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华民族是历史悠久、文明昌盛的民族,古代中国是世界四大古文明的发祥地,曾孕育了内涵宏富、博大精深的华夏文化。史籍表明,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上迄黄帝,经尧、舜、禹、汤、文、武、西周历代相传,至孔子而集大成;春秋战国时期,诸子横议,学术昌明,后经秦、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国学兴盛发达,思想文化传统代代承继。清末民初,国学大师横空出世,如章炳麟、王国维等人致力于国学传统的研究,并希冀发扬而光大之。
中国的国学源远流长,这是我们民族伟大、厚重的象征,也是国家兴盛、昌达的标志。知古以鉴今,国学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有其指导、借鉴的意义。
那么,“国学”究竟是指什么呢?其精义何在?
光绪三十二年六月二十日《国粹学报》第十九期载邓实《国学讲习记》说:
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也。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者也。国学者,与有国而俱来,因乎地理,根之民性,而不可须臾离也。君子生是国,则通是学,知爱其国,无不知爱其学也。则“国学”为一国固有之学,爱国须爱“一国之学”的“国学”。此乃颠扑不破之真理。
中国的国学,以经学为核心,奉儒家为正统,提倡珍视传统学术文化,爱惜中国辉煌历史,既有“发扬国光”的民族主义思想和朦胧的民主思想,又有“表彰遗佚、崇尚名节”和因循守旧的局限。国学研究在清末民初蔚为大观。辛亥革命前夕,讲究“国学”的大有人在,既适应了“排满”的需要,又为身受清府压迫却寄望改良的人提供了一些精神食粮。民国建立后的国学研究,其视点、旨趣均较以前不同。
国学既是一国固有之学,是传统思想文化的代称,那么,承载这种学术和传统的就是国学名著。阅读国学名著,不能不涉及古籍分类的问题。中国传统古籍之分类,始于汉代刘歆《七略》,次第为《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数术略》和《方技略》。
历代文论家也各有己见。至清代编修《四库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类。本书以问句的形式,依照内容涉及领域侧重将国学名著分成哲学类、史学类、宗教学类、文学类、语言学类和自然科学类六类进行介绍。
我们所选的国学名著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上都堪称代表。阅读这些书籍,首先要辨明真伪,选择善本。六类国学名著中,哲学类流传着许多伪书,其余几类也有一些。读者须选择原本、善本,这样才能更接近先贤思想的原貌。其次要具备国学根底,扫除文字障碍。要能鉴别古音通假、文字讹误、增衍脱漏等。
再者,对各类图书应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如哲学类要多多思考,细心领会;历史类须熟悉古代历史掌故、职官制度、地理知识等;文学类书籍可熟读成诵;语言类须辨章学术,考究源流;阅读自然科学类著作宜先了解一些天文历法、星象季候等自然科学常识。唯如此,方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良效。
本书在编辑方面独具特点,既不是某类或某一种国学名著的一般导读,也不是对国学名著内容的泛泛而谈。相对于同类其它书籍,本书有以下特色:
其一,本书以问句形式解读名著,有问有答,答疑解惑,力求简洁、明了地介绍各部名著的精华,阐明其要旨,追述其背景,讲清阅览该书时应该注意的事项,使读者可以轻松地进入读书的境界。
其二,本书从浩如烟海的传统古籍中精选了一百余部国学名著,能够使读者在较短时间内对中国固有之“国学”有一个比较全面、整体的把握,这是一条比较便捷的途径,不会增加人们过多的负担。
其三,本书把国学名著分作六大类,并于每类之前介绍该类的“读书经”,便于读者整体把握该类书籍的特点,并且尽快进入该类书籍阅读。
其四,本书在各种国学名著中都介绍该书的作者、成书时间、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精彩片段、现实意义以及阅读该书的方法,从而可以使读者花最少的时间获得最大的收获。
其五,本书还在最后附录了“推荐书简介”,简要介绍推荐书以及本书没有推荐的国学著作二百多部的主要内容,使其与全书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力争让读者通过阅读本书,对国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中国的国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它保存了中国固有的思想文化传统,其精华也必将世代流传下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倘若失掉了自己的固有传统,就将难以自足,难以自立,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今天的人们,尤其是青年朋友们,肩负着继往开来的使命,既要继承以往的优秀传统,又要将这种传统传给后世子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读点国学名著,熟悉传统,并且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用以指导自己的实践,服务于今日社会,并把精华留给后世。
最后,愿国学发扬光大,愿有志者于此努力、努力、再努力!
