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经济奇迹

中国的经济改革是最近30年最成功的改革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之前,中国经济由于几十年来采取国家计划的发展方式而步履蹒跚、了无生机。70年代末以后,由于中央的部署和基层的积极配合,改革得以进行,从而把中国建设成了全球经济大国。

经济获得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是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央把经济发展权力下放到省市(直辖市)的决定,同时给予一批城市省级管理权。省级政府因而获得了财政支配权、项目审批权、外商投资审批权以及更大的官员任命自主权。 其结果是惊人的:“地方政府和党委满腔热情地争取新的优惠政策,他们兴建新的地方工业,以自己省份的优势吸引外资。在地方优惠措施的推动下,不论是地方经济还是国家经济,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人均GDP增长了近30倍,从1984年的84美元(合692元人民币)增加到2008年的3259美元(合22250元人民币)。

在农村,即便是改革以前,这样的经济活力已经在部分地区出现了。在地方官员的默许下,一些省份的农民开始分配自留地,发展副业。到了1983年,邓小平和他的支持者明确肯定了农民取得的成绩,下发了实行“农村承包责任制”的红头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农村改革。很多地区的粮食产量翻了一番。

农村经济改革的成功、农民收入的增加,带动了农村、城市经济其他方面意义深远的改革。 农民建立了事实上的劳动力市场和粮食市场,这导致一批又一批的农民到经济活跃的沿海城市去打工,一方面提供了急需的低端劳动力,另一方面也加速了这些城市的资源开发。

早在1987年,中央领导就开始酝酿减少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很多大城市建立的大型国有企业是地方经济的支柱,有些企业甚至有十多万工人。这些国有企业控制着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产业,比如电力、有色金属、交通、化工、机械甚至纺织。其突出特点是,雇用上万名职工,并提供工人的教育、医疗和退休金等所有的社会福利保障。然而,就像前苏联那样,这些企业总的来说效率低下,需要国家财政的补贴。十年后,也就是199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下决心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这项改革无论在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是一大挑战,因此在许多城市产生了很大影响。

从那以后,中国政府大力发展集体、私有和合资企业,作为对国有企业的重要补充。在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吸纳了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避免了农民涌向城市。

外商投资企业和中外合资企业在中国新的经济发展中也发挥了同样重要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政府在一些城市和省份,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设立了经济特区,因此外商投资迅速增加,从1982年的4.3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924亿美元。 沿海居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比如上海的人均GDP从1978年的最多300美元 上升到2008年的10592美元。 国际政府组织,比如世界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在公路、铁路、码头和能源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上发挥重要作用。

21世纪的头10年,中国经济焕发出的活力和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促使其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成了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国际开发和国际投资的重要源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带动了很多国家的经济发展,但正如我们在第六章中将会看到的,中国也给这些国家的环境带来了影响深远的负面作用。

当中国领导人总结30年改革的伟大成就时,他们有理由感到自豪。经济体制改革为很多中国人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资的丰富、服务的便捷、人员流动和职业选择的自由,为亿万人民带来了机遇,创造了美好的生活前景。 lwO6Ec4Hb+2so4NAlxUEScDYWWlmeUrb3ENO0Nf/LuSyjVfGaiWMTMYwUeZ26VU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