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过度溺爱只能教育出没规矩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强调的自觉、主动是一种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好的行为习惯能照亮孩子一生。然而,一些父母认为,爱孩子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就要给他们最好的东西,所以,一味地纵容,觉得“只要他喜欢就好”“孩子高兴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规矩长大了孩子自然就懂”……然而,无规矩不成方圆,我们的孩子在还小的时候,并没有明确的是非对错和规矩意识,这需要我们制订规矩来进行约束和提醒。如果我们放任孩子,就会导致他们为所欲为,一个没有自制力与约束力的孩子,如何成人和成才呢?

与放任孩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父母对孩子管得过严,他们认为慈母多败儿、棍棒之下出人才,所以采取严格管制的教育方式,其实,这只会教育出唯唯诺诺、胆小怕事的孩子。

这两种观点听起来都有些道理,但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处理矛盾的方式不是综合考量,而是走向了极端。这种非此即彼的选择,必然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家长们有必要认识到:规矩和爱本来就是统一的。

在《家庭教育》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有规矩的自由叫作活泼;没有规矩的自由叫作放肆;不放肆叫作规矩,不活泼叫作呆板。”听起来很拗口,但理解起来却不难:“比如牧牛场,周围用铁栅栏围起来,牛在栅栏里吃草喝水,东奔西跑,这叫作活泼,放牛人不好干涉它;如果跳出栅栏,就是放肆,就不得不干涉。不出栅栏,这就是规矩;如果在栅栏里,却不准它吃草喝水,或是东奔西跑,如此就是呆板了。”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给孩子的爱,造成了孩子的自私与懒惰,让孩子缺乏最基本的能力与教养,这种爱就是贻害无穷的。

相反,如果我们给孩子立的规矩,造成了家的淡漠和冰冷,让孩子的天性受到压抑和扼杀,那么这种规矩就是毫无意义的。

毕竟家的本质是内心的归宿,需要的是真诚的关怀和亲近,需要的是人情味儿和同理心。

对此,父母要明确以下教育规则:

1.有些事,不能惯

有家长说:“家里有规矩,但孩子耍赖也没辙啊!”

这是很多家庭的通病:孩子不听你的原则,常常以哭闹、不吃饭来要挟父母。

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父母一而再再而三地降低底线。

例如,和孩子约定好每天只玩半个小时iPad,但孩子一哭闹,大人就妥协了,于是又多玩了半个小时。

被惯坏的孩子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他们的要求总是被满足。

第一次出现问题,大人就妥协,只会为自己和孩子的将来造成更多麻烦。

2.让孩子明白,自己的事尽量自己做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还小,做事磨蹭,父母先帮孩子万事包办了,以后再培养也来得及。

其实在孩子每个年龄段,都有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要做。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特点,告诉孩子什么事情是他自己要做的。

爱从来不是大包大揽,教会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帮他解决问题,这才是真正的爱。

让孩子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时间久了,他才会在成长中学会自立自强。

3.让孩子明白,他必须学会承担责任

绘本《我永远爱你》中就有这样的对话:

阿力:“如果我把枕头弄得羽毛满天飞,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们得把羽毛收拾起来。”

阿力:“如果我把画画的颜料洒在妹妹身上,你还爱我吗?”

妈妈:“我永远爱你,不过,你得负责给妹妹洗澡。”

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做得特别好,她不厌其烦地保证,“我永远爱你”。同时又不忘强调:孩子,你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你要尽可能想办法恢复或弥补,你的所作所为带来的后果。

父母不能帮孩子逃避,而应该要求孩子为自己的错误言行承担后果,让孩子有面对错误的诚实和勇气。

父母都爱孩子,但更有责任培养出孩子的好品格、好习惯,这也是父母的责任,而让规矩与爱的统一,才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ONmZdKUgNNjdIvMKWkXuTq7jIVGi1/1pdUM/qKvxEysQQ3pznHpASZAviC92uFy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