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结论

晚明放生动物的实践所包含的内容远比它早期的源头要多得多,它拥有好几层意义,很多在本质上并不是佛教的。《梵网经》认为戒杀和放生这两个训诫同样重要,而晚明的文人们则强调后者。佛教讨论将这两个训诫和轮回以及报应的观念结合起来,而晚明清初的讨论则使得独立佛教之外理解这两个训诫成为可能。

如果宋代一些士大夫放生过动物,他们肯定是私下里做的,这和注重阴德的价值取向相一致——也就是认为做好事只应该被老天爷所知道。这样造成的结果就是,在早期,有关救助动物的记载是缺乏的。相反,对晚明的士大夫来说,救助动物是一件可以与社区分享的社会事务,他们或者是在日记中记录下来,强调有目击者;或者在鱼池旁边树立石碑,公布资助者的名字。这样就使得晚明有关这个主题的材料是丰富的。

晚明放生动物的实践与慈善这个主题有联系,不只是因为中文文献本身就把这两种活动都作为“善行”。这也揭示了一些观点——特别是对人的生命的高度关怀——和一些具有许多西方传统通常认为是慈善活动特征的行为模式相类似,比如向穷人分发食物、钱财、药物和衣物以及为弃婴和无家可归的人准备庇护所。同时,放生动物的实践显示,除了人们的贫困和需求,我们还应该考虑到行善者们自身所关注的东西:一是对表现善行的兴趣,二是对于见证和传播慈善行为的文字的重视,三是成立志愿组织的冲动,以及对以其他动物为消费对象的关注。这进一步揭露了善人们所感到的不安,一方面,认识到所有生物不管大小高矮在根本上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则渴望维持社会等级制度。在我们所知最早的善会出现以前,上述这些人们关注的重点都已在救助动物的实践中变得明显。最终,放生动物这个事件提出了本书最终的主题:对于古代信仰的顺从,对经典文本自主性的重新解读,以及创造出适应当代社会新关怀文本的能力。 cbPAny7Z+w4HhSYb037QvG7SSj0j0eF/7k77dEYZj29DGbf2WmMzUaO/+MuE5qZ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