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底,中国的粮仓——肥沃的淮河平原,发生了一场环境灾难。淮河支流普降暴雨,从而将380多亿加仑严重污染的水排入淮河。 淮河下游流经安徽省,河水充斥着垃圾,泛着黄色泡沫,漂浮着死鱼。 尽管政府很快就宣布控制了局势,但此次事件使得中国治淮的巨大努力付诸东流。仅仅七个月前,中国政府还宣布成功治理了淮河污染,清理了淮河。经过六年的攻坚治理,中国政府关停了向淮河排放污水的工厂,大大提高了干流和100多条支流的水质,人们又可以在河里捕鱼,用河水浇灌庄稼,甚至是饮用河水了。
淮河过去50年的历史是中国环境变迁的缩影。这是一段充满沧桑的历史,一方面向人们展示了中国治理淮河的美好前景,另一方面又暴露出中国目前环境治理的不足,而这种不足又和中国几百年来的传统有关。
淮河流域包括安徽、江苏、山东和河南,是华东地区的一片沃土,面积大约有英国那么大,人口超过1.5亿,其生活和发展用水皆依赖淮河。淮河起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向东流经河南、安徽和江苏,全长600多英里,最后汇入东海。
淮河流域是相对富庶、繁荣的地区,2007年人均收入从安徽省的950美元到江苏省的近1680美元之间。 该流域盛产粮食、棉花、油和鱼类。在过去的20年里,淮河干流、大小支流两岸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数以万计的工厂,有纸浆厂、化工厂、印染厂、皮革厂,雇用几千到一万人不等,极大地推动了该地区以及中国的经济发展。这些工厂公然把污水排入河中,使得淮河成为四条污染最严重的河流之一。
淮河治理具有惨痛、悲壮的历史。1950年,为治理淮河水灾,毛泽东决定成立淮河水利委员会,该委员会按照毛泽东的指示,组织数百万名劳力,沿河建造了195座大坝。 1975年8月,两座最大的大坝——石漫滩水库大坝和板桥水库大坝溃决,损失惨重。
20多年来,这些大坝还导致了淮河数不胜数的污染事件,给淮河带来了极大的危害。上游的地方官员不断打开大坝的闸门,把污水排入下游,毒害了下游地区的庄稼和鱼类,破坏了当地的农业和渔业。由于沿河建造了大约4000多座水库,限制了淮河的排污能力,因此导致问题更加严重。 淮河沿岸的很多地区,河水都不能饮用。
尽管年度降水量达34英寸,高于平均降雨水平,但淮河流域的很多地段仍趋于干涸 ,从而加重了污染的程度。在沿河有些地区,癌症发病率和新生婴儿畸形率高于其他地区。据一项估计,淮河一个支流沿岸的死亡率比该省高出1/3,癌症发病率是平均水平的两倍。 上世纪90年代末,一份关于该地区的报告指出:“多年来,淮河地区的男孩没有一个达到参军体检标准。”
中国政府并不是不知道淮河污染日益严重。1974年淮河污染灾难首次发生后,中国政府成立了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局和水利部淮河保护委员会。然而,这两个部门没有经费,也没有实权,随着淮河流域经济的发展,环境迅速恶化。国家环保总局是中央政府负责环境的职能部门,该局的一个官员这样描述道:“经济发展相当盲目。” 1988年,中国成立淮河流域水资源保护领导小组,至少是希望从体制上解决淮河流域的污染问题。但是,直到1990年,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淮河流域内只有不到一半的企业安装运行了排污系统,其中仅有25%的排污达到了国家标准。由于问题越来越严重,水资源保护局要求地方官员关闭或迁出一些污染大户。一些污染企业关闭了,但很快又有新的污染企业上马。
更为严重的是,在治理污染这个问题上,沿淮四省不能采取协调一致的政策。1993年,水资源保护局局长抱怨说,省份之间关于治理淮河污染的争议越来越多,而该局则缺乏解决这些问题的权力。1994年5月,中央政府对地方环境官员发出警告,可以说这是对该地区日益严重的社会不安的回应。 国家最高环境监察部门——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SEPC),根据国务院的指示,在安徽召开淮河流域环境保护执法检查现场会,讨论相关省份在治理环境污染方面的合作问题。但是,该会议既没有在政策上,也没有在行动上带来真正的变化。
