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要想身心健康地成长,就要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按时起床、睡觉,吃饭、洗漱,按时完成该做的事情,也留出独属于自己的时间享受片刻的安静和休闲。这样按部就班的生活看起来日复一日,其实却能帮助孩子养成生活的好习惯,也能让孩子在有序的生活中获得更好的成长和进步。
建立日常惯例,坚持有规律的作息和生活,除了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之外,还助于帮助孩子设立界限。但需要注意的是,希望孩子能够如同机器人一样精准地珍惜时间,是根本不可能的。每天早晨,总有父母为孩子不能按时起床而抓狂;每天晚上,也总有父母为哄孩子上床睡觉而煞费苦心。孩子不可能分秒不差地遵守作息时间,然而即便如此,如果孩子能够形成基本的作息习惯,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生活的规律性也是非常有益的。所谓习惯成自然,当孩子自然地遵守习惯,父母对于孩子的养育自然也会变得更轻松。
需要注意的是,作息习惯绝非只针对孩子一个人,父母要想让孩子积极主动地遵守作息习惯,就要全家总动员。孩子很讲究平等,也希望自己真正融入家庭生活,因为父母在制定作息制度的时候,要考虑到全体家庭成员的习惯,从而兼顾各个方面,也尽量让家庭成员在日常生活中步调一致,尽量和谐。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员,每个人都要在群体中生活,尽管家庭成员之间亲密无间,但是家庭也是一个小团体,同样需要保持一致性,彼此尊重和迁就,才能保持良性运转。而且,在日常惯例的指导下,若父母遵守惯例,孩子就会自发主动地遵守惯例,长大成人之后走上社会,也会拥有规矩意识,不会盲目地挑战规矩和权威。
自从升入小学二年级,小杰就有了阅读的任务。每到小长假或者寒暑假的时候,老师就会布置书目,让孩子们完成阅读。然而,小杰从小就不喜欢读书,只喜欢看电视。为此,小杰经常无法完成老师布置的阅读任务,爸爸妈妈也被老师电话谈话了好几次。爸爸妈妈想出各种办法对小杰威逼利诱,小杰还是不喜欢读书。一个偶然的机会,妈妈听到教育专家说父母爱读书,家里充满书香气,孩子才爱读书,因而听取教育专家的建议,在家里开展亲子阅读活动。
每个周六的晚上,从6点到9点的3个小时,就是雷打不动的亲子阅读时光。一开始,小杰还不愿意捧起书本,后来发现在阅读时光里,爸爸不再打游戏,妈妈不再淘宝购物,小杰只好关掉电视,和爸爸妈妈一起读书。最初,为了培养小杰的阅读兴趣,妈妈陪伴小杰一起读书。后来,小杰渐渐地爱上阅读,小杰开始独立读书,爸爸妈妈则各自读自己喜欢的书。看着小杰对阅读越来越感兴趣,爸爸妈妈也在远离电子产品的时刻感受到久违的书香,全家人一致同意再增加一个晚上作为亲子阅读时光,全家人一起读书。在读书的过程中,小杰眼界开阔了,思想更加成熟,有了很大的进步。
父母带头去做,比对孩子说多少句话都更管用。当然,坏习惯的养成很容易,因为人的本性就是趋利避害,就是喜欢自由地放纵自己,而不希望被约束。相比坏习惯,好习惯的养成难度很大,必须经过长期的坚持和自我约束,才能最终习惯成自然,才能在固定的时间理所当然做最该做的事情。很多父母对于建立日常惯例存在误区,即觉得孩子还小的时候,无须遵守惯例。实际上,即使孩子很小,也可以参与建立日常惯例。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孩子越是从小时候开始建立和遵守惯例,越能很好地遵守惯例。当然,引导年幼的孩子遵守惯例,父母需要付出极大的耐心,最好不要采取强制的手段,否则一旦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会极其不配合。耐心地提醒孩子,引导孩子,或者在孩子面前以身示范,这是更好的方式。孩子都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尤其喜欢学习父母去做很多事情。举例而言,父母要求孩子刷牙,一味地提醒也许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父母可以不刻意提醒孩子,而是全家总动员:“该刷牙喽!”这样一来,哪怕孩子有些不情愿,看到父母也在刷牙,为了获得集体认同感,他也会刷牙。显而易见,身教大于言传,这样的说法是很有道理的,父母也唯有把身教做好,对孩子的言传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和作用。
日常生活中,很多生活惯例的建立,都可以采取全家总动员的方式进行,也方便父母对孩子展开身教。例如家庭里的大扫除,再如为全家人准备丰盛的一餐,每个周末全家人一起享受亲子阅读时光,都可以让孩子切实参与,从而帮助孩子循序渐进地养成良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