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论语》

是记录孔子与其弟子言行的书吗

周室东迁,王权统治风雨飘摇。至春秋战国之交,各诸侯国纷争并起,互相倾轧,为在竞争中获胜,无不礼贤下士,广揽人才。一时言论广开,思想活跃,先秦诸子由是而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人,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身处春秋之世,广纳门徒,游说诸侯,是我国古代的伟大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开创儒家学派,授徒3000人,成名者72人。孔子光辉的思想火花,常闪耀于其与弟子的日常交谈之中。《论语》一书,即由孔子之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辑录孔子与弟子之言行而成。

《论语》传达的是孔子的哲学思想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它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常于只字词组中,传达出孔子的政治思想、伦理观念、人生感悟以及对于教育的见解。

《论语》所记的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人而无仁,如礼何?人而无仁,如乐何?”,仁的概念是从家庭的尊卑长幼、贵贱亲疏之间有差距的爱而出发,这种爱体现为孝、悌、忠、信的道德礼教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纲常秩序。在政治上,孔子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先要让人民富足,取得人民的信任。他还强调行事必先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也记载孔子对于教育及学习的态度、方法,例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有教无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

《论语》的哪些文字表现了孔子的仁爱思想

1、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2、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下。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孔子的这种思想对当时有什么重大意义

前两则反映了孔子仁学思想的一个方面。孔子非常推崇仁,认为仁是天地之间永恒不变的法则,是立身行事的标准,人人都必须遵奉仁的精神,甚至不惜为仁献出自己的生命。在仁的面前,人人平等。遇到需要发扬仁的精神的时候,甚至可以不拘泥于师生小节,挺身而出,勇往直前。

比较全面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正名”思想。春秋时候,社会和政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有的等级和名分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孔子的正名学说,主要目的是要恢复原有的秩序和制度,重新回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关系中去。推而广之,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合理合法的名分,这样事情才能成功。

《论语》的经典语录主要有哪些

1.“朝闻道,夕死可矣。”

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言乎?传不习乎?”

4.“人而无言,不知其可也。”

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6.“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7.“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吗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开山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作,被尊立为经,其作表述的思想成为整个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影响深远。其记录有关孔子之政治、伦理、教育、学习的见解,有许多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我们要学习其精华,吸取为我所用的东西。《论语》是语录体散文,语言简练,浅近易懂,雍容和顺,迂徐含蓄,读者可熟读成诵,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其要旨。 08b0zKSI9KiCoJevrvB7zqvEycNqsJwuSZBLfE3z7EjLA5gqdvqskanM3yJxhY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