仅仅两个月之后,淮河流域的一批工厂直接将污水排进淮河,形成一条混有氨氮化合物、高锰酸钾和酚的有毒污染带,使淮河中下游受到严重污染。河水变黑,工厂被强迫关闭。渔业遭受毁灭性打击,将近2600万磅鱼类死亡,几千人因此而患上痢疾、腹泻、呕吐等疾病。 紧接着,安徽蚌埠的一个乡镇政府掘开当地一个蓄满污水的大坝。在两周的时间里,有520亿加仑的污水流向淮河中下游。新闻媒体到现场后,地方官员试图隐瞒事故的严重性,导致民怨上升。
中央政府立即派出调查组,备受尊敬的国务院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宋健亲临指导。调查期间,一个农民递给宋健一杯河水。宋健蘸水尝了尝,把杯子交给陪同的省级和地方官员,要他们喝下去,并同时警告他们,如果河水不能变清,将受到开除的处分。 随后,淮河污水治理采取了一些行动措施。据报道,将近一千家工厂或被关闭,或被迁移,还有一些被命令三年内必须改善环境质量。当时的李鹏总理宣布了一个两步走的治理战略,第一步是1997年以前治理所有工业污染,第二步是到2000年让淮河水变清。
为了完成这个目标,国务院成立了由水利部、国家计委、财政部以及其他部门组成的委员会。 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宣布采取特别措施,沿淮四省的19个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符合规定的排污标准。到了1996年,淮河沿岸关闭了几百家污染企业。
然而,经济的强劲发展继续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国家环保总局污染控制司原司长臧玉祥1997年报告说:
他们(地方工业)只关心短期利益,忽视长期的危害,或者只关心本地区的利益,忽视对整个淮河流域的危害,置对别人的危害于不顾,公然将大量的污水排到其他地区……尽管政府在治理期间暂时关闭了5000家工厂,一些乡镇、村庄还在继续盲目上马小型造纸厂、印染厂、制革厂、化工厂……淮河流域的水质仅达到4—5级(水质指标,从1到5,数字越高,污染程度越大),有些支流的水质甚至超过5级,在干旱季节,竟然变成了污水排水沟。
还有报告称,那些被关闭的工厂把生产设备卖给其他工厂。 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的报告,在两年之内,40%被关闭的工厂重又开工。
尽管如此,政府依然加快实施第二阶段的行动。1998年1月1日,中国领导人宣布实施为期三年的淮河治污“零点行动”。地方官员紧急关闭了35个工厂,命令198家工厂停工。 然而,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学者对此次行动的效果表示怀疑:
我们不认为这个很严重的地区性污染能够通过“零点行动”得以解决……在“零点行动”开始以前,很多污染企业只是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检查时暂时停止排污……污染情况不会在短时间内好转。对国家来说,向那些规模小、分散在各地的工厂征收排污费是非常困难的。他们做假账,因此,没有人知道他们真正的收入经营情况。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中国一位著名的环境专家介绍了淮河沿岸工厂为避免关门而采取的对策。他指出,一些小型造纸厂和纸浆厂进行合并,形成规模大的工厂,从而规避政府关于工厂大小的限制;还有的工厂白天关闭,晚上开工。更有甚者,地方政府由于担忧经济发展受到影响,向环保官员施加压力,使他们消极执法。中国调查类电视节目《新闻调查》在2000年对淮河地区进行了两次采访,第一次是报道淮河清理所做的努力,第二次是报道淮河治理取得的成效。如人所料的是,在第二次调查中,新闻调查记者发现很多本应关闭的工厂仍在开工。
