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世纪初是我研究的起点,这也可以说是中国政权进化中一个划时代的时刻。在其后50年间乡村社会中的一系列变革都与这一时刻有关,如义和团的失败、列强的赔款索要、清政府的种种集权措施都对乡村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这一运动以清末新政而达到顶点,它企图改变19世纪时国家政权在乡村社会中的软弱状态。罗杰·汤普森(Roger Thompson)对20世纪最初10年间清朝官员们改革努力的研究表明,在晚清政权,特别是省级封疆大吏中,维新的意识普遍存在。总督刘坤一和张之洞在奏折中疾呼:
立国之道大要有三:一曰治,二曰富,三曰强。国既治则贫弱者可以力求富强,国不治则富强者亦必转为贫弱。整顿中法者,所以为治之具也;采用西法者,所以为富强之谋也。
汤普森的著作还探讨了改革者的不同思路,特别是对山西巡抚赵尔巽和直隶总督袁世凯作了比较研究:前者在保持中国传统体制的基础上做点调整;后者则效法日本和西洋体制,依靠留日归国学生制定新法,他的不少僚属在国家政府中担任要职。 当袁世凯任山东巡抚(1899—1901)和直隶总督(1901—1907)时,他普遍建立了警察制和新学堂。 这些举措表明:当政者企图加强国家权力对乡村的控制,但却带来了未曾预想到的后果,加剧了乡村社会中的矛盾。
本章将探讨地方政权现代化这一问题。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政权在层次和利益上是复杂多样的,诸如上述两省的督抚代表着集权势力,力图推进国家政权的建设,与清廷保持一致,而另一些人则视扩张权力为捞取油水的天赐良机。在省、县两级亦存在着争权夺利的尔虞我诈。“政权建设”这一西方概念并不能完全适合中国的情况,为此,在本章后部我引入“国家政权内卷化”(State involution)这一概念以尽力掌握这种复杂性。