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丢掉了旧物,就像丢掉了过去

“妈妈,这些衣服还能穿吗?不穿的话,就扔了吧!”

“先别扔了,以后打扫房子时,还能穿着干活呢!”

时隔一年,再次打开妈妈的箱子,那件被预留为工作服的衣服,依旧在原来的地方规规矩矩地放着,纹丝未动。这也显示,妈妈在过去的一年里,可能从来都没有碰过这个箱子。可这一年里,她打扫过数次房间,还搬了一次家,只是那件“工作服”,根本没有被派上用场,始终在当“预备军”。

这样的情形,在我认识极简生活的理念之前,也曾多次发生在自己身上。

那时候的我,很少主动丢弃物品,除非一件东西破旧不堪,无法再使用了,否则的话,即便是不用,也会为其留下一寸天地。丢掉它们,对我来说,是一件很痛苦的事。

对于自己使用过的东西,我是心存怀念的,比如:租房时买的简易收纳抽屉、已褪色变薄的床单、刚工作时给自己买的播放器……它们已经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了,可我就是不舍得扔,虽然也会因为它们占据了一些空间而烦恼。

后来,我在做个人体验的时候,跟我的咨询师谈起了这个话题。

Z:“能说说,为什么要留着十年前买的播放器吗?”

我:“我总想着,今后也许还能用得上它。”

Z:“听起来,你好像在担忧未来的一些事情?”

我:“是,我害怕想用的时候,身边没有了它。”

……

就这一话题,咨询师陪我一起探讨了3次,抽丝剥茧地去找症结。

我真的很感激有这样的机会,能够帮助我重新认识自己,深度地剖析自己。如果我们一直停留在过去的某种思维模式与行为模式中,就真的有了所谓的“命运”。借助学习和个人成长的体验,改变认知,就是在改变命运。

从心理学上讲,不舍丢弃旧物的情况与缺乏自信有一定的关系。

闺蜜H的床头柜里有一个盒子,她几乎常年存放着,但很少打开。盒子里面存放的是与前男友旅行时买的车票,游览景点的门票,还有曾经一起去过的咖啡店赠送的祝福卡票,以及看过的每一场电影的票据。

从两人恋爱开始,她就在囤积这些东西;分手后至今已有两年,这些物品依然还在。谈起当初为何要积攒下来,闺蜜H说:“总觉得美好是一闪而逝,想留住它们。”至于为何现在还保留着,她的话更是令人感到心疼:“担心以后再也不会有人那么爱我了……”

显而易见,H对物品的囤积,代表着她对内在的自己不够信任和接纳,不敢尽情地去享受恋爱的美好,而是小心翼翼地把每一段经历都收藏起来,试图用这样的方式把美好定格。分手后,对旧物的不舍,不只是留恋回忆,也包含着对自己、对未来的怀疑,不相信还有更美好的事物会出现。

对于不舍丢弃物品的人,法国心理学家弗朗西斯科·维耶罗还有更深入的分析:“对未来可能的匮乏感到忧心忡忡,大多是基于当事人曾经的真实经验,但也可能仅仅是从身边人那里无意间习得的思维惯性。比如,今天的我们多数都没有真的经历过饥饿,但还是有些人从父辈们身上保留了大量‘生怕哪天再出事’的焦虑感和危机感。”

妈妈不肯丢弃旧物,是因为她已经把情感转移到了物品上。

早年,她经历过艰难的生活,那样的日子太刻骨铭心了。于艰苦的条件下,能够拥有一件在当时还算比较好的外衣,是何等的珍贵!尽管那样的日子已经结束了,可那些物品对于妈妈的意义,还一直存在。她不肯丢弃的,是她人生的那一段经历。

留着过去的物品,似乎是为了证明自己曾经的存在,或是某些情感与价值,那是一种对自我肯定的方式。如果丢弃了那件衣服,就如同丢弃了自己的一段人生,以及在艰难岁月里送给她这件外衣的人——我的爸爸,以及他们的感情。

了解了妈妈的心理状态,我也很容易理解,为什么过去的我也不舍得丢弃旧物了。因为,我是从妈妈那里无意习得的思维惯性。不愿意扔东西,并不是出于对这件物品发自内心的喜爱与不舍,而是没有勇气做出“抛弃”这一行为。这就好像,一个孩子看久了妈妈总是活在痛苦和节俭中,一旦自己感受到快乐,或是买了一件稍贵的东西时,就会萌生出一种背叛感和愧疚感,好像唯有和妈妈保持同频,才能心安理得。

找到问题的源头,就是战胜它的最好方法。我意识到了自己的症结所在,并在咨询师的帮助下重新梳理对旧物的认识:我和妈妈的情感连接,不会因为丢弃某件具体的东西而消失。无论失去了什么,我们之间的爱都在,且现在的我们都有条件,去拥有和享受更好的东西。

至于妈妈,我也说过一些开解她的话,但不确定她是否真的理解了,更不晓得她是否也可以平静地摆脱旧物的困扰。如果可以,我会替她高兴;如果不能,我便选择她的尊重。只要不是病态,留下她自己喜欢的东西,也不是什么坏事。 YerqffF1qAu28ZEYuoosR7gD93KiSqxeww9OZ1+W7D/S7qWEt3ro3H9K12z64BC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