淮河污染问题远不止这些。1998年1月,“零点行动”刚刚开始时,位于淮河一个支流下游的工业城市宿州,河水变黑,鱼类死亡,市民两周都没有自来水喝。(而几天前,中国政府宣布淮河的“环境复兴”正稳步进行。) 一个市民向外国记者抱怨道:“这里的水老是污染,真的很严重,我们都不能用水洗衣服。而且我们用水饮猪,猪几天都不吃食。”
第二个特别令人震惊的淮河污染事件发生在安徽省阜阳市,阜阳的污水持续不断地排入淮河。1999年,阜阳等十个城市被选为“全国清洁生产试点城市”。然而,在2000年5月,阜阳先后有10人倒在一条被称为“七里长沟”的污水沟内,其中6人因污水中毒而死亡。阜阳市政府已经拿出了近60万美元建设污水控制水闸系统,他们不愿再耗资3000万美元处理通过水闸系统排入淮河的污水,理由是如果治理污水,将使该城市的很多企业面临关闭的危险。 阜阳市民深知污水的危险,当城市拉起水闸排出重要工业区的污水时,水都是黑的,发出刺鼻的气味,升腾起阵阵薄雾。尽管市民多次公开抱怨“七里长沟”的污染问题,但这些抱怨到了那些冷漠的地方官员那里大多石沉大海。1999年,在一个关于阜阳的电视报道中,农民的批评经过新闻记者编辑后听起来像是赞誉。
阜阳现在面临严重的水资源短缺。当地的地下水资源已经被污染,城市不得不打更深的井来获取洁净水,这又导致严重的地表下沉。根据一项报告,“地下水现在已经完全枯竭。”
1999年和2000年,淮河在20年中第一次断流。 因为船搁浅在又深又干的泥坑里 ,航运被迫停止。在洪泽湖下游,居民“发现了大约300年前被洪水淹没的泗州城墙”。 当地经济由于农作物大面积枯死、数千吨鱼类死亡而遭受重创。
尽管有这些报告,2001年1月,有关部门仍然宣布淮河水质达到国家3级标准,也就是达到了可以饮用和养鱼的水平,70%的支流河水达到4级标准,也就是达到了工业和农业用水的水平。
在过去,没人质疑这样的报道,现在则不同了。2001年1月18日,《工人日报》在头版刊登一篇文章,认为政府淮河治污的行动是失败的。当时的淮南工业学院教授、安徽省政协(安徽省政府的改革顾问机构)副主席疏开生 认为,河水污染仍然很严重,远没有达到国务院规定的目标。他还说,2000年的污染物排放实际上是政府规定目标的两倍,安徽境内淮河水质的级别是5级,甚至不能用来灌溉,“为了达到国务院规定的标准,一些省份向党中央报告虚假数字。事实上,尽管强制关停了一些小工厂,但污染问题没有多大改观。”疏教授进一步指出,根据政府计划,淮河沿岸要建设52个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仅有6个,还有几个在建设中。
疏教授的分析很快被证实。2001年夏天,暴雨再次引发了淮河的污染危机,淮河上游大坝拦截的1.44亿立方米(380亿加仑)污水受洪水冲击,顺流而下,鱼类死亡,植物受淹,给饮用水带来严重威胁。中央政府迅速行动,命令100家大中型污染企业关闭或停产,派调查组赴淮河调查。 2002年,世界银行还签署协议,资助安徽和山东建造几座大型污水处理厂,从而减少淮河流域的水污染问题。
2003年,摄影记者霍岱珊发起成立了民间环保组织“淮河卫士”,追踪淮河污染给公众健康带来的巨大影响,以引起广大民众的注意。霍岱珊之所以热心环保,是因为癌症夺去了她母亲和一位挚友的生命。淮河流域的许多村民十分拥戴她,积极监督当地的工厂做好污水处理工作。但当地的政府官员害怕损害自己的名誉,常常干涉霍岱珊的环保行动。
淮河被视为中国污染最为严重的河流,当地政府官员缺乏责任心是淮河依旧面临污染挑战的主要原因。中国环境保护部2008年的报告显示,60%以上的淮河水水质仅达到4级甚至更糟,不能用来饮用、养鱼,严重的情况下甚至达不到工农业用水的标准。 中国环保部还注意到,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年处理能力只有27亿吨左右,而中国每年产生的污水却有44亿吨。中国的污水处理厂只有原计划的40%,淮河沿岸的4个省份中有3个没有完成污水处理指标,它们是河南、安徽和江苏,只有山东达到了预定的指标。
淮河地区污染治理的成本还在增加。 淮河流域正在进行一项规模大、投入大的南水北调工程,据官方消息,这项工程大部分将于2014年完成。至于污染带来的疾病和生命损失,更是巨大的,很难从经济的角度来衡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