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7.用词准确,避免语言禁忌

我国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大国,礼仪多,“忌讳”也多。如果不加以注意,不避忌讳,即使不是故意说的,也容易使人反感,影响到社交的效果。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词和词语是不能或不便说出来的,就需要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去代替。人们把“拉屎”说成“大便”、“大解”、“上厕所”,这样就雅一些。妇女怀孕不好意思说出口,用一个别致的词语叫“有喜了”。这样,既避免了粗鄙俗气,又不失教养,显得彬彬有礼。

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有些情况下的语言避讳不可不注意。比如朋友中间有一个“秃顶”,就不能对着人家老说什么“秃头”或“光头”的。如果家里来客人,体型又矮又胖,就不能说“矮子”、“胖子”,否则会挫伤人家的自尊心。言谈中,淫词秽语、不健康的口头禅更应禁忌。见到青年女子,一般不应问对方年龄、婚否。径直询问别人的履历、工资收入、家庭财产等私生活方面的问题易使人反感。切莫对心情惆怅的人说得意话、得意事。若对方曾犯过错误或有某种缺陷,言谈时要避免刺激性的话语。对别人不愿回答的问题不要追问,不要刨根问底,如果一旦触及,应立即表示歉意,巧妙转移话题。

探望病人,是每个人都要碰到的事,这完全是出于对病人的关怀,但更要注意病人的忌讳,否则会好心人办坏事。有个女青年去探望久病的姨妈,她关切地询问:“您饭量可好?”不想这一句问候话,却使病人的脸上立即堆满了愁容,她忧心忡忡地说:“唉,不要谈它了!”接着就没词了,结果造成了很尴尬的局面。原来,病人病情深重,最苦恼的就是吃不下饭。探视病人时,当看到病人面容憔悴,切不可吃惊地问“你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之类的话,否则,除加重病人的思想负担外,没有其他任何用处。平时同人交谈,一般不要涉及疾病、死亡等事情。在喜庆场合,更要避免不吉祥的词语。如前面提到的那位傻姑娘在她姐姐出嫁时说出殡,大家听了能舒服吗?虽然人们知道,生老病死是不可抗拒的规律,但从感情上说,仍忌讳说死。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中谈到马克思逝世时说:“他在安乐椅上平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北京话中,“没能熬过来”、“终于没挺住”、“吹灯儿了”等等均是表示死亡之意。有人统计,在北京话中死的婉语就不下30种。这些婉语中的大多数还是可取的。

为使交谈谈得顺畅、融洽,还要注意对方的禁忌,否则就会给社交增添周折。有一个农场的几位小青年,一次去慰问一个退休老农工,当时有这样一段对话。青年人说:“您的身子真够硬朗的,今年高寿多少?”“79啦!”“人生七十古来稀,农场里数您最长寿吧?”“哪里,××活到88呢。”“那您老也称得上长寿亚军呀。”“不过,××去年归天了。”老农工感叹地说。“唷,这回可轮到你了。”谈兴正浓的老人一听此言,脸色陡变,话锋顿收。这是因为说话者刚才接触到老人最敏感的问题,老人肯定理解,快要轮到他归天了。这个例子虽然比较极端,但这样不懂事理的青年人还是有的。再说一个例子,某大公司的一位男同志热心为另一同志结婚筹款赠送礼品,他笑嘻嘻地向本单位一位四十几岁的女同志请求,要她“合伙”,没想到这位女同志竟伤心地哭了起来,这位男同志不知所措,愣住了。原来,她至今还未结婚,而且她在恋爱上受过很大的刺激,别人的喜庆勾起她辛酸的往事。而那个经办人未注意避忌,触动了她伤感的神经,弄得大家都很尴尬。

人类在进步,社会在发展,但不可能也不会“消亡”所有的忌讳。“忌讳”反映在待人接物上,也可以说它是“礼仪”的补充。在社交中,注意语言的忌讳,是敬重别人和有修养的表现,同时也会提高社交的成功率。 Iqc6qi+DSVx3BAF8FAZ5co3WSow8kUy23c7r1vVEQvuBWZCF78humeiYHWcvH+x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