本类图书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精华。阅读此类书籍首先要注意选择版本,一般原则是越古越好,因为越早的版本越接近著述者著作时的原貌,对理解更有帮助。中国哲学书一般文字都较艰深,又多爱用比喻,所以读者要善于从看似浅显、生动的比喻中领略作者的深义,往往一句平常的话就是作者全书思想之精华,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哲学类书一般都具有思辨性强、逻辑性强的特点,阅读时宜多思考,去细心领会作者的哲思、哲理。
老子,又称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时代楚国苦县人。他曾作过周朝看守国家藏书室的史官,中年以后曾一度罢官。到周景王死后,王室衰败,他才离开王室,归隐故乡。春秋以来各国纷争,使得许多有识之士求仕无门,因而产生出世的思想,向往隐姓埋名的隐士高人生活,这就是道家思想的源头。在此背景下,老子写出《老子》一书,成为道家思想代表作。
《老子》又名《道德经》,共81章,分为上、下篇,前37章为上篇,以后为下篇。全书的中心是论述老子的哲学思想,其思想之核心是“道”,道是对宇宙起源和其普遍规律的认识。在老子看来,“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独立于一切而存在,同时又非不可触摸,乃至不可道其名称。同时,他又用这一核心精神来指导生产、科学、军事、政治及为人处世。春秋末期战乱之中,他提出“无为”的思想,企图逃避社会的动荡,或者说在动荡中寻求安稳。他又提出“致虚”“守静”的人生哲学,提倡人在生活中应当以静为主、以静制动。
老子哲学的另一个重要表现在于他描绘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世界,有人认为这是开历史倒车,但从当时历史情况来看确有其合理性。在战乱纷争的春秋时代,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安定的生活,而老子所设想的“小国寡民”,人人丰衣足食,“壮有所用”“老有所养”的确让人羡慕、让人向往。同时,老子也提出“反者道之动”,他认识到物极必反的道理,发现矛盾转化和往相反方向发展的规律,也认识到质变与量变的初步关系。
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责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此段文字体现了老子的“无为”思想。首先,从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是具有一定积极意义。由于春秋时期,各国争霸,为了争夺土地、财产和霸主地位,而让千百万百姓陷入民不聊生、无立锥之地的境地。这一切,在老子看来,就是“有为”的结果。因此,他主张“无为”,只有这样,才能还给老百姓安静、平稳的生活,而放弃对人民的残酷压榨。由此来看,“无为”是有进步意义的。
但在另一层面,“无为”又有愚民、出世之嫌。比如他说“虚其心,实其腹”,“使夫智者不敢为”,的确为统治者提供了一个聪明的治民方法。给老百姓足够的食物填饱肚子,但却不准他们思考——“虚其心”,让他们毫无反抗精神,只做为统治者的顺民。对于统治者而言,这种“无为”是再有利不过,让他们像对待绵羊一样来管一群毫无反抗精神的“愚民”。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无为”又是一种消极思想。
1.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4.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5.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6.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7.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8.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9.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对老子的思想,我们要辩证地去认识其“致虚”“守静”“洁静”“无为”。作为人生哲学,它可以使人珍爱生命、修身养性,在纷争中保持一颗平静的心,这是富有人性的,所以在现代社会依然闪现出它人性的光辉;作为政治哲学,它要统治者不要扰民,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仍然是一种民本思想,当权者应深思。老子的文章多用比喻,含义比较隐晦而且语言精炼,字字珠玑。阅读时要从比喻中看出其隐藏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