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们出生开始,父母就对我们无微不至地呵护,因此,我们对父母有依赖心理是完全正常的。但是,随着我们一天天地长大,如果我们还继续依赖父母的话,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行为了。
作为青少年,我们必须明白这样一个道理,虽然现在我们有父母养着,衣、食、住、行不用发愁,几乎所有的事都由父母替我们打理,但总有一天,他们都将老去,那时,我们依靠谁呢?因此,我们应该克服依赖的心理,成为一个坚强的人。
马晓丽是北京市某中学的一名学生,中考过后,她对自己的估分感觉还不错,估计考上她心目中的那所重点高中是没有问题的。然而在兴奋之后,她又泛起了淡淡的担忧。她家离市区比较远,如果到那里上学的话,肯定就要住校了。她发愁的是,要离开家人,离开妈妈了,自己的生活该怎么办。
因为从小到大,她除了在学校认真学习以外,什么都不会做,不会洗衣服,不会自己照顾自己,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甚至她还要经常向正在厨房忙碌的妈妈喊:“妈妈,我今天穿哪件衣服?”“妈妈,我穿哪条裤子?”“我穿哪双鞋?”
马上就要“单飞”了,马晓丽对即将开始的新生活感到担忧和恐惧。
其实,像马晓丽这种情况,很多青少年朋友在生活中也肯定遇到过。许多莘莘学子,在寒窗苦读多年中,一直都沉浸在成绩分数的拼杀上,往往忽略了自立和自理能力的培养。所以,面对人生的第二次“断乳期”,我们会和马晓丽一样,出现恐惧心理。说到底,我们这时的依赖心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凡事没有主见,总觉得自己能力不足,难以独立,处事优柔寡断,遇事总希望父母或师长为自己作个决定,想个办法。在学习上,喜欢让老师给予细心指导,时时给自己提出些要求,否则,自己就会茫然不知所措;而在家里,一切都听从父母的安排,甚至连穿戴也没有自己的主张和看法。
二是总喜欢和那些独立性强的同学交朋友,因为希望能在他们那里找到依靠,找到寄托。
对我们青少年来说,这种依赖心理如果不能及时纠正,发展下去就有可能形成依赖型人格障碍。因为依赖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它会对我们个人独立人格的完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应该明白,总有一天,我们要离开父母、离开亲友,独自在社会上生活,因此,我们必须改变依赖,才能真正拥有坚强的性格。
第一,培养自己的自信心。事实证明,依赖性强的青少年大多不太自信,遇到问题时不敢自己想办法解决,多请求家长或老师、同学帮忙,所以,他们自信心的自我培养就显得非常重要。这时,首先要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是能处理自己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的,然后再挖掘自己的才能,独立解决一些问题,逐步增强自信心。
第二,调整与父母的关系。作为青少年,我们应多与父母交流沟通,让他们知道,如果他们凡事都为我们做好,不仅会使我们丧失独立与创造性,还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非常不利于我们的身心健康。我们应该建议自己的父母,对我们适度放手,给予我们了解周围世界的自由。
第三,寻找独立锻炼的机会。在学校中可主动要求担任一些班级工作,以增强主人翁意识,以使自己有机会去面对问题,能够独立地拿主意、想办法。在家里,我们也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性,多帮助父母做一些家务,自己的一些事情先要自己想一想,并试着自己拿主张。
第四,多向独立性强的同学学习。有时候,我们的同伴对我们人生的影响甚至会高于父母对我们的影响。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多与独立性较强的同学交往,观察他们是如何独立处理问题的,并向他们学习。良好的榜样作用可以激发我们的独立意识,有利于我们逐步改掉依赖的习惯。
第五,要做到生活上的独立。我们现在还没有成年,暂时不需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但我们应具备最基本的自理能力,比如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煮饭等。
第六,在学习上也需要独立。有不少青少年认为学习不是自己的事,他们经常要父母监督着、责备着来学习。我们应该明白,学习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诚然,古今中外“将门虎子”屡见不鲜,他们从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使他们对某门学科产生兴趣,这是他们成才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我国数学家张广厚从小家境贫寒,他的父亲是个目不识丁的矿工,然而张广厚在艰难中自强不息,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攻关,在数学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见,一个人的成功绝非靠父母遗传,而是靠自己的努力。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父母、老师给我们指明方向,指出学习方法,但他们也不可能一辈子伴随着我们走,进一步地学习、钻研只能靠自己。
青少年朋友,我们只有改变了依赖的思想,才能让自己具备坚强的性格,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