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讲学大旨与《孝经》要义

章太炎先生讲恉
弟子金震草录

余往昔在北京、日本等处,亦曾讲学,所讲与今日学校中讲授者无殊,但较为精细而已。今昔时代不同,今日之讲学,不如往昔矣。第一只须教人不将旧道德尽废,若欲学者冥心独往,过求高深,则尚非其时,故余今日之讲学,与往昔稍异其趣。惟讲学贵有宗旨,教人不将旧道德尽废者,亦即教人“如何为人”之宗旨而已。为人之道亦多矣,如宋儒教人如何静坐、如何精修之语甚夥,余虽不反对,却不愿如此说,因高谈性命,似觉宽泛,概说做人,亦无着落。今日听讲者,多为苏州人,故余即于近处取譬,姑举苏州已往二位人物,作为听讲者之模范。一、范文正,二、顾亭林。此二人者,求之今日,真如凤毛麟角,余亦因之不能不一讲二公之道德学问事业,俾学者共勉焉。

范文正——文正平生,无致力于理学之名,惟彼提倡理学,不遗馀力,当时一辈理学师儒,颇多受渠汲引者。盖五代宋初之际,风俗败坏,人格堕落,文正蹙然忧之,力倡气节,缘文正于军事政治等为全才,而志行抱负亦独高也。自来讲求气节之士,往往不易与人和合,空山寂寞,孤行独往,不为世合,而又不苟合于世,比比皆然。惟文正则不然,温温自处,休休有容,人既不见嫉,世亦不为怪,性格豪迈,绰有才调,此儒者而具豪杰之风者也。儒而豪侠,固无妨于儒。当宋之时,范文正与司马温公先后齐名,司马公之学问,固精博矣,惟不无擿节太甚之处。时有人因欲纳妾,乞借钱五百千于司马,既不借贷,又以洋洋千馀言之长函覆之,自述清贫,使人难受,此事正司马公所独短。若文正则渊渊之度,汪汪之量,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司马公之建独乐园,专以自娱者,志趣甚异。惟宋儒讲理学,得司马公之风者独多,得范文正公之风者绝少,故宋儒做事,恒做不开。吾人追慕宋贤,如以范文正公一派为模范,则庶几有益于世道矣。

顾亭林——亭林先生学问博大,儒而兼侠,一切均务平实,做事亦颇举得起,即垦荒事业,彼亦能为。考其行事,与宋之迂儒不同,即与范文正亦非全同,学者试一比较,即可知我说之不谬也。当清之时,学者都贱视六朝人,亭林独不谓然,而推崇六朝人之崇尚礼法,其见识之远大可见矣。今日举世毁法灭礼,而苏州士人尚能保存礼教,此风得之于亭林先生之遗教者独厚,惟苏州今日尚无亭林其人。即以中国之大,亦迄无亭林者挺生于世,此所以中国之祸乱,日甚一日而不已也。顾氏精警博大之著作,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等。但我人今日尚谈不到精研学术,只能将顾氏“博学以文,行己有耻”二语提出,其第二语,勉力躬行,正今日做人之要旨也。

做人根本,究竟何在?研究做人之根本书,又有何种?其实不外《论语》一部。《论语》之外,当为《孝经》,馀则《礼记》中《大学》篇、《儒行》篇与《仪礼》中之《丧服》篇尚已。《论语》为做人之根本书籍,不读《论语》,真如终身长夜。《孝经》为经中之纲领,在昔学人,最重视之,今则为一辈讲新道德者与提倡家庭革命者所反对。惟《孝经》所说之语,句句系自天性中来,非空泛者可比,故反对者无论如何激烈,余可断其毫无效用。《大学》一篇,与《中庸》不同,《大学》即太学之谓,所载语平实切身,为脚踏实地之言,与《中庸》牵及天道者有异。我人论学,贵有实际,若纯效宋儒,则恐易流入虚泛。且一言及天,便易流入宗教。基督教处处言天,以“天”之一名辞,压倒一切人事,此余辈所不欲言者。《大学》修齐治平之道,有程序,有办法,可为包括修己、治人二大事之书。《儒行》篇在今日尤为重要,儒者,柔也,此种倾向,自来深入人心。因数千年来,儒者专尚谦恭和平,做事处处让步,以退为是,其弊至于奄奄一息,毫无生气,此儒者之大病也。惟《儒行》篇所云,大都慷慨任侠,与庸谨之儒大异。昔宋太宗当新进士及第进谒时,赐以《儒行》一篇。至高宗时仍拟依太宗旧法行之,而拟加赐《中庸》一篇,卒为秘书省正字高闶驳回,以为《儒行》所说,近于七国纵横之言。此言足以代表两宋诸儒意见,盖儒风日趋于懦矣。今观东汉重视《儒行》,类多奇节伟行之士,学风振起,人心刚果。至宋则不然,虽有理学诸师,绝少气魄宏伟之士,不过称为善士而已,等而下之,则不免于乡愿矣。《丧服》一篇,今之学者不注意已久,余必欲提出此篇者,盖“礼教”二字,为今之时流所不言,然《仪礼》十七篇中,多诸侯大夫之礼,本与今日我国之政治制度无干。其纯为士人者,冠礼亦久无人用;昏礼亦仅存六礼名目;乡饮酒礼,前明一代,尚有行之者,清则尚存乡饮大宾之虚号,而未尝行其礼;士丧礼虽偶有行之者,然亦不尽依古礼;惟丧服则历代改易者甚少。民国以来,交通繁盛之区,染濡欧风,丧服渐废,居丧者仅悬墨纱于臂袖间,以为了事,然此亦仅少数通商口岸之现象耳。以全国论,则内地各处,丧服制度,依然存在。且彼等濡染欧风者,讣告上尚赫然书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之文,是实替而名犹在也,惟此一事,今尚葆存,然亦几为新学者反对。故余于《丧服》,不得不略事讲述,以告诸学者。

此次余来苏讲学,仅二十日,二十日内,无论如何讲学,亦难讲尽。故以上余所提出之五种书籍,除《论语》因人人必须诵读,暂不讲解外,馀四种书,即《孝经》《大学》《儒行》《丧服》,亦仅讲大意而已。学者于听讲之馀,苟有疑难,尽可至余寓所质问。

《孝经》——我国素以《孝经》为修身讲学之根本,教育根源,亦依于此,汉人且以《孝经》为六经之总汇。此书共计一千九百字,字句易读,文理易解,学者大都读过,无烦余之详述。按本经云:“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教育之所以不带宗教意味者,实赖此言。盖《孝经》专言人事,与天道无涉,故我国之教育,完全为“人事教育”、“实事教育”。试书其义,盖父子系于天性,生来便是如此。古代教育之术,所谓“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义”,宗旨已尽于此,绝不如宗教家之专言“天命”、“上帝”,科学家之专研“物理”、“化学”也。然汉人极重孝道,最讲《孝经》。而汉人说经,亦有喜言“天”者,如“天人相与之际”等语。“天”与“人”究有何关系?荀子《天论》篇言之独详,直将“天”之一字,排斥净尽。扬雄云:“通天地人谓之儒,通天地而不通于人谓之技。”其言虽正,尚不免拖泥带水。今观《孝经》“教之所由生”一语,正是专讲人事,何尝论及天地?其云“孝者,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此乃以人之德行,支配天经地义。换言之,即人之德行,实为天经地义是也。然谓《孝经》为六经之总汇者,究于何处见之?按本经云“先王有至德要道”,先王为谁,郑康成以为“禹”,三王之最先者。其意盖谓自“禹”以后,政治上之元首,为世袭制,故天子之孝,由此而起。是说也,余不甚谓然。试读《尚书·尧典》与《孝经》首章比较,便不难喻晓矣。《孝经》云:“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尧典》云:“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於变时雍。”“克明俊德”之“俊”字,太史公《五帝本纪》作“驯”字,“驯”与“顺”同。“黎民於变时雍”之“变”字,一作“蕃”,见汉成帝诏书,一作“弁”,见《孔宙碑》。按《诗》“弁彼鸒斯”,毛《传》:“弁,乐也。”《说文》:“昪,喜乐貌。”“於弁”者,“於乐”也,是解较“於蕃”、“於变”为妥。盖上言“协和”,而下言“蕃”,或言“变”,上下不相应,惟言“乐”则相应。此一节,《尧典》与《孝经》对照,恰相吻合。《孝经》为六经大总汇,由此可见。今日世风丕变,岂特共产党非孝,一辈新进青年,亦往往非孝。岂知孝者人之天性,天性如此,即尽力压制,亦不能使其灭绝。惟彼辈所恃理由,辄藉口于反对封建,由反对封建而反对宗法,由反对宗法而反对家庭,由反对家庭,遂致反对孝行。不知家庭先于宗法,非先有宗法而后有家庭。盖有男女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家庭,一夫一妇,即为一家庭,斯时未有宗法也,且无所谓宗法也。一夫一妇一子或多子者,如父尚在,亦仍为一家庭,无所谓宗法也。父死之后,兄弟数人,然后有宗法可言。是故家庭者,不产生于宗法,而宗法者,实为家庭之产物,此不可以不明辨者。今人侈言社会国家,耻言家庭,因之言反对“孝”。然《孝经》包含之义甚广,所谓“战陈无勇非孝也”,明明直斥一辈见敌不抵抗不为国家效命之徒为不孝。孝之一字,所言至广,岂于社会国家有碍?且家庭如能打破,人类亲亲之义,相敬相爱之道,泯灭无遗,则社会中之一切组织,势必停顿。社会何在,国家何在,亦不问而可知已。我国儒者之教,一在顺人情,一在有真凭实据。“孝”为人类天性,行之最易,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极有证据。明罗近溪尝云“良知为孟子所明言”,“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也,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二语,即是良知,此言最为精警透辟。又云:“孔孟也是说得无可奈何,只能以孝弟二字为教学之本。”所谓无可奈何者,即谓人所易行、人所共见之事,除孝弟以外,并无他事可以代替耳。

原载《国学论衡》,一九三三年(《国学商兑》自第二期起改名《国学论衡》) dSxpuw05ks/plqoO5PdWQWIoGNVu4cFACUVxa/Y6VqDQgka3gDnkhPBBhbxtuP5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