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断增长的人口

中国历代帝王都不停地扩大人口,这成为人类给自然环境造成压力的第三个因素。几乎所有的中国领导人都把人口众多作为国家强盛的一个必要条件,因为人多既可增加税源,又可以壮大军队。商鞅是促进秦朝发展的政治家,他认为大量的人口和强大的军队是统治者最大的财富。唐朝的刘晏认为,“户口滋多,则赋税自广”。同样,南宋的叶适提出:“为国之要,在于得民。民多则田垦而税增,役众而兵强。”明朝的邱浚这样论述:“民生既蕃,户口必增,则国家之根本以固,元气以壮,天下治而君位安矣。”

由此看出,中国历史上不断地遇到人口问题,这一点也不奇怪。伊懋可把人口问题追溯到唐朝(618—906年)和宋朝(960—1279年) ,邓海伦(Helen Dunstan)甚至认为至少可追溯到隋朝(589—618年)。 邓海伦说:“儒家的人文思想倡导人类的繁衍生息,如果一个地区‘人口众多、人丁兴旺’,那么就标志着这个地区富有活力。” 比如,孟子认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但是,中国也有一些政治家和学者挑战鼓励人口繁衍的传统观点。比如,管仲认为人口增长要受土地和人口构成这两个关键因素的制约。就第一个因素来说,单位面积上的人口太多或太少都会带来效率低下和潜在的食物短缺。他说:“善者心先知其田,乃知其人,田备然后民可足也。” 就第二个因素来说,都城人口和农村人口之间,军队和平民之间的均衡也是非常关键的。如果都城人口太多,那么“其野不足以养其民”。同样,如果军队太庞大,那么就会“‘地博而国贫’,长此以往,早晚会变成‘国为丘墟’”。

明朝是人口快速增长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一个缩影。这一时期,人口从1403年的大约6600万增长到17世纪中叶的一个亿。史书记载,随着农民“抛荒”并不断开发新的林区,森林大面积缩小,土地大面积开垦,土壤严重侵蚀,洪涝不断发生。 其结果是,为了找活干,“流动”的从商者和手工业者向沿海城市地区流动。

到了18世纪中期,中国的官员清楚地看到人口增长和粮价提高之间的关系,开始真正认识到供养庞大人口的困难。 但是,直到又过了一个世纪,清朝学者汪士铎才提出一套措施,遏制人口增长的趋势,他甚至建议采取严刑酷法,比如男人25岁以下婚娶、女人20岁以下婚嫁,就要判处死刑;比如对溺婴和流产者,给予税赋减免。 m22khNboReFgVErKvbZaGyVHtzvAVY+RT8YjQ2shEC8DX1Cmd23lTZ16z+5GUOY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