,经小小同意后走了进去,抱着刚从阳台上收下来的儿子的衣服,妈妈一边叠衣服,一边对小小说:“儿子,妈妈想跟你谈谈可以吗?”
小小:“什么事?”
妈妈:“妈妈知道你最近交了几个朋友,他们对你也很好,但是他们毕竟是社会青年,不像你那么单纯,妈妈不阻止你跟他们来往,但妈妈希望你能多留点心,保护好自己。”
小小:“嗯,谢谢妈妈提醒,我明白,我会跟他们保持距离的。”
案例中这位妈妈是个很善于与儿子交流的人,这样的谈话是轻松和随意的,孩子也很容易接受。假如她劈头盖脸直接问儿子是不是与社会不良青年来往,恐怕会招致孩子厌烦情绪。
的确,与孩子沟通,闲谈式的情感交流,有利于营造轻松的沟通氛围,如果我们不注意与他们沟通的方式,那么,很容易造成亲子间的沟通障碍,甚至产生矛盾。
生活中,不少父母发现,孩子好像总是故意和自己作对似的,总和自己唱反调。很多父母感叹:“我让他往东,他就是往西。”“我说的话,他就没有听过。”的确,可能你的孩子已经有了一些逆反情绪,而主要原因在父母,孩子毕竟还小,他们的情绪掌控能力欠缺、情商也需要提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主动寻找最佳的沟通方法。
我们强调闲谈式,即家长尽可能创造或利用与孩子相处的机会,不失时机地与孩子进行闲谈,将实质上的有意识淡化在形式上的自然随意上。可以谈些孩子感兴趣的事情,缩小彼此的心里距离,并适时地抓住孩子谈话中某些可以“抒发情感”的内容,真诚地道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显得自然得体,给孩子创造一个了解情感世界的机会,为此而产生出对父母的亲近感和朋友式的信任感,而建立在这种关系下的说服教育也易于被孩子接受,作为回报,他也会在日常活动中表现出理解、合作的精神。
为此,我们需要明白以下几点:
1.沟通前强调,不要让孩子盲目听话
我们不需要培养那种盲目听话的“乖孩子”,因为“乖孩子”真正成为社会精英、业界尖子的不多,他们大多在一般劳动岗位上工作。当然,并不是说“不听话”的孩子就一定聪明,出尖子。孩子的“听话”应更多体现在生活规矩、行为道德上,而青春期孩子天性叛逆,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应做出正确的引导,用于学习和对待事情上。
童话大王郑渊洁说他从来没有对自己的孩子高声说过一句话,也从来没有说过“你要听话”。“因为我觉得把孩子往听话了培养那不是培养奴才吗?”因此,对于孩子的不听话原因,你不妨告诉孩子:“爸妈并不是要你盲目地听我们所说的每一句话,什么都听话的孩子就是庸才。”这样说,会很容易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理解。
2.鼓励你的孩子有自己的思维方式
你不妨为孩子讲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位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育出蓝色的苹果呢!”
其实外国教师或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
同样,我们的孩子也有自己独特的思维,作为家长,我们如果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给孩子一个行为标准
这个行为标准的制订必须是在和孩子已经站在统一战线的前提条件下,也就是孩子认可父母的话是正确的。
此时,你应该告诉孩子一个原则,一个标准。在这个标准下,他知道什么东西应该去执行,什么东西要坚决反对,掌握好这个度就可以了。不是不管他们,而是怎样合理地管的问题。
因此,综合来看,对于沟通这一问题,如果出现问题,家长还是要从自身寻找原因,看看你的沟通是否太直接,孩子是否能接受。我们最好选择闲谈式沟通,营造出轻松的氛围,孩子才更愿意与我们沟通。
这天中午,妈妈收拾房间时发现抽屉里的一百元钱不见了,她知道儿子冬冬调皮,肯定又是拿钱去买零食了,所以她一口咬定是冬冬拿了。
冬冬说没拿。妈妈不信,先是“启发”孩子:“需要钱可以向我要,但不能自己拿!”后来就越说越生气,警告冬冬:“不经允许拿妈妈的钱,也算是偷!”冬冬不服气,母子俩就吵了起来。这时冬冬的爸爸回来了,忙解释说:“钱是我拿的,还没来得及告诉你呢。”妈妈这才停止了对儿子的逼问,但又补上一句:“冬冬,你可要记住,花钱要管妈妈要,可不能偷偷地自己拿啊。妈妈的钱可是有数的!”冬冬觉得受了不能容忍的侮辱,一气之下,离家出走了!
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说错了话,办错了事,甚至冤枉了孩子,都是难免的,关键是发生问题后家长怎样处理。家长和孩子相处,应该是民主、平等的,不能摆家长架子。错怪了孩子,就要主动道歉,而且态度要诚恳,不敷衍。有些家长认为这样做会有失尊严,其实不然,孩子是明理的。父母向孩子认错,给孩子树立了有错必改的榜样,会使孩子由衷地敬佩父母的见识和修养,并学会勇敢地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从小形成一种责任意识。同时,孩子也会更加信任父母,使一家人和睦相处,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的威信不但不会降低,反而更高了。
日常生活中,孩子会犯错,大人也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情况下是孩子道歉,而不是父母,因为父母觉得,我们有必要对孩子的言行负责,教导他们学会有礼貌、做错事要道歉,但却忽略了我们也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而对于孩子来说,他们通常都不知道父母有错,也觉得父母不会那么容易做错事。父母则认为自己一般能做对,即使做错事了也不需要道歉,他们觉得自己处在一种比较高的地位。其实,这样做的直接后果是,给孩子树立了一个不负责任的负面形象。
现代教育,最重要的改变就是要求家长将孩子和自己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而不是端着架子,即便做错了,也不跟孩子道歉,事实上,很多家长认为,说一句“对不起”有碍面子还是硬撑着、扮强势。其实,对孩子说一句“对不起”,不会有损父母的权威,反而会构建起一个平等的交流平台。更为重要的是,家长起到了以身作则的作用,给孩子树立一个负责任的形象。
可见,家长做错了事,肯不肯向孩子道歉,不仅影响着两代人的情感,也关系着孩子的进步与成长,是家长应该学会使用的一种教育手段。
在现代家庭教育中,家长如果从不向孩子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孩子就会产生“父母永远正确而实际上总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孩子也会抛之脑后。如果对孩子做错事后,父母能郑重地向孩子认错、道歉,孩子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就会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滋味。为了让孩子能树立责任意识,父母不妨做到:
1.孩子年龄不同,父母做错事道歉的方法不同
相对于年龄小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其实不用讲太多的道理,只要用一些行动,如手势、表情、做法等,很自然就可以让孩子知道在这件事上,父母做错了,而且父母在向他们道歉,并不需要说太多的话。如果孩子知道这种做法是错误的,那么他们一般就不会再犯这样的错误。但是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孩子来说,父母向他们道歉,就必须向他们讲明这件事错误的原因,为什么做错了,这也是一种间接教育的方法。
2.注意道歉的态度
父母道歉的态度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过于生硬,或者轻描淡写。这些错误的态度,即使道歉了也不能挽回什么,只会加深误解,因为年龄大的孩子能明显感觉到父母态度的不同,意识到父母是不是在敷衍。因此,父母应用真诚的态度来道歉,不要碍于面子或者身份,不愿意对自己的孩子道歉,或者只是略微地说一下。父亲撞到儿子,这时候,父亲与其说“我不是故意的”,倒不如真诚地对他说“对不起,孩子,我撞伤了你”。父亲这时候大大方方的道歉比不真诚的辩解更能够得到孩子的尊重。
总之,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言传身教,向孩子认错、道歉,是培养孩子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的重要方面。孩子最早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会将看到、听到、感觉到的东西“融化”在正在发育的大脑里,并在以后的生活中不知不觉地加以模仿,不仅限于行为举止,而且包括思维方式、情感取向以及个人性格等。在生活中处处表现得不负责任的父母,即使想教育孩子做事要有责任心,孩子也会很不服气,很不以为然。所以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更应该以身作则。使孩子能具体地感觉责任意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从而主动、积极地养成责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