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河上下

第一章

在距今115万年前的早更新世晚期,在今天中国的北部出现了一些互不连通的湖盆,并各自形成了独立的内陆水系。此后,随着西部高原的抬升,一些河水不再流入湖盆,而是流向地势低的东方。有的湖盆缺水,甚至断水,有的被新形成的河流连通,成为河流的一部分。随着地势高差的增加,更多的小河汇聚成较大的河,或者没入了其他河道,或者侵夺了其他河道。水量的增加和流水比降的加大,加剧了对河床的下切和两岸的侵蚀。在黄土高原,这种侵蚀和夺袭尤其明显和迅速。历经105万年的中更新世,各湖盆逐渐连通,构成黄河水系的雏形。到10万年至1万年前的晚更新世,黄河演变为从河源到入海口贯通的大河。

比起形成于300万年前的长江来,黄河要年轻得多。

黄河,中国的第二大河,世界长度第五的大河。发源于青海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约古宗列盆地,蜿蜒东流,经过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九个省(自治区),流过黄土高原和黄淮海平原,注入渤海。干流全长5687千米,水面落差4480米。流域西界巴颜喀拉山,北抵阴山,南至秦岭,总面积81.31万平方千米(含内流区面积4.2万平方千米)。在历史上,黄河曾多次改道,一度注入黄海,其流域范围、面积也有过较大变化。

年轻时,我经常在地图上看黄河。当时看到报道,毛泽东主席在视察黄河时曾说过,他希望能骑着马沿黄河走一次。看到黄河上游蜿蜒于高原雪山之间,两岸都是深棕色。那时我的职业是中学老师,与考察、研究、探险沾不上边。自己拥有的交通工具是一辆自行车,每个月的工资不过三四十元,我自然不敢发这样的宏愿。

1966年11月我乘火车由上海去北京,驶出济南站后我就急切地看着窗口,终于第一眼见到了黄河。只是不无失望,与我此前在南方见过的江河相比,丝毫感觉不到想象中的黄河应有的气势。1978年后我成了历史地理专业的研究生、大学教授,有机会在郑州、风陵渡、开封、兰州、炳灵寺、包头、河口村、银川、三门峡、壶口、老牛湾等地观赏黄河,感受黄河,考察黄河,或在岸边驱车,或走过跨河桥梁,或沿峡谷步行,或在河上泛舟,或在遗址怀古,还有几次在飞机上俯瞰,这才目睹黄河的万千气象。但是我知道,尽管道路交通建设飞速发展,但在黄河上中游的不少河段,还没有修通沿河岸的道路,要绝对地沿着黄河走一遍,无论是骑马还是开车,依然只能是一种愿望。

1981年至1982年5月31日,一位考察家完成了徒步全程考察黄河。看了他的事迹,我知道常人是不可重复的。我有自知之明,只能企盼再多看几段黄河。

1987年6月,我与一位同学从上海乘火车去格尔木,准备换乘汽车去拉萨。车过洛阳,我们的车厢上来母女两位女士,那位年轻的女士还有些面熟,她们的铺位就在我们的旁边。第二天交谈后,才知道是漂流黄河勇士郎保洛的妺妺郎保湘女士和她母亲。郎保洛已在青海黄漂中殉难,她们是去料理后事的。后来见到报道,这支黄漂队在付出了包括郎保洛在内的7位队员牺牲的惨重代价后,终于在9月25日胜利漂至黄河入海口。

当然,我们现在已经可以通过卫星遥感照片,从黄河源头一千米一千米地看到入海口,甚至在重要的、有特色的河段一米一米地看。但非专业人士不会有这样的兴趣,也不可能都看懂。

既然如此,就请热爱黄河、渴望了解黄河的朋友们,与我一起从源头出发,纵览大河上下! m8G6P1vejhboOZ8DeCcIKMnnThtUeGwCbzR5+XwaBKtT1RJWqcBdq/Rk3umik